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8(1 / 3)

第六章

Chapter 6

陪孩子安然度過叛逆期

通常,叛逆期在13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意識,順受能力減弱,反抗性增強。13歲前的所有壓抑,都會在叛逆期爆發出來。所以,家長應關注叛逆期前孩子的心態、心理和日常表現。13歲前關注得好,叛逆期安然度過,13歲之前關注得不夠,考驗父母能力的時候就到了。

叛逆期前,父母著重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叛逆期期間,父母要懂得向孩子檢討、引發孩子的同情心和責任感,要因勢而變,堅持原則,改變態度,但絕不是妥協和軟弱。

別對孩子的早戀反應過度

多大叫早戀?多大叫正常戀呢?如果13歲左右情竇初開,代表孩子發育正常。孩子發育正常,就一定會對異性有一點朦朧的感覺,這個感覺是非常美好的。男生看到美麗優秀的女生一天沒來上課,心情挺失落;女生看到英俊智慧的男生從麵前走過,臉紅心跳。

孩子的年齡一到13歲左右,父母就開始心神不寧,因為怕孩子早戀。有些家長甚至開始嚴密監視,無所不用之極。諸如偷看日記、跟蹤、查短信、查QQ記錄,十八般武藝樣樣用上了,儼然一個安全局官員。好像查不到孩子早戀的事實就不正常,挖地三尺也要找出來,捕風捉影,反應過度。

囡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帶她去看望一個國外回來的朋友。朋友第一次見到囡,誇張地張開雙手,瞪大眼睛,深吸一口氣,看著囡說:“哇,囡囡,你長得真漂亮,嗯,又優雅又漂亮。”

囡從小彈鋼琴,氣質很好,跟陌生人交流沒有問題。

朋友接著說:“你那麼優雅漂亮,有沒有收到過男孩子給你寫的情書啊?到目前為止,有幾個男生給你寫過情書呢?可以回答我嗎?”

我家丫頭才四年級,朋友居然問她這樣的問題。我那時還沒有走上教育培訓的道路,大驚失色,急忙打岔。

過後,我跟朋友講,你怎麼可以問我女兒這樣的問題呢?你幹嗎提醒她這個,本來我就很擔心她會早戀呢!

朋友很不解:“這是很好的事情,看不出你還挺保守。”

記得我當時堅決不承認自己保守。

現在,我有新的觀點,跟朋友的基本一致,甚至更深刻。

誰發明“早戀”這個詞的,真是害人。多大叫早戀?多大叫正常戀呢?如果13歲左右情竇初開,代表孩子發育正常。如果到15歲還從來沒有對異性有過感覺,隻代表這個孩子發育不正常。孩子發育正常,就一定會對異性有一點朦朧的感覺,這個感覺是非常美好的。男生看到美麗優秀的女生一天沒來上課,心情挺失落;女生看到英俊智慧的男生從麵前走過,臉紅心跳。

這樣的感覺,被你以“早戀”定性,絕對是反應過度。

就算孩子“早戀”,你緊張什麼?你怕什麼?

怕他影響學習,成績下降?你的思維模式認為早戀必定影響學習對嗎?怕他早戀中把握不住自己,越走越遠對嗎?你對自己一手培養的孩子,怎麼這麼沒有信心?你的孩子不早戀學習就一定好嗎?你是否為他這樣安排——好好考大學,認真讀完大學呢,就可以談戀愛了。仿佛大學畢業是一個閘門或一個開關,一到那一天,你“喀嚓”一下,可以了,談吧!孩子又不是機器,感情又不是開關。

事物都是漸進、漸變的,到你規定的那一天,孩子就全然地具備談戀愛的能力了嗎?而之前從來沒有心動過。當初所謂的“早戀”被你扼殺,突然間在大學畢業或25歲後被允許與異性交往,並且交往的必須是結婚對象。這樣的經曆,使你的孩子跟異性交往時,多半是有障礙的。

生命係統對每個人來講,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別的美好。13歲的情竇初開,17歲的朦朦朧朧,20歲的戀愛,25歲的卿卿我我,味道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高中階段的時候,暗戀班上的團支部書記,他成績比我好得多。我暗暗下決定,一定要考上跟他一樣的大學,然後向他表白。如果考不上,那我就沒有臉麵向他表白。我們考上大學後,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互相從未見過麵。無意中,這個同學,卻成為我學習的動力。

