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3(2 / 3)

也許我沒有盡我的可能,好好地對待你!

如果我讓你覺得你不重要,你不夠好,我錯了!

如果我讓你覺得我在討厭你,我對你不滿意,我錯了!

請你原諒我!

也許我沒有好好擁抱過你!

也許我沒有認認真真地告訴你,你是我的孩子,我的寶貝!

你一直在我的心上,在爸爸/媽媽心裏那個最重要的地方!

謝謝你選擇我做你的媽媽!

謝謝你選擇我做你的爸爸!

現在繼續做深呼吸,去感覺你作為爸爸或媽媽,對孩子有多少歉意。

把這些話語,化成一份愛,緩緩地流到孩子的身上,再從孩子的身上緩緩地流到你的身上。

來!現在跟著我,再一次做深呼吸,確認自己是在真誠地道歉,對自己在這之前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真誠地道歉,真誠地請求原諒。真誠地感謝我們的孩子,選擇我們來做爸爸和媽媽。

現在我要你再一次做深呼吸,當你吸氣的時候,你把一股正向積極的能量吸收到你的身體裏來,當你吐氣的時候,你去感覺跟你孩子之間有很多的問題透過吐氣把它吐出去。

好,現在我要你搓熱你的雙手,來按壓你的臉部,在按壓的過程當中,慢慢地睜開你的眼睛。當你決定睜開眼睛,也決定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待世界、看待孩子。

這個活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要經常來使用,特別是當你跟你的孩子發生問題以後,你要有勇氣麵對麵地跟他說這番話。

你如果沒有勇氣跟他麵對麵說這些話,那就請你在他睡著了以後,在他的房間裏麵,坐在他的床沿上說這段話。

如果你再沒有勇氣,你就拿著紙條念這段話,但是念的時候,要去想象你的孩子就在你的麵前。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家裏的環境、氛圍就不像原來那麼緊張、壓抑和拘束了。

你是有能力把家裏的氛圍變得快樂一點、輕鬆一點的!

這是你與孩子之間極有效的一個紐帶,不管你的孩子跟你關係很好,還是一般,還是很不好,都不要緊。

試一試,這樣跟你的孩子說說話吧!

他為什麼自殺

他的自殺讓周圍的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奇怪呢?因為他是班級裏的第一名,成績是最好的,他的家庭狀況看起來也很好,他是班長,還是一個非常陽光的孩子。

我居住的城市江蘇常州,一個周末的晚上,高中一年級的一個男孩子,選擇從自己家十八樓的陽台上縱身跳下。

在他的書桌上留了生命中最後的兩行字:“今天的作業我再也不想做了!明天的化學考試我再也不想考了!”

他的自殺讓周圍的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奇怪呢?因為他是班級裏的第一名,成績是最好的,他的家庭狀況看起來很好,他是班長,還是一個非常陽光的孩子。

事情發生後,當地教育局和心理學協會緊急召集全市的心理學專家,對他所在學校這一年級的所有同學,特別是他的同班同學準備進行緊急心理幹預。

為什麼要進行緊急心理幹預呢?

因為,認識他的同學們都在想:他這麼好,各方麵都這麼優秀,還選擇自殺,那我們這些成績不好的,調皮得不得了的,讓老師家長煩心的,還有活著的理由嗎?

這是心理學的一個原理,當身邊的人離去,人們的潛意識中會出現跟隨效應。

那年囡剛上大一,對高考的記憶還比較清晰。在她回家的時,我跟她討論這件事,我們認認真真討論了一下午,討論結束的時候,囡跟我說:讓我再想一個晚上,我們明天上午再討論。

第二天,囡一臉嚴肅,認真地跟我說:媽媽,我想到了這個孩子為什麼自殺?我試著理解一下他的心理活動——

我能夠想到的第一個原因是,家長和老師對這個孩子的內在感受沒有足夠的關心。因為臨死之前,在他的寫字台上,留下了一句話:“明天的化學考試我再也不想考了。”根據這句話的線索,說明這個孩子,他現在是第一名,現在是班長,但是,不代表他將一直是第一名。他現在是高一,還有兩年多的時間麵臨高考,他無法保證自己一直第一。他每天都在回頭看,全班的同學都在追趕自己,追得自己上氣不接下氣、精疲力竭。但是,家長、老師和同學們都認為他是理所當然的第一名。可憐的孩子,被大家高高地架了起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他也許早就承受不了了。

