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7(1 / 3)

第八章《餘力學文》中有一句:“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誌。”不是積極向上的、啟發心智的書,不要看。因為孩子都聰明,一看就懂,就會留下印象,壞了心誌和心氣。長此以往,成了習氣就難以糾正了。

雖然隻有1080字,113件事,但我們隻要對照著做一半,就能成就偉大的人生了。

有個企業家跟我說,天下哪有“下崗”這樣的事,企業永遠都缺人,關鍵是你是不是企業需要的那種人。

能夠按《弟子規》來要求自己,家庭就缺這樣的人,企業就缺這樣的人,社會就缺這樣的人。

一個人最初的人格建立,可用《弟子規》來規範。把《弟子規》當母語一樣學,慢慢建立品格和形成習慣,孩子就不會抗拒。

所以,帶著孩子早點學。

不要急著給答案,學會先問問題

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切都在改變,但不變的是,家長要善於問問題。

跟孩子交流,不要急著給答案,要學會問問題。

今後碰到孩子的一切問題,別從訓斥開始,別從敷衍開始,請無論如何壓住火,從問問題開始——

這裏有幾個版本,供你靈活使用。

一、幫助孩子建立領袖精神,為榮譽而戰!當他自私,對團體的事情打不起精神的時候。

1. 喜歡不喜歡自私的人?

2. 既然不喜歡自私的人,那我們要不要幫助別人?

3. 你在一個班級裏麵,要不要為班級努力?

4. 為班級努力、做出點犧牲你願不願意?

5. 為班級早點起床有沒有問題?

6. 為班級動作快一點有沒有問題?

7. 要不要為班級爭榮譽爭分?

8. 為班級冷一點熱一點是不是問題?

9. 為班級感冒了要不要繼續參戰?

二、幫助孩子以他喜歡的方式建立夢想,當他無精打采、對前途一片茫然的時候。

1. 想不想周遊世界?

2. 想一個人在一個屋子裏待一輩子嗎?

3. 一點兒也不想出名,隻想像蟲子一樣活著,是不是?

4. 長大以後要不要做一個成功人士?

5. 活著要對國家要對民族有貢獻,是不是?

6. 喜歡死氣沉沉的人還是有激情有活力的人?

7. 要不要光宗耀祖成為父母的驕傲?

8. 願意不願意為別人帶來快樂?

三、幫助孩子建立成長的耐心,跟孩子一起為未來打好地基,當他對學習失去興趣、喜歡抱怨的時候。

1. 要把課文讀好,一開始不讀錯可不可能?

2. 成長就一定會出醜,出醜就一定會成長,對不對?

3. 為了成長,要不要找機會出醜?

4. 答錯了要不要緊張?要不要難為情?

5. 爸爸媽媽數落你,要不要無地自容?

6. 讓自己快一點成長,說上台就上台,說跳舞就跳舞,說表演就表演,能不能?

7. 做好心理準備,要為成長而出醜了,對不對?

8. 到現在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讓幹啥就幹啥了,對不對?

9. 到現在碰到什麼問題,決定不去抱怨別人了,對不對?

四、幫助孩子建立快樂做事的方式,當他覺得無趣、厭煩的時候。

1. 喜歡做有意思的事還是喜歡做沒意思的事?

2. 有意思的事想不想把它做好,做完整?

3. 有的事不太有意思怎麼辦?

4. 沒意思的事情可不可以有意思地去做?

5. 想學會“做有意思的事,有意思地做事”,對不對?

6. 這事本身沒意思但要不要讓過程有意思?

7. 從現在開始想很壓抑地學習還是很開心地學習?

五、幫助孩子建立勇氣和意誌力,當他想半途而廢、經不起考驗的時候。

1. 覺得自己挺勇敢的舉手?

2. 平時你們喜歡不喜歡懦弱的朋友?

3. 喜歡不喜歡不勇敢的人當班長?

4.“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煉”,能不能經受磨煉?想 不想經受磨煉?

5. 想接受訓練還是磨煉?

6. 把學習和練習當遊戲做,敢不敢?

7. 在陌生場合不怯場,勇敢地表達自己,敢不敢?

六、幫助孩子建立孝心和愛心,當他覺得一切理所當然,從不感恩的時候。

1. 要不要有愛心?

2. 要不要做個感恩的人?

3. 要不要幫助別人?

4. 要不要把愛心轉化成行動?

5. 要不要成為可以幫助很多人的人?

6. 當別人幫助你時要不要感謝?

7. 平時班長、老師幫助你要不要感謝?

8. 父母生養我們要不要感謝父母?

9. 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尊重,你敢不敢跟他做朋友?

10. 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順,你敢不敢跟他做生意?

11. 實話實說,想要發自內心感謝父母了,對不對?

12. 從現在開始,想發自內心理解父母了,是不是?