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左右,完成了情竇初開的完整情愫,那麼,他的情感開始於情先動、心先動。這樣的情愫,會在孩子心裏升起美好的情懷、情趣和追求。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情先動,就被情掌控。

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左右,發生的朦朧情感被家長粗暴無理地批判並扼殺,孩子會認為,動情是錯誤的,不應該的,危險的,要壓抑情感,不能動情。心動了,沒釋放;情動了,也沒能釋放。

潛意識裏,孩子今後就害怕動情。因為以他的經驗,動情是錯的;內心喜歡一個人是錯的;向往一個人是錯的;想念一個人是錯的;看見他臉紅心跳是錯的。這些都是錯的。孩子的情愫被你生生扼殺了,那麼他今後對兩性關係,有批判有害怕,總之是不好的感覺。

可憐的孩子,等到他考上大學,這時,20歲左右的人,血氣方剛,性已經完全成熟了,也離開父母的嚴密看管了。看見個差不多的,沒有動情過程的導引,直接進入性的嚐試和實踐。

因為動情曾經被媽媽批判,不能動情。但這時,性已按捺不住,當一切發生了,性在一定程度被滿足了,孩子突然覺得,這個朋友並不是他所要的。這時候,他才真正用心靈的眼睛去看對方的性格、脾氣、修養等,怎麼看怎麼不滿意。可是,已經發生的一切要如何收場呢?性先動,被性掌控。

如果你的孩子,到15歲還沒有對人動過心,對異性沒感覺,沒寫過情書,我建議你找個時間,跟孩子聊聊,問他對異性怎麼看?喜歡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喜歡這樣的人?

退一步說,如果孩子真的早戀上了,你幹脆就跟孩子講:“早戀啊,你爸爸我有經驗,我是經曆過早戀的人。結果爸爸用戀愛的力量,讓自己變得偉大,變得積極向上。孩子,你想不想聽聽?

“早戀的事,孩子,為什麼你要聽我講呢,因為爸爸可以幫你找方法,獲得那個女孩子的喜歡,這需要策略的,爸爸是過來人,有發言權的。

“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找到那個女孩子喜歡什麼?她是不是喜歡有活力的男生?有愛心的男生?學習好的男生呢?

“有活力、有愛心、學習好,要怎麼做到呢?要怎麼讓她也喜歡上你呢?想一想!

“明天開始,爸爸和你一起做運動,跟你一起把學習搞好。讓她喜歡上你。

“現在就行動!”

試著這樣跟你的孩子溝通,你一定讓你的孩子刮目相看,得到的效果是,你成了孩子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

青春期萌動,重在疏導

青春期萌動表現在:看見異性會臉紅心跳,會想跟對方說話又不敢跟對方說話;會為對方打扮自己;會不專心學習,心不在焉;會神誌恍惚、心神不寧,學習成績下降。青春期萌動非常正常,但如果幹擾到正事就不正常了。

我很欽佩囡高中時候的班主任,他真的非常有智慧。

當他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前任班主任交代了一件事情:班上大概有六對同學是非常要好的關係。

至於是要好?是戀愛?是情侶?是早戀?影響學習還是促進學習?前任班主任也不知道怎樣定性。他讓新班主任要關注他們,因為他們都是很聰明、很棒也很敏感的孩子。新班主任老師於是就把這12個人的名字記錄了下來。

新班主任是一個語文老師,他第一天走上講台,開始若無其事地講課,講了一會兒以後,突然向同學們提問。

老師:“同學們,我有一個問題要問……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誰要主動發言啊?……沒有嗎?沒有主動發言的話,我就點名了,來,A1,你來說說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你來說,請起立回答問題。”

A1是個男同學。

……

老師:“嗯,這個問題A1沒有答全,來,請A2來幫助他回答。”

A2是一個女同學。

……

老師:“啊,這個問題看來對大家來說有點難,來,請B1來回答。”

B1是個男同學。

……

老師:“看來B1也答得不夠全麵,B2能補充下嗎?”