作為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成績很好,你有沒有經常跟他說:“第一名是我的孩子,第二名也是我的孩子,最後一名也是我的孩子。隻要爸爸媽媽看見你是認真的、負責的、努力的就可以了。”如果你從來沒有這樣說過,孩子就會誤認為你隻要成績,而不關注其他,這樣使成績好的孩子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成績不好的孩子自信心減少,自慚形穢。

另外,經常考第一的孩子,心理問題也許更大,這是我們家長要特別重視的。囡上學的時候,不考第一名不要緊,如果考了第一名,我一定要跟她談談的,要做心理緩解。

作為老師,教書育人,有沒有為了自己在教學上的排名而給學生太多的壓力,有沒有期待他一直保持第一名,有沒有去想他可能已經承受不起那個第一名了,有沒有想過自己的一句話,可能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甚至生死。

囡說:我能想到的第二個原因是,也許是他的媽媽很囉唆,每天都嘮叨個沒完。

“還有兩年了,堅持一下!”

“怎麼沒有以前認真了啊。”

“我們同事的小孩保送北大了。人家怎麼就能生個這麼好的孩子呢?”

“不要辜負老師和全家人的期望啊!”

“多吃點,把這個雞腿吃掉,多點力氣,多看會兒書!”

“別的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你幹,快點進去看書吧!”

“為了你考試要安靜,我們都不看電視了,你要對得起媽媽啊!”

“現在不認真的話,考不好還要複讀一年啊!”

……

孩子們聽了這些話,什麼心情?你回憶當初聽自己的父母說這些的時候什麼心情就知道了,一定是很煩躁、很焦慮,把一切壓在心裏。

囡說:“如果我碰到這樣一個嘮嘮叨叨、沒完沒了的媽媽,我也會想,死了算了。幸虧從小到大,你都對我說讀書是自己的事。實事求是地講,在高中階段有自殺念頭的同學不少,同學們常常在一起聊自殺的話題。”

人為希望而活,心裏沒希望,他隻想消失。

前年,在深圳,一所小學裏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一個小女孩在教室裏,舉起椅子砸向前一排的女孩。問她為什麼砸那個同學?她說:“把她砸死,我就是第一名了。”

聽到這些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覺得這些事離你很遠。如果你懂得關注孩子的心理,這樣的事就離你很遠。如果你一向隻關注成績,隻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而不關注他的心理,這樣的事或許就離你很近。

上海的幾所名牌大學,每年都有學生自殺。有一年,很離譜,居然有四個男生,相約到一所大學尚未建成的幾十層樓高的圖書館大樓頂上,集體跳樓自殺。其中三個毫不猶豫跳下去了,另外一個因為害怕,遲疑了一下,沒有跳,三個跳下去的同學當場死亡。沒有跳下去的那個,由學校心理輔導老師馬上進行心理疏導。

“為什麼選擇集體自殺,到底發生了什麼?”

唯一留下的同學說:一個是因為跟女朋友鬧翻了。談了兩年戀愛,吵吵鬧鬧、分分合合好幾次。這一次,女朋友正式說:你的脾氣太差,太情緒化了,我受夠了,我們這一次是永久性分手,藕斷絲也斷。

另一個是因為媽媽每周五給他打生活費,那天,他跟班級的同學說,星期五晚上我請客吃飯,結賬的時候,媽媽的錢還沒有到賬,媽媽忘記了。這也太沒麵子了,選擇自殺。

當時,我很納悶,這位媽媽為什麼要每周打生活費呢?等到三年前囡上大學了,我才知道,很多大學生因為不能妥善管理自己的財務,家人就每周打生活費,有的是半個月打一次生活費。聽囡說,很多同學,如果家裏一個月打一次生活費的話,後半個月他們就可能餓死了。因為前半個月把一個月的生活費都花完了。花完了怎麼辦,要不四處借錢,要不節衣縮食。

我簡直無法相信。我們的第一感覺是,上名牌大學的孩子們這麼幼稚嗎?心理就這麼不成熟嗎?

因為近年來一直為一些大學生做演講,我知道這一切不論我相信不相信都是事實,事實有時就是這樣不可思議。

看到這裏,你一定要鄭重地思考一個問題——孩子的幼稚是誰造成的?孩子的心理不成熟是誰造成的?

