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8(2 / 3)

囡青春期萌動期間,也就是從她12歲左右開始,跟囡交流時,我經常問她:“有沒有男孩子喜歡你?”

她說:“不知道,也許有!”

上高中後,有一次囡問我:“媽媽,你的初戀對象是不是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人?”

我說:“對!”

隔了一段時間,我問囡:“你那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男朋友,怎麼樣?”

囡嚇一跳,瞪大眼睛看著我說:“媽媽你在說什麼?我什麼時候跟一個精通琴棋書畫的人談戀愛?”

我說:“你前一陣問媽媽的初戀對象的事,學校裏一定有個琴棋書畫不錯的男孩子喜歡你,是吧?”

囡說:“媽媽,你是天才啊,你是神仙啊,你怎麼會知道?是的。我們上一屆有一個這樣的男孩子喜歡我,但是已經過去了。這個男孩子,他很優秀。可是,他幾次約我吃完飯一起去學校門口買水喝,結果去買了三次飲料。第三次,那男孩子跟我說‘我愛你’,但我覺得作為一個有修養的男孩子,怎麼可以這麼輕易地說那三個字呢。”

我問:“那你覺得要多久說才好?”

囡想了想:“我也不知道,但總不能是聊了總共不到半小時就說。”

囡高中時的一年,過完春節,馬上就到了情人節。我偶然到囡的房間拿東西,赫然發現桌上有一束玫瑰花,一看就知道是情人節禮物,至少有100朵吧。

問囡:“囡,情人節禮物分量不輕啊!”

囡答:“媽媽,一個人青春期萌動了,很快就會過去的。”

問囡:“如果一直不過去呢?”

囡說:“真的一直不過去的話,就值得看一看了,聊一聊了,談一談了。”

真有智慧,智慧來自於囡的這個班主任老師。

讓我們感謝這位老師,在孩子們這個年紀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上,用幽默和輕鬆化解了一切。讓孩子們懂得進去,更懂得出來。孩子們都知道:我現在正青春期萌動,有個人闖進心裏來了,但是一段時間過後,一切都將恢複正常。

強忍著的孩子

媽媽對家庭和孩子付出愛,孩子看在眼裏,感受在心裏。可是,當媽媽沒水平地數落孩子的時候,愛的感受消失了、轉化了,久而久之,轉化成了一腔的不滿,然後“強忍著”。

一篇孩子的得獎征文,文章的題目就叫《強忍著》。

我特可憐我母親,我特恨我父親。我媽每天上班很累,回家以後做飯洗衣服料理家務都是她做,我看她一天到晚忙得筋疲力盡。就在這麼忙的情況下,她每天還騰出三四十分鍾數落我、批評我。她說的話還那麼沒水平,還沒我水平高呢,你說我媽有多可憐。我父親呢,他在家裏,除了罵我,話很少,整天拉長個臉,一根一根地抽煙。21世紀了,他不民主,居高臨下。他怎麼說,我就得怎麼做,我要反駁他,他就揍我。

對我的父親母親,我就是三個字:強忍著。

你一定看出來了,文章中最有趣的那句說自己母親的話:“就在這麼忙的情況下,每天還騰出三四十分鍾數落我。”

你看見了嗎?當媽媽數落孩子的時候,孩子對媽媽憐惜的情緒發生了變化。

媽媽對家庭和孩子付出愛,孩子看在眼裏,感受在心裏。可是,當媽媽沒水平地數落孩子的時候,愛的感受消失了、轉化了,久而久之,轉化成了一腔的不滿,然後“強忍著”。

如果總是“強忍著”,哪一天忍不住,會表現為不屑一顧,甚至“離家出走”吧!

而在中國家庭裏,父親的愛通常孩子看不見,感受不到。在我的課程上,通過大量的分析判斷,有的孩子才終於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勉強跟我說:從這些蛛絲馬跡上來看,爸爸是愛我的。孩子們感受到的父親通常是:不民主、居高臨下、嚴肅、訓人、沒有笑臉、抽煙、酒後醜態百出、說大話……

父親的角色,一定要表現成這樣嗎?這樣表現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既然做了父親,天天麵對孩子,就從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嗎?

