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他從小缺失基本情感的培養,因為他感受不到基本的情感,而父母的“冷酷無情”卻常常令他感受深刻。整個家庭缺失一個孩子正常成長應有的寬容環境和人間溫馨。
單憑鋼琴十級、學業優秀,是無法讓藥家鑫成長為“人”的。父親為了處罰他把他鎖在地下室,隻有吃飯時才讓他上樓,他被關在地下室彈琴、學習和睡覺;母親為了讓他彈琴,用皮帶抽他。那樣的冷酷如何培養出一個充滿同情、善良、鮮活的人來呢?
記者問藥家鑫,一審時你為什麼不戴眼鏡?二審時你為什麼戴上了眼鏡?他說:因為一審時怕看見同學看見父母,沒臉見他們,所以不戴眼鏡。二審時因為我知道自己要被槍斃了,想最後一次看清同學的臉和父母的臉。
可一審二審,旁聽席上都沒有父母的身影。
網上一個帖子,說如果你覺得藥家鑫可以活著,那麼你的妻子出門就會被車撞死,你的女兒出門就會被人強奸,你將傾家蕩產等等。在我看來,這樣的人用語言殺人,離成為“人”有很大一段距離,人類的成功一定不是靠過癮的漫罵成就的。網上還有一個帖子,題目是“同情藥家鑫之死也是美好的情感”,心裏生出莫名的感動,也隨即想起了一篇文章的標題:有漂漂亮亮的心,才有漂漂亮亮的一生。
你無意中表達的一句話,也許就幾十字而已,但聽的人能直接看見你的心。
我們的教育真的從“誨人不倦”走到“毀人不倦”了嗎?
一定有方法,一定有方法,讓人長大至少能成為“人”的。
藥家鑫最後一次見父母,擁抱父母,說:“對不起,我先走了,我先走,我就可以先投生,你們遲一些來,來的時候,就投生到我家吧,下輩子讓我做你們的父母,養育你們,照顧你們,還這輩子的不孝……”
這樣的案例,讓我們一次次抱頭歎息。它告訴我們什麼呢?它至少是一麵鏡子吧。鏡子裏的我們,有多少需要檢討,需要反省,需要防範呢?
讓孩子做一天父母
那一次不知道為什麼在那裏停止,大概是不忍心吧。但是那一次活動極其有效果,從此以後,囡對家事再沒有袖手旁觀,參與意識大大增強。
囡三年級的時候,我聽了一場培訓,學了一個方法,選擇一個周末,開始折騰囡。
那時候,周末隻休息一天。周六晚上,我認認真真把囡叫到跟前,對她說:“明天我和你爸爸做你的孩子,好不好?就是說明天你做一天媽媽,我是你女兒,爸爸是你兒子。”
囡半懂不懂,隻覺得好玩,爽快地答應了。
睡前,我坐在她床邊,笑著拍拍她,關照:“想一想明天你做媽媽,要照顧我們兩個孩子的吃喝拉撒,要做些什麼?先理一理思路啊。”
囡挺輕鬆,笑著說:“有什麼難的,不就一天嗎?不就做個飯、整理整理房間什麼的嗎,到時候我不會,總可以問吧!”
星期天一大早,我把囡推醒,扯著嗓子喊:“快點起床啊,我們要上學了;快點起來做早飯,不然來不及了,我們要遲到了。”
囡顯然還沒睡醒,揉揉眼睛說:“媽,你不是開玩笑吧,真的嗎?真的讓我做一天媽媽嗎?今天是星期天,讓我再睡會兒吧!”