當然是父親和母親。

父親母親的稱號,是一個頭銜,是一個資格,是一種責任,是要有一定的修為才能做好的。父親母親的頭銜一輩子也沒有下崗的時候,好父親好母親的評價標準也要用一輩子時間來考核。

如何讓你的孩子遠離自殺呢?那是有捷徑的。

捷徑是,帶著無條件的愛跟你的孩子互動——

當孩子想起你的時候,心裏盛滿著安靜的、幸福的、溫暖的、家的感覺,做好了這些,你就放心吧!

因為擁有這些,在這複雜的社會裏,你的孩子一定會勇敢麵對,跨越所有障礙從容行走的。

她為什麼不肯去幼兒園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喜歡獨處,越來越離群索居,話越來越少,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得到的否定太多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

一個女孩,4歲,上幼兒園中班。有一天女孩放學被接回了家,一直跟媽媽說:“我明天不去幼兒園了!我不要去幼兒園!不去,不去,不去……”

碰到這樣的情況,作為家長,你會怎麼辦?

你是不是馬上打斷她,跟她講道理:“小孩子一定要去幼兒園的,怎麼能不去幼兒園呢?好孩子一定要去幼兒園!聽話……”

看著孩子又哭又鬧、非常恐懼的樣子,媽媽好像意識到什麼,開始認真詢問孩子不去幼兒園的原因。

事情是這樣的。

那天,中班班主任老師被學校安排開一個公開課,什麼叫公開課呢?就是整個區所有的幼兒園中班的老師,都來聽這個老師講課。這個老師剛從幼師畢業一年。上午,老師就關照小朋友們說:“同學們,下午有很多老師來聽我們的課,那小朋友你們要怎麼樣?是不是要乖一點?”

“是!”

老師說:“那上課的時候坐在那裏要小腳並攏,小手放好,好不好?”

“好!”

老師鼓勵說:“等下課,其他老師走了以後,我們對乖的小朋友就獎勵,對不乖的小朋友就懲罰,好不好?”

小朋友們齊聲說:“好!”

下午的公開課上,小朋友們果然很乖巧,而這位小朋友卻坐不住,每10分鍾起來圍著教室轉一圈,一節課下來,她起來轉了好幾圈。從專業角度上講,這可能是一個“體覺型”的孩子,這種特性的孩子,小時候往往被家長誤認為是有多動症的孩子,她不能長時間安靜坐著,“長時間”在她這個年紀隻是一節課的時間,幼兒園一節課是20~30分鍾,而她這個年齡能長時間坐著不動,是非常困難的。

那麼多老師來聽課,她這樣每10分鍾左右起來轉一圈。下課了,聽課的老師走了。請問如果你是這個年輕的老師,你會怎麼樣?

我們這位年輕的老師怒不可遏,氣呼呼地問班上的小朋友們說:“今天誰不乖?”

小朋友們都用手指著她說:“她不乖!”

老師問:“那我們要怎麼樣懲罰她?”

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說——

“叫她站在牆腳!”

“叫她一個禮拜不能看電視!”

“不帶她去吃肯德基!”

“打手心!”

“把她關到黑屋子裏。”

“打嘴巴!”

“羞羞她的臉!”

“不帶她出去玩!”

“叫警察叔叔來抓她!”

“我們都不要跟她玩!”

“我們大家不理睬她,不跟她說話!”

……

這些懲罰都是怎麼想出來的呢?不說你也明白,是平時父母這樣處罰過孩子,或拿這樣的處罰來嚇唬過孩子。

當孩子們說出這些處罰的時候,連口氣都跟父母一模一樣,聲音惡狠狠的、居高臨下的,甚至跺著腳叉著腰。

然後老師跟小朋友們統一意見,選擇一項處罰。最後選擇了什麼處罰呢?