也許你會對我說,對於孩子,你有太多的看不慣,有太多的不接受。但是看不慣、不接受不能解決問題,你能不能學習去了解孩子那樣做的心理呢?因為,看不慣不是我們的目的,不接受也不是我們的目的。凡是你看不慣的都將成為你的障礙,凡是你不接受的都將成為你的死穴。不要待在原地了,拿出父親必須有的勇氣,走出障礙和死穴。如果你問我走出障礙和死穴的梯子是什麼?我說是——溝通和學習。

父母這邊,督促孩子學習,幫他整理房間,做好吃好喝的給他……很多家長跟我說,我為了家為了孩子,已經幾年不買新衣服了,已經幾年睡不好覺了,已經幾年不看電影了,天天陪著他。我給孩子足夠的愛,我給孩子關懷,我足夠保護他,愛護他,他怎麼對我這樣?

孩子這邊,給的回答是,媽媽你幹嗎不買新衣服,又老又難看;媽媽你幹嗎不好好睡覺,我不用你管;媽媽你幹嗎不看電影,所以你老聽不懂我說話;媽媽從不學習,從不接受新東西,我們的代溝越來越大了。哼!

看明白了嗎?愛要收到才叫愛!有沒有愛是一回事,對方能不能感受到愛是另一回事。

所以,你給出的東西,孩子有沒有收到?你給出的東西和他收到的東西,是不是同樣的東西,一致的東西?你給出的愛,他收到的是愛嗎?不是用所謂正確的語言,而是讓孩子心裏麵充滿愛的感覺。正確的語言如果在孩子的心中沒有產生愛的感受,就叫“正確的廢話”。比如“媽媽為了愛你才這樣啊,媽媽這是為你好啊”。隻有他感覺到愛,那才是真的愛。

朋友之間,夫妻之間也一樣,真正的幫助是能讓對方感受到幫助,否則,再大的幫助也等於零。如果你能改進與孩子交流的方式,如果你能改進與孩子玩的方式,一切都會有大的改觀的。

對於孩子的感受,心靈受到的影響,有一名詩人這麼形容作為父母應有的懺悔:

世界上許多的錯誤和過失,我們難辭其咎。然而,最大的罪行莫過於我們不懂孩子、丟失孩子;我們忽視了生命最初的基石。有許多我們渴望的事物可以等待,但孩子們不行。現在正是他的骨骼成形,他的血液奔流,他的感覺伸展的時刻。麵對著他們,我們不能回答“明天”,因為他的名字叫“今天”。

我補充一句,父母不懂孩子,再多的陪伴也是丟失。

你能持續肯定和鼓勵孩子嗎

家長要懂得鼓勵孩子去完整地完成一件事情。沒有一個人是天生有耐心的,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堅持不是人的本性,堅持需要力量。孩子堅持的力量,來自於父母多年耐心的肯定和鼓勵。

一個孩子放在你的麵前,你要經營他。

經營什麼呢?經營他的狀態。

狀態好了,孩子就願意克服阻力,勇往直前。幫助孩子找到勇往直前的動力,同時克服和化解阻力,一切就成了。

孩子勇往直前的動力,來自心裏對夢想的追求、來自於家長的鼓勵和肯定,而不是批評。

永遠鼓勵你的孩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但是,春天種的苗,秋天才成熟,所以,我們需要持續地鼓勵和肯定孩子。

可以提問的場合,家長一定反複問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孩子沒有耐心,不堅持,半途而廢怎麼辦?”

回答:“看看我們自己的人生,對幾件事有耐心、能堅持,不半途而廢的?”

問:“那怎麼辦?”