“當然是真的,你已經承諾了,不能耍賴的,必須兌現承諾。不要怕,會很好玩的,快起來,快起來!”我堅持。
囡起來了,一邊揉眼睛,一邊刷牙。我跑到衛生間,在她耳邊大叫:“啊,你還有時間刷牙啊,我們要吃早飯,我們上學要來不及了,趕緊給我們做早飯。”
“做早飯,怎麼做早飯?你們要吃什麼,我不會做,再說也來不及做了啊。”囡進入角色了。
我說:“那就去買啊,你爸爸喜歡吃豆腐湯加油條,你媽媽喜歡吃麻糕和雞蛋。噢,不對不對,你兒子喜歡吃豆腐湯加油條,你女兒喜歡吃麻糕和雞蛋,你趕緊去買吧。”我給了她十塊錢。
她跑到街上買去了,不一會兒,拿回來半鍋豆腐湯、三根油條、三個茶葉蛋、三塊麻糕,擺在桌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喘氣。
我們倆旁若無人,狼吞虎咽,一頓猛吃。
囡喘順了氣,開始刷牙,等到她刷好牙,洗完臉,出來一看,我們把早飯全都吃光了,一樣也沒剩下。在這裏,告訴大家,我們倆是存心這樣做的。
囡生氣了:“你們怎麼可以這樣,把我買的東西都吃光了,我還沒有吃呢,我跑來跑去的,都餓死了。”
“我們隻管吃,對不起,沒想到你。平時我們做了你愛吃的,你哪次不是吃個盡興,什麼時候想過爸爸媽媽喜不喜歡吃。你有想過嗎?”我說。
“我們是孩子,我們吃飽再說,沒想那麼多,還管家長要不要吃,愛不愛吃,誰管,我們不管。”爸爸裝著狠狠地說。
時間已經到了八點半,我跟囡說:“給你二十元錢,趕緊去買菜,因為你不熟練,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要不然,到中午我們會吃不上飯的。”
囡算訓練有素,沒吃上早飯的情緒已經調整好了,問我們:“中午你們想吃點什麼啊?”
囡爸說:“我喜歡吃蔥烤鯽魚,媽媽喜歡吃糖醋排骨,加一個湯,一個時令蔬菜就得了。”
“蔥烤鯽魚?那就是要買鯽魚,鯽魚長什麼樣?”
“去問啊,到菜場的魚攤上去問。”
囡拿著我給的二十元錢去菜場了。菜場不是很遠,穿過一條馬路就到了,走到菜場最多五分鍾。可是我們在家裏等啊等,等啊等,等了半個小時不回來,等了一個小時還是沒有回來。囡爸幾次忍不住要到菜場去找囡,被我阻止了。我們咬著牙堅持,兩個人在家裏等她。
快一個半小時的時候,囡終於回來了,一隻手拎了幾個袋子,一隻手抓一把零錢,滿頭汗。一回來,就把幾個袋子裏的東西往水池裏一倒。買了一條鯽魚,活蹦亂跳的,那時攤位上還不幫著殺魚;買了堆豬肉骨頭,不像排骨的樣子;買了大約兩斤空心菜,聽囡說,那個人要把自己的菜全部給她,所以買了這麼多。還買了一斤雞蛋,買了兩包榨菜,說要做榨菜雞蛋湯。
我認真檢查了一下,跟囡說,你沒有買蔥,蔥烤鯽魚不能沒有蔥啊,生薑好像也沒有買,趕緊再去一趟。
囡又衝出門去,這次不一會兒就回來了,滿頭大汗、氣喘籲籲。
看她爸爸的樣子,已經非常不忍心了。我想我還得堅持,繼續給囡布置工作。
我說:“開始切肉,殺魚吧!”
