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2(2 / 3)

我聽了很生氣,想揍她,好不容易才平靜下來,咬著牙對囡說:“好啊,今天不彈了,我們不彈了,放假,今天放假。收好琴來跟媽媽玩念口訣的遊戲,好不好?”

我們兩個人,麵對麵,膝蓋碰膝蓋:“來,跟媽媽念口訣:成功等於勤奮加堅持,成功等於勤奮加堅持,成功等於勤奮加堅持……”十遍念完,囡自己打開琴蓋,去彈了。

沒幾天,又不行了,又要放棄了,堅持不了了:“媽媽,我想想還是彈不下去。我可以不彈嗎?”

“可以,認真彈琴、愛彈琴的囡是我的女兒;不喜歡彈琴、不愛彈琴的囡也是我的女兒;放棄彈琴、永遠不彈琴了的囡還是我的女兒。”

講這句話是要有勇氣的,是要有力量的,家長很難講出來。但是,真的,咬咬牙跺跺腳也要講,我接著說:“可是,媽媽不相信,你就在這裏,放棄了,沒彈出成績就放棄了。”與囡麵對麵,眼睛看著眼睛,這樣的話,我說了好幾遍。

囡又去彈了。

有時候,變著法子讓囡彈。周末的下午,跟囡說:“爸爸媽媽坐在沙發上,喝咖啡,你能不能彈三個曲子,讓爸爸媽媽享受一下,放鬆一下,感覺就像在五星級咖啡廳裏一樣,喝著咖啡,還有人伴奏。”

囡欣然答應,一連彈了很多曲子,每彈一曲,我和老公起立鼓掌,歡呼:“彈得真棒,真美,高檔享受,高檔享受。”

隔一段時間,故態複萌,囡又不想彈了,這一次沒以前堅決。

我跟囡說:“好啊,那明天,媽媽就把這個琴賣掉,明天,這裏就空空蕩蕩的了。你同意嗎?我不相信,你就在這個點上停止了,就不再繼續了,就放棄了,真的嗎?媽媽不相信!”

囡,好久——看著我!噙著眼淚,說:“媽媽,那我再彈一段時間,但是,我有個要求,我彈得不好的時候,你不要罵我,不要批評我。”

我趕緊說:“好啊好啊,你就帶著輕鬆快樂的情緒去彈。”

囡彈得越來越有成就感,但從來沒有考過級,因為我答應她輕輕鬆鬆、快快樂樂,享受著堅持著彈,沒有其他要求。

事情沒有完。

等到囡上大學了,琴放在家裏,沒人用。一天,我心血來潮,到我家附近一個藝術學校報名,要學鋼琴。先付半年的學費,一堂課50分鍾,60塊錢,每周去一趟學校上課,每天回來必須練兩小時琴。

囡回來,看見我在練琴,很驚訝:“媽,你在學鋼琴?”

“對呀,我在練音階。彈一段給你聽。”

“啊,不錯不錯。學得不錯,也夠快。媽,你天才!才兩個禮拜你就彈那麼好了。”

隔兩個禮拜,囡又回來了:“媽,你彈得怎麼樣了,給我彙報演出一下,彈彈,彈彈。”

“最近沒有怎麼練,我彈給你聽。”

“還行,不錯、不錯,天才,媽媽是天才!”

隔了一個半月,彈琴熱情陡減,理由呢,其實是借口:我今天好累,算了不彈了,先睡覺,明天多彈一會兒。每天這樣跟自己說。真的,做父母的自己要成長。沒有經曆我不知道,原來彈琴是多麼難以堅持的一件事。

兩個月後,囡放假了:“媽,看鋼琴的樣子,你應該至少有半個月沒有彈了,我說得沒錯吧?”囡看見琴上有層灰。

“對呀,最近比較忙。”

我的心裏一直掛著彈琴的事,但最終沒有堅持下來。我是個反麵教材。家長的放棄行為,還有很多。比如,下雨就不去聽一個免費演講了,冬天的早晨起不來床了、不帶孩子去公園了。半途而廢的例子多了去了。

好消息是,我們終於可以冷靜地體會到,帶孩子不能簡單粗暴,孩子不能管得太死、太緊。家長要變著法,要開發一些新鮮方法,幫助孩子堅持下去。如果孩子堅持不下去,再多找些方法吧。方法中要有智慧,有樂趣,有挑戰。

另外一個方法是,不管是學遊泳,學畫畫,還是學英語,讓他自己選擇,他自己選擇的,輕易不會放棄。記得,讓他自己選擇,並跟他說,選擇了就不能隨隨便便放棄!