七、幫助孩子建立為夢想努力的價值觀,當他氣餒、不想再堅持的時候。

1. 自己有沒有夢想?夢想是什麼?

2. 覺得隻要努力,夢想一定能實現,是不是這樣?

3. 願意為了夢想努力,對不對?

4. 覺得一定要超過父母比父母活得更有價值,是不是?

5. 一定要超過父母比父母更成功,對不對?

6. 想讓父母為你驕傲,是不是?

7. 想讓父母享你福的,將來有沒有能力?

8. 想為父母安排好晚年,是不是?

9. 想以後變得更勇敢,有沒有準備好?

10. 想要快速成長,必須敢於麵對出醜!敢於麵對出醜的再一次勇敢地為自己鼓掌!

八、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活力,當他死氣沉沉,對一切沒有熱情的時候。

1. 覺得自己挺有自信,是不是?

2. 看得出來,你想讓自己變得自信,對不對?

3. 覺得自己有激情有活力,對不對?

4. 喜歡愁眉苦臉、鬱鬱寡歡、半天都不說一句話的人,還是有激情、有活力的人?

5. 讓自己變得有激情、有活力,要不要?

6. 覺得自己是本班最有活力的,能不能承諾?

7. 跟老師溝通、跟父母探討交流,變得自信了,對不對?

8. 想有一個成功輝煌的人生,勇敢地說“是”!

9. 想讓人生很成功的再一次勇敢地說“是,一定”!

10. 想一輩子能幫助到很多人的再一次勇敢跟自己確認“是”!

孩子所需要的品格都已涵蓋於這些問題中,家長要熟悉這些問題,隨時隨地用幾個問題,提升孩子的精氣神!

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切都在改變,但不變的是,家長要善於問問題。

被原諒的力量

證嚴法師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何況父母對自己的孩子。

糾正孩子的錯誤時請表達原諒之意。

心理學上有一個研究結論:一個孩子在7歲之前,絕對不可能存心犯錯。如果孩子做了一些你不認可的事情,或者你認為十分錯誤的事情,對他來說都不是存心的。不是存心的就不屬於犯錯。不屬於犯錯,你就必須淡然處之,原諒都談不上,因為他不屬於犯錯。

有一個家長,在我課程上說:“陸老師,你知道嗎?我家小孩一歲都不到,才六個月就做壞事了!”

我問:“他做了什麼壞事?”

他說:“我兒子把我書桌上的好多資料都給撕爛了。”

哦!這位爸爸,你這樣說代表你根本沒有為做爸爸而準備基本知識。要知道:孩子在4~6月之間,是他小肌肉的自然發展時期,小肌肉是指手掌上的肌肉,他會不自覺地把拿到手的東西不斷地撕扯。

家長的智慧,是要在這個時期,主動拿些東西給他去撕,而不是,你自己沒把重要資料收好,而他抓到了,撕爛了,你還說孩子這麼小就犯錯闖禍!

孩子拆開東西研究,拆開一個鍾或拆開電話機,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會帶領著孩子去探索。探索中的孩子,並不知道毀壞了什麼。

一個偉大的父親,回到家,看到孩子用一把刀把貴重的沙發割開了,爸爸沒有氣急敗壞,而是不急不惱地跟孩子說:“告訴爸爸,為什麼把沙發割開呢?”

孩子說:“爸爸,我要看看這裏麵到底是什麼東西,這麼軟?”

探索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該被重視和培養的。這種精神很容易被家長毀滅,多數孩子的探索精神還沒成形就給毀滅了。

培養孩子的探索和研究精神,家長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

保姆為主人看孩子,保姆進廚房沒多久,出來就發現孩子把客廳的牆上都畫滿了畫。保姆心想:這回死定了,美國媽媽回來一定一頓發火後讓我走人,說不定還要我賠償。

美國媽媽回來了,一眼就看見了兒子在牆上的作品,這位媽媽不急不惱,蹲下來跟孩子說:“我猜猜這是誰畫的,誰會畫得這麼好呢?”

“媽媽,是我畫的!”

媽媽說:“嗯,我就知道是你畫的,真漂亮,真有創意。可惜這麼漂亮的畫,這樣畫在牆上的話,看到的人太少了。怎麼辦呢?”

媽媽繼續說:“寶貝,這樣好不好,媽媽給你一個大本子,你要畫就畫在本子上,這樣媽媽可以拿去給別的小朋友看。今後,畫得多了,還可以出畫冊,你看怎麼樣?”

“好的,媽媽!”孩子拿著本子跑開了。

很小的孩子,7歲之前他根本就不懂,什麼叫聽話,什麼叫不聽話,什麼叫做好事,什麼叫做壞事。都是我們給貼上聽話或不聽話的標簽,做好事或做壞事的標簽!

你是合格的父母嗎?糾正錯誤時,具有原諒的意思嗎?0到10分,給你自己評一下分數看,到底是多少分呢?