“這個肉要怎麼切呢?這魚要怎麼殺呢?我不會啊,媽媽。”
我知道,她的手還從來沒有抓過魚,沒有抓過肉呢。“沒關係,勇敢一點,試著做做看,總有第一次。”我說。
囡拿起刀來,對著肉,切下去,刀在案板上打滑,好不容易切好了肉。十點半了,囡還沒有吃早飯。輪到殺魚了,我教她先刮魚鱗,她頭低著,看著案板,很久沒有抬頭。
我一看,囡在哭。實驗就在這裏停止了,沒有再做下去。我也沒有問她為什麼哭,接下來,是囡做幫手,我們三個人一起做飯。
那一次不知道為什麼在那裏停止,大概是不忍心吧。但是,那一次活動極其有效果,從此以後,囡對家事再沒有袖手旁觀,參與意識大大增強。
我最怕孩子死讀書,讀死書,最後讀書死。我建議從小家長必須賦予孩子責任,從會走路開始。比如,孩子會走路時,他的責任是在家裏隨手撿起垃圾,歸置玩具,整理自己的衣服;比如,上學後,在學校積極參與班長和委員的競選,並為自己的職務負起責任。
如果上學後在學校裏沒有機會,家長要為他在家裏設置管理事項。比如,由孩子來規定和管理父母該幾點起床、安排周末家庭活動事項、出遊由他準備物品,等等。
這樣,當你的孩子上了大學,脫離父母,就不會因為突然沒有人管了,無所適從,沒有中心,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差,遇事緊張害怕,逃避或不負責任。
如果你的孩子正值小學階段、初中階段,不妨試一試“一日父母”,會有很多驚喜,很多感動的,讓你的孩子成長一大步的。
“我在德國家庭學到了……”
三張照片展示完,孩子沉默了一會兒,沉默中,臉突然紅了,用檢討的口氣說:我在他們家,給中國人丟了臉。在這三天的課上,我才明白,我丟臉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學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再出國門。
一個優秀的孩子,高一讀完,作為交流生,到德國學習一年,寄宿在一個德國家庭。當他一年後回國,父母在機場接到孩子,直接把孩子送到我的“青少年領袖訓練營”來了。
孩子一臉的著急,坐在車裏不肯下車,跟父親交涉:我要參加明年的高考,我隻有一年的時間,但要學通三年的高中課程,所以我的當務之急,是回家學數理化,而不是到這裏來學中國傳統文化。
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的家長,我也會直接送他回家學數理化的。但這位家長不這樣想,嚴肅認真地跟孩子說:“在這裏學五天四夜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切的前提,這是不可以商量的。”
孩子學了三天,晚上我們給他一個機會,用兩個小時的時間,讓他跟大家講講留學德國的見聞。
他用他在德國拍的幾張照片,大大方方地跟我們做了講解。
第一張照片,是他和德國的爸爸媽媽及幾個哥哥姐姐一起拍的合影。
他說:我走進這個德國家庭,要求我也要叫爸爸和媽媽的。我住在他們家,跟他們的孩子在一起。他們對我沒有任何偏見,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個月也給一百歐元零花錢,給一套家裏的鑰匙。他們待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很幸運,遠在千萬裏之外,也能時時感受到如親生父母般的溫暖關懷。
第二張照片,是一張生產奧迪汽車的工廠裏的奧迪A8的發動機照片。
照片上的發動機,在我們看來,像一件藝術品一樣光彩奪目。孩子說:當我看見這台發動機的時候,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它太美了,太有藝術氣質了。當我把它拆開,裏麵的每一層都幹幹淨淨、漂漂亮亮,就連連接線,都按同色係,即冷色係跟冷色係,暖色係跟暖色係,編著一絲不苟的辮子。什麼樣的人能把細小的、蓋上蓋子就看不見的事做得那麼漂亮呢?是有責任感的人吧,是願意為這台發動機負一輩子責任的人吧,是把企業的事當自己的事的人吧。
第三張照片,是幾個人低著頭,好像在地上找什麼東西。
孩子解釋,我們才知道,一個很小的螺絲突然掉在地上,幾個人在找。
這有什麼好拍的?
孩子說:不,這是更震撼我的一張照片。通常,我們掉了東西,在地上找,找一遍沒找到,就一遍遍再找。突然有一天,我看見德國人找東西,不是像我們這樣找。他們丟了東西,先在區域裏畫上格子,然後,一個格子一個格子找,找過的格子,就不再去找了。而我們在同樣的地方,找好幾遍。誰在做有效勞動,誰在做無用功?