家長要懂得鼓勵孩子去完整地完成一件事情。沒有一個人是天生有耐心的,不管成人還是小孩。堅持不是人的本性,堅持需要力量。孩子堅持的力量,來自於父母多年耐心的肯定和鼓勵。

人之所以普通,就是因為不能持續;宇宙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每天都在持續和重複。

我們在家裏要做的,很具體的就是持續地肯定孩子所具有的獨特的天賦才華。

也許你的孩子從小蹦蹦跳跳愛唱歌,你多半會批評——怎麼回事?一天到晚沒個安靜的時候,能不能安靜一點。其實你是在破壞他的天賦,天賦給他一份對音樂的直覺,而經常被你要求安靜下來不準動,情緒被你破壞了,天賦才華也就日漸消失。

你的孩子可能從小表現出來的天賦是喜歡畫畫,拿到什麼東西就畫。也可能你的孩子從小有一些很奇怪很特別的愛好,這代表他的天賦是喜歡探索。這樣的時候,你不能用批評、批判、打、罵的方式來對待他。

每一個孩子,其實,一定都帶著一份對這個世界特殊貢獻的能力來的。但是,也許你認為他不在社會的主旋律上,所以你批判。

但是,誰又知道未來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

勞動部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時候,對新中國的所有的職業進行了認定,全國大約有6000個工種。到了21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半的工種沒有了。而新的工種層出不窮,比如電腦程序員、心理谘詢師。

清華大學不是出了一個歌唱組合“水木年華”嗎?上大學後,他們居然“不務正業”,組建了樂隊,彈起了吉他。

大多數父母一定是這樣想的:我好不容易把你培養成人,考上清華大學,你居然不好好讀書,建什麼樂隊?吊兒郎當地彈吉他唱歌。但是,前不久,他們的父母接受采訪,為他們有這樣的兒子無比自豪和驕傲。他們說,一個天才原創歌手比一個專家更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作為家長,孩子小時候,顯現出來的一些喜好和才華,你千萬不要批判,不要剝奪他的權利。相反,你要保護和發展。

對於孩子的天賦才能,家長要給孩子以力量,而不是一通讚美後跟著一堆莫名其妙的要求。家長什麼也不會,沒關係,隻要會拍肩膀就“行”,最多加一句:“加油!”

肯定和鼓勵是教育中有效的武器,我們要善加利用!

拖延拖出什麼

有老師問:同學們,寒假裏早上8點你們在幹什麼?“睡覺!”又問:“10點呢?”“睡覺!”老師不甘心,再問:“12點呢?”“吃早飯!”可見,沒有動機、沒有目標的人會怎樣過日子。

人應該拒絕拖延,遠離借口。

很多的孩子,包括很多的大人,其實都非常有才華,問題就出在拖延上了。好像覺得時間很多、光陰充足;不用著急,慢慢度過;機會不斷,不用追趕,就這樣拖延下去。明日複明日,一生蹉跎。

我學鋼琴的第二個月,每天跟自己說同樣的話:“今天累了,明天多彈一會兒。”這就是典型的拖延!

拖延是痛苦的,能忍受拖延帶來的痛苦的人,一般都有超強的耐力,因為他們必須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忍受平庸帶來的痛苦。他們不知道,無論做什麼,“一年得其要領,三年必有所成”的道理。

講一個老故事,題目是《80公分的人生》。

有一位父親看到自己的孩子整天遊手好閑,一天,父親拿了一根80公分長的木棍對孩子說:“兒子,人生就好像這根木棍一樣,80公分相當於80年左右的時間。前20年你在學習,這段時光你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沒有貢獻,是純消費人口,我們把它砍掉。”“喀嚓”一聲,父親把木棒的前端20公分砍掉了。

接著父親又說:“人到了60歲以後,身體比較衰弱,也沒有力氣做事情,所以後麵20年也要去掉。”“喀嚓”一聲,父親把木棒後邊的20公分也砍掉了。

父親接著說:“剩下的有三分之一都在睡眠上用掉了,這三分之一也不能算。”說完就又砍掉了三分之一。在這砍的過程中,每次聽到“喀嚓”聲兒子的內心都受到一次震撼。

接著父親又說:“你每天要吃飯,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事情,所以應該再砍一段。”又砍了一段。

這時,孩子跟父親說:“爸爸,你別砍了,我明白了。”

父親接著說:“你不明白,因為這一生你不知道要生多少次病,躺在病床上,所以也要砍掉一些。”

孩子這時“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說:“爸爸,我真的明白了。”父親拿著餘下的木棍,對他說:“你看人生隻剩下這麼短的時間能夠真正做有意義的事,孝敬父母、奉獻國家,既然都這麼少了,你還拿來揮霍,是不是太不應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