有人說,長大了的孩子,如果是第一次就可以原諒,如果再犯就不能原諒,是這樣嗎?重複發生一件事的原因我們一定要先探討一下,為什麼明知道錯誤還重複發生呢?在背後的原因沒有找出來之前,第二次也好,第三次也好,都要原諒。

證嚴法師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何況父母對自己的孩子。

法國作家雨果,寫了一部史詩般的著作《悲慘世界》。

冉阿讓因為給饑餓的外甥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刑,19年後才假釋出獄。當他離開監獄的時候,獄監警告他說,假釋並不等於服刑期滿,你的罪是不能被原諒的,不可饒恕的。冉阿讓出獄後做苦工,但假釋犯得到的報酬隻有別人的一半,他痛苦19年了還沒被原諒,他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負。於是他開始破罐子破摔,真的走上了偷竊的道路。

一天,冉阿讓被教堂的主教收留。冉阿讓不相信有人會關心他、照顧他,趁主教不備,他偷了教堂裏的銀餐具跑了,結果被警察抓到,帶到教堂與主教對證。而主教說這些銀餐具是他送給冉阿讓的,並當場將銀燭台也贈予了他。

冉阿讓深受感動,他覺得自己終於被原諒了,終於被這個國家原諒了,終於被這個世界原諒了。他相信自己的存在應該有比偷竊更崇高的意義。這一轉念改變了他的命運。經過8年的努力,冉阿讓不但成為工廠的廠主,還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說到這裏,你感覺到被原諒的力量了嗎?被原諒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啊!

從你開始吧,試著原諒你的孩子所做的那些讓你生氣的,讓你失望的,甚至讓你絕望的一切!

更高一個層麵的是,聰明的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克服愧疚感。一個不被原諒的人,心裏是有愧疚感的,愧疚感嚴重影響著他力量的施展。他很可能成人後還沒有從原來自我否定中走出來,因為那個自我否定已經跟隨他很多年了。

比如,他自我認定自己是這個家的禍患;比如,他自我認定自己是不值得被父母愛的孩子;比如,他自我認定學習不好,長大了也不會有出息;比如,他自我認定父母的離婚是因為他不聽話;比如,他自我認定家人的死跟他有關;等等。

請你做個高貴的父親和母親吧!幫助孩子擺脫愧疚,建設新的自我認定,自我省思、調整行為,在愛中幫助孩子。

吃點虧又如何

富足心態的人表現為,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按部就班,有禮有節。有,先讓別人,不夠,就再創造。到最後,沒要的自然流進來,擋也擋不住。拚命要的,要得很少,流走更快。生命法則,本來就是這樣設計的。誰讓你帶著匱乏的心態,上了圈套。

不肯吃虧的人,就是自私的人,可惜,自私的人並不知道,也不總結,其實自私,多半也占不了多大便宜。

日本的白隱禪師,一生泰然自若,有口皆碑。由他一段“忍辱”的故事,引發我們對吃虧和自私的思考。

一對夫婦,做點小本生意,家裏有個女兒,年輕漂亮,正值當年。

一天,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不知什麼時候大了起來。父母當即震怒,這種事太見不得人了。在父母的逼問下,女兒猶豫再三,吞吞吐吐地說出:“是白隱禪師。”

夫婦怒不可遏,找上門去,大師未置可否,簡簡單單地回答:“就是這樣嗎?”

孩子生下來後,送給了大師。大師名譽掃地,卻不以為意,天天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

事隔一年,姑娘良心發現,不忍心再欺瞞下去,向父母道出實情,孩子的父親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夫婦羞愧難當,急急忙忙跑到大師麵前,向他道歉,求他原諒。白隱依然輕描淡寫,微微一笑。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同樣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

想想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和恥辱,比起白隱禪師,算得了什麼?

“就是這樣嗎?”那麼溫和,那麼輕柔。這中間,恒久的忍耐,無形的剛毅,博大和包容,悲憫和慈愛,化了幹戈,變成玉帛。

你的孩子自私,到社會上會不會受歡迎?在家裏什麼都隨便他用,先給他用,省給他用,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不肯吃虧,更不願分享。你跟孩子講,這個是買給你的,不要給同學看見,不要給其他人。

你就這樣教導孩子的嗎?

自私不是與生俱來的,自私是家長一點一點培養出來的,當然不是說你存心培養,但你的所作所為已經直接導致了孩子的自私和不肯吃虧。

隨便在大街上走一走,聽一聽,你都會碰到以下這些——

一位媽媽在學校門口,拉著孩子的手千叮嚀萬囑咐:孩子,在學校裏要吃飽,媽媽一分錢也沒少交,要把我交的錢全吃回來啊。傍晚在校門口接到孩子,急急忙忙問:今天老師有沒有給你牛奶喝,我們是付了牛奶錢的。今天同學有沒有欺負你啊?啊,什麼,牛奶隻有半杯啊,憑什麼?我帶你去找老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