三張照片展示完,孩子沉默了一會兒,沉默中,臉突然紅了,用檢討的口氣說:我在他們家,給中國人丟了臉。在這三天的課上,我才明白,我丟臉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學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再出國門。
事情是這樣的,我每天放學回家,直接進自己的房間,叫吃飯才出去。一段時間後,發現哥哥姐姐們回家後,就在花園裏做園丁,姐姐說,爸爸媽媽每月給一百歐,就至少要做一百歐的家務事。爸爸媽媽沒有要求,但他們不做心裏過不去。聽到這裏,實在不好意思,我怎麼從來沒有想到過這些。
不過,從那天開始,我回家放下書包,就到園子裏幹活。一年下來,學會了不少家務事呢,再忙也要幫忙做家務。
還有一件事,更不好意思說了,但是,為了讓大家不要像我一樣走出國門出洋相,我要講給大家聽。
有一天回家,爸爸走在我後麵,看我拿著家裏的鑰匙直接打開門走進去,很是驚訝。
問我:“你怎麼沒有敲敲門,再開門呢?”
我說:“我有鑰匙,幹嗎還要敲門?”
爸爸說:“如果家裏有人,家裏的人可能沒想到你突然進來,如果他們有事,或穿得不方便,這不是造成雙方的尷尬嗎?”
聽上去,這是最普通的禮貌常識,不懂是太沒教養了。
聽了三天中國傳統文化才知道,這些東西,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定了規矩了,是我把中華民族的品德弄丟了。三天中,我是讀了《弟子規》才恍然大悟的,《弟子規》中有一句“入虛室,如有人”,不就是說這件事嗎,進入沒有人的房間,要當房間裏有人。
是的,我接過孩子的話說,孟子就親自演繹過這句話——
有一次,成年結婚後的孟子跟自己的母親講:“母親,我要休妻。”孟子的母親聽了,不是馬上就同意他休妻,而是不急不躁地對孟子說:“那你告訴我,為什麼要休妻?”
孟子回答:“她不守婦道。”
媽媽繼續問:“你為什麼說她不守婦道,她做了什麼?”
“我回到家,看見她蹲在地上,樣子很不雅。”
古代的女子不能蹲在地上,隻能跪著或盤腿坐著,大概是女人跪著和端坐著比較有姿態,蹲著就不太好看。因為社會地位低,蹲著就屬於不守婦道了。
母親接著問:“那我問你,你回家的時候,有先揚其聲嗎?”
什麼叫“揚其聲”呢?即當你回家的時候,有沒有說一聲“我回來了”,或先弄響門框,讓家裏的人知道你回來了。
“沒有。”
孟母說:“那你不能怪她。因為,她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什麼姿勢都可以。她知道你回來了,一定會換個姿勢。所以你沒有揚其聲,責任在你。”
這就是對孟子心理上的一種引導,母親不是簡單地說“你妻子不守婦道,那就休了她。反正你很有名,可以找更年輕漂亮的媳婦”。這是母親用智慧,來化解日常生活中的矛盾。
孩子聽了,意味深長地說:看樣子,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迷信的想法是錯的,因為被我認作是迷信,所以我從來都拒絕去看它讀它研究它。這真是一大損失啊。老師,如果把這些引申開去,我們回家都應該打招呼:媽媽我回來了,爸爸我回來了;先吃完飯的話說:我吃好了,我可以先離開嗎?如果要出門,我得說:爸爸,我出去一趟。而這些在德國是非常非常嚴格的,是孩子們必須要做到的。當時在德國,我發現我的成長背景中欠缺很多,也許有一些行為是別人非常討厭的,但是我沒有注意到。
我們通常認同西方,卻不認同自己的悠久文化,當然丟臉了。
梁啟超先生曾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因此,孩子們放下陳見,學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吧。
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人活著的唯一價值,就是對人有幫助。什麼叫生命的給予,就是把自己交出來,交給家庭,交給事業,交給國家。教育孩子,著重啟發他對家庭的神聖感,對民族的神聖感,對國家的神聖感。
今天回家,跟你的孩子做一個遊戲,遊戲的名字叫——尋找真我價值。
問孩子:最想做到的是什麼事情?最想得到的是什麼?