某年高考作文,是看圖作文:一個人挖井,還沒出水,就放棄了。一輩子挖了幾十口井,都沒有出水。而另一個人,挖了一口井,堅持挖下去,直到出水。

很多人在快要達到成功的時候放棄,他們在離目標隻有一碼的距離時走開了。我們現在明白,隻要不放棄,失敗的次數越多,成功的機會亦越近,成功一定是最後一分鍾來訪的客人。

讓孩子堅持,不放棄,對於他的未來,到底有多麼重要,無法估量。

正如荷花,穿越汙泥需要時間,穿越的時間還真的要夠久。終於有一天,那荷花穿越了汙泥,一塵不染地盛開在河塘上。

要不要給孩子送課本

一個人一輩子,一定常常會忘記什麼事。如果因為忘記了什麼事,而出現了嚴重的後果,這時,重要的是有能力解決當下的問題。把精力放在全力以赴解決問題上,困難會立刻變得簡單。

這是我女兒的故事——

囡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家、我們單位、囡的學校,在同一條街上,我們夫妻也在同一個單位工作,家到單位步行隻需兩分鍾,因為住單位宿舍,單位到囡的學校隻需十分鍾。

有一天,囡忘記帶語文書了。麵對這種事情,作為家長,你會怎麼做?

囡發現沒帶書,就跑到學校門口打電話,那時候還沒有手機,打固定電話。她先打給爸爸,因為知道爸爸好說話,常常寵愛大過原則,而媽媽比較講究原則一點,不好說話。

囡說:“爸爸,我忘記帶語文書了,老師要批評、罰站的,我們語文老師特別凶,你趕緊幫我送過來吧!”

爸爸想了想說:“你有沒有考慮,現在是爸爸上班的時間,上班時間我有我要做的事情,我有我的責任。”

囡急了,在電話裏麵大叫:“爸爸你要不給我送語文書,媽媽更不會給我送了,那我怎麼辦?”

爸爸說:“總有解決的方法,自己想一想,什麼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電話掛了,我老公辦公室裏的同事一個個怒目圓睜、怒不可遏,對我老公說:“我們知道你們夫妻兩個對小孩比較嚴格,但也不能這麼不近人情啊。這麼近的路,你怎麼能不給孩子送呢?不就十分鍾都不用的一件事嗎?那麼小的孩子,被老師批評罰站怎麼辦?”

雖然沒有送書,但我們倆一整天心裏都掛著這件事,下班回到家,我們都急不可待地問囡:“語文課怎麼樣?有沒有批評?有沒有罰站?有沒有想到用什麼方法處理?”

囡鎮定自若,一臉驕傲地說:“我去跟隔壁班上的同學借了。”看哦,囡這就是找到了一個非常棒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我們倆豎起大拇指:“真棒,就是要這樣處理問題。”

一個人一輩子,一定常常會忘記什麼事。如果因為忘記了什麼事,而出現了嚴重的後果,這時,重要的是有能力解決當下的問題。把精力放在全力以赴解決問題上,困難會立刻變得簡單。

如果我們給她送了書,結果會怎樣?她今後忘了什麼就期待你送,甚至覺得理所當然,她把自己該負的責任都交給父母了。她就不再認認真真檢查書包,而你要被動地給她檢查書包。是不是很多家長,每天上學前,給孩子檢查書包?到最後,書沒帶全,孩子高聲指責父母,為什麼沒有幫我帶全書本,為什麼沒有幫我帶全學習用具,害我被老師批評。

如果帶全書本都不再是自己的事情,接下來,整理房間是誰的事情?吃完飯洗碗是誰的事情?按時起床是誰的事情?做作業是誰的事情?保持家裏公共部分的整潔是誰的事情……

記住——這是他的事情,是他的事情!

囡在考完大學以後,跟我說:“媽媽,我要出去旅遊一趟!”

我說:“好啊!需要爸爸媽媽陪你去嗎?”

囡說:“不要,我跟同學一起去!”

我說:“那預算是多少呢?”

我表麵上裝鎮靜,心裏想:“到底跟誰一起去啊,還不告訴我。”

囡說:“媽媽,你打到我賬上3000元就夠了,我們去雲南。”

我當天就把3000元打給了她。隔了一個禮拜,囡說:“媽媽,你把錢打給我一個星期了,我很奇怪,你怎麼都不問我跟誰一起去呢,你不好奇嗎?”

我說:“這是你的事情!”

囡說:“媽媽你也不問我跟男同學去還是跟女同學去?連這個你都不問嗎?”

我其實心裏很想知道,這幾天心裏一直在想:你快告訴我啊,省得我心裏一直掛著這件事。但我故作鎮靜地說:“這是你的事情,高中畢業已經超過18歲了,這是你的事情!”

囡說:“媽!你的意思是要我全部為自己負責任,對不對?”

我說:“對啊,18歲成年了,就是對自己的一切負起管理的責任,包括管理你的身體、管理你的情感、管理你的經曆!”

從雲南回來,囡喋喋不休地跟我說了一大堆話:“媽媽,我真受不了跟我一起去的同學的家長,她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每天都無數次地給她打電話,全都是問:吃飯了沒有?吃的什麼呀?吃得好不好?住得好不好?有沒有上當?有沒有被偷?熱不熱?冷不