把她放到外麵操場上,讓她在操場上曬了一節課。這還不是關鍵。關鍵的是,當她回到二樓教室的時候,老師要同學們排在教室門口的兩邊,孩子進門的時候,每個同學用手在她臉上刮一下,並說一句:羞!羞!羞!我們不喜歡你,我們討厭你!……

可憐的孩子,在這一天當中,被同學和老師貼了很多的標簽,這樣的標簽在孩子心靈上形成的創傷,是無法估計的。

作為家長,一定要經常幫助孩子及時化解,因為時間越久影響反而越大。有的人說沒幾天就忘了,其實並非如此,可能事件本身被忘了,但影響還在。孩子常常表現出來的不自信,不願意與人交往,整天畏畏縮縮的樣子,都是這個事件的直接後果。

每一個標簽貼上去也許隻要5秒鍾!但是揭下這個標簽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也許需要20年、30年的時間。

我們無法要求每一個老師都懂心理學,無法要求老師處理孩子的問題時都能關注孩子的心理。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喜歡獨處,越來越離群索居,話越來越少,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得到的否定太多了。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當孩子向我們訴說時,我們通常根本就不問他發生了什麼,自顧自地跟孩子講一通大道理,我稱這些話叫“正確的廢話”。這些話不是孩子根本聽不懂,就是引起孩子的反感,於事無補,根本不解決問題。結果隻能是孩子跟你的距離越來越遠,這裏說的是心理的距離、親密的程度。

當孩子回來,他不願意這樣、不願意那樣,你要仔細去聽背後的那個原因,多問為什麼。為什麼不願意去學校,為什麼不喜歡這個老師,為什麼喜歡那個老師,你喜歡跟誰在一起,為什麼喜歡跟他在一起,等等。密切關注他的心理狀態。

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我們每個家長都碰到過。你一定要去好好地問他: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事?了解原因,化解背後的障礙,這是作為家長必須高度重視的。

成長需要自由空間

不管是心理學專家,還是教育工作者,還是社會學家,還是我們這些普通的爸爸媽媽,凡事發生,我們必須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抽絲剝繭,找到導致一切發生的根本所在。

多年前,浙江發生了一件事,事件的主人公叫徐力。今天我們試著還原徐力,看一看他如此喪心病狂對待母親的心理演變過程。

徐力在高考之前,把自己的母親殺害了。如果你見到徐力,你會認為他很乖、很好、很善解人意,讀書成績也很好。他的誌向和能力,跟父母的期待一致,上清華大學!

對這樣一個好孩子,她的媽媽是怎麼做的呢?

媽媽可以隨時放下自己的工作,到學校門口去看他,如果看到徐力在操場上打籃球,她就衝到操場上,指著跟他一起打籃球的同學說:“你們不許跟他打籃球,他是要考清華的,你們幹擾他,讓他分心,是什麼動機啊?我警告你們,以後不許跟他打籃球!”

他們家裏,電話從來不是徐力接,一定是媽媽接。徐力如果在家,家裏電話鈴是不響的,有時候媽媽偶然接到一個電話:“阿姨,我找徐力。”

媽媽一定會這樣說:“你是誰啊?噢,同學啊,你找徐力幹什麼?你的作業做完了嗎?他在做作業,你知道你打電話來會影響徐力學習嗎?……”

媽媽走路輕手輕腳,家裏總是悄無聲息。徐力在家,爸爸媽媽從來不看電視,爸爸的工作在外地,一個禮拜回來一趟。

如果你是徐力,看著媽媽這樣做,這樣對待自己的同學,你的心理感受是什麼?如果你也是這樣的媽媽,請你問一問自己的孩子,他的感受是什麼?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不是嗎?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朋友的認可,不是嗎?

媽媽的做法在同學中傳開,徐力感覺到了同學們異樣的目光和跟他保持的距離,他覺得沒麵子。他多次聽到同學說:不要跟他玩,他媽很煩的,他媽會來找我們算賬的……

事情發生的那天,是中午。

徐力回家吃午飯,媽媽已經做好了飯,在自己的房間裏,邊看電視邊等他。他推開媽媽的房門說:“媽,我回來吃飯了。”

媽媽劈頭蓋臉指著徐力說:“吃飯就吃飯,衝進我房間幹嗎?我就知道你跑到我房間裏來,是想偷看電視!看你這種樣子,還怎麼考上清華大學,我看你是沒希望了,我知道我這輩子是指望不上你的!你有出息全世界的人都有出息了!……”

媽媽不由分說的一連串數落,徐力聽蒙了。

徐力正麵臨高考,高考之前的孩子,壓力大不大?很大!他對自己的要求,學校、老師對他的期待,媽媽的做法引起的同學們對他的鄙視,都成為他無法忍受的壓力。此時,這些壓力在媽媽的怒罵中演變成了一種無法控製的憤怒,在他心裏迅速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