B2是個女同學。

……

老師:“不完整,不完整,再來一位,我們現在請C1來,重新回答。”

C1是個男同學。

……

老師:“天哪,趕緊的,C2站起來,同學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你願意幫助C1來回答這個問題嗎?”

C2是個女同學。

……

就這樣,老師第一天上課,就一連叫起來12個人,而且是一對一對叫起來的。全班同學嚇一跳,老師都知道啊,12個同學站在那裏麵麵相覷,心想老師肯定知道這件事情。

老師歎了一口氣說:“這個問題12個人站起來了,還是沒有回答完整,看來你們誰也幫不了誰啊……”

老師話題一轉,說:“在我們這個年紀,請各位同學不要把青春期萌動認為是愛情,青春期萌動在大家這個年齡是必然會發生的。表現在:看見異性會臉紅心跳,會想跟對方說話又不敢跟對方說話;會為對方打扮自己;會不專心學習,心不在焉;會神誌恍惚、心神不寧,學習成績下降。青春期萌動非常正常,但如果幹擾到正事就不正常了。一個成功的人是能夠把握自己的人。青春期萌動還不是愛情,愛情在你們這個年紀是不容易真正發生的。如果你認為真的是愛情,那就請發展下去看看,發展5年、10年,到大家差不多25歲左右的時候,你就知道是不是真正的愛情了。所以請大家注意,什麼是重點……”

以上這段話,這個老師不是說一次,說兩次,而是天天說。每天在早讀課上跟同學們說,說了整整一個學期。

高中畢業時,這個班級成為這所學校曆史上,同學關係最密切、師生關係最密切、高考考得最好的一個班。

囡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天回家翻箱倒櫃找東西。我靜靜地看著她,看她找出來幾本影集,我裝作若無其事地問:“拿以前的影集出來幹嗎呢?”

囡說:“我們學校一個四年級的大哥哥問我要一張照片。”

我說:“選好了嗎?”

囡說:“選好了一張。”

看她的表情,沒有要躲要藏的樣子。但我心裏打鼓,是高年級的男孩子喜歡他嗎?是早戀的苗頭嗎?會被高年級的同學欺負嗎?要檢查她的書包嗎?要偷看她的日記嗎?

最後決定,少想少做,靜觀其變。

過了一周,囡又翻箱倒櫃,捧出來十多本影集,翻來翻去。我問:“找照片嗎,要不要幫你一起找?”

囡:“上次給了那個大哥哥照片,他說那張照片,我躲在花叢中,看不清臉,所以再要一張大頭照。”

這回能確定那個男孩喜歡他了吧?這回是早戀苗頭了吧?這回要天天注意了吧?這回要每天檢查她的行蹤了吧?這回要偷看她加了鎖的日記了吧?

要不要呢?想了想,還是不要。當然不要,這隻是同學間的好感而已,別看得太重了。

隔一周,囡的書桌上還真有一張紙條,字寫得很小,不好辨認,看了兩行,看不下去。

晚飯時,問囡:“你書桌上一張紙條,人家問你,在家裏,爸爸媽媽叫你的小名是什麼?你告訴他了嗎?”

囡說:“字太小了,看不清,就沒看。”囡是故作鎮靜,還是從來沒往那方麵想呢?

還要追著她問嗎?還要一再告誡她嗎?不需要,相信她,沒什麼大不了的。

囡上大學後,我跟她談起這件事,她說她記得給了那個同學兩張照片,現在還記得他的名字,僅此而已。

我的經驗是,當你看淡它,可能一切都不會發生;當你耿耿於懷,一切都可能發生,甚至很嚴重。

我在囡10歲的時候就經常跟她講媽媽初戀對象的事和爸爸初戀對象的事。有一次,跟囡走在路上,我指著一個漂亮的女人,跟囡說:這是你爸爸的初戀對象。囡馬上問,那個阿姨那麼漂亮,爸爸為什麼跟她分手了?我會跟她細細道來:因為什麼分手,爸爸看重什麼品格,媽媽看重什麼品格,媽媽看重爸爸什麼品格,爸爸看重媽媽什麼品格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