孩子答:……
問孩子:這件事做好後呢?你得到這些以後呢?
孩子答:……
問到最後,每個人都會得出一致的答案,那就是自己的終極理想,全部都是,無一例外——為人類做貢獻!
天性自然中顯現,隻是家長不當的引導,孩子那光芒四射的人文精神,被覆蓋了灰塵,踏上了腳印,從此沉淪,不再發光。
人擁有了絕對的基礎才能成就一切,絕對的基礎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味”,具體是指愛、責任和誌向追求。
沒有愛的地方,人就貪婪,人類第一危難就是,每個人隻為自己而活。沒有人文精神的人如果獲得知識,會變得很邪惡;沒有人文精神的人獲得財富,會變得很猥瑣。所以,不要等到有了高學曆、不要等到腰纏萬貫、不要等到事事不順,才建設自己的人文精神。
人活著的唯一價值,就是對人有幫助。什麼叫生命的給予,就是把自己交出來,交給家庭,交給事業,交給國家。教育孩子,著重啟發他對家庭的神聖感,對民族的神聖感,對國家的神聖感。
日本大型企業選員工,把候選人帶去觀摩升國旗,聽著國歌響起,看著國旗升起,他流淚了,這個人便可以用。
一個小男孩,回家晚了,還弄得一身泥,媽媽什麼也不問,咆哮著打孩子。孩子說:“我不想說了,我懶得說了,我說了媽媽也不懂。下課後,我回家看到我養的蟈蟈死了,我把它葬在樹下,弄了一身泥。蟈蟈是我的朋友,而媽媽不是。”孩子對媽媽已經絕望了。而孩子對待蟈蟈的態度,不正是我們要培養的人文精神嗎?
你把孩子跟大自然中的空氣、陽光、樹木、花、鳥、魚、蟲等生靈萬物的連接切斷關係的話,他眼裏就沒有人了,所以就在虛擬世界打遊戲,在沒有生命的電腦前打打殺殺。
你的孩子成績無所謂好不好,但每天回到家,你一定得問他兩個問題:
今天在學校裏有沒有幫助同學?
今天在學校裏有沒有幫助老師?
或者跟孩子念以下口訣:我的生命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我的生命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我的生命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
這樣長大的孩子,如果成為美容師,手指充滿了愛,讓別人臉上的細胞活起來;如果成為醫生,手術刀充滿了愛,救死扶傷;如果成為老師,眼神和語言充滿了愛,桃李天下;如果成為廚師,每一道菜充滿了愛,人生色香味俱全。
《古蘭經》中把人文精神稱為性靈。它這樣寫道:我以天的名義,我以地的名義,我以太陽的名義,我以月亮的名義,我以山河湖海的名義,發誓,培養性靈者必然成功,毀滅性靈者必然失敗。
請求每一位母親,和孩子一起做三道論述題,做完互相分享答案——
第一,世界需要我,我願意做什麼來改變世界?
第二,我知道祝福就如同傳送陽光,我可以祝福任何我想要關心與愛的人、事、物,因為光可以照亮世界,我要祝福誰?祝福他們什麼?
第三,我要祝福這個世界什麼?
培養孩子愛的能力,是建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一環。隻愛自己,不愛家的孩子,危險;愛家庭,不愛家族的孩子,心太小;愛家族,不愛城市社區的孩子,養活自己很難;愛城市社區,不愛國家民族的孩子,成不了大事。愛家庭、愛家族、愛城市社區、愛國家民族,更愛生靈萬物的孩子,不枉來人世間走一趟,光芒萬丈,必成大業。
愛因斯坦說:“所謂教育,是學校知識全部忘光後仍能留下的那部分東西。”這部分東西是什麼,就是靈魂和素質,就是那閃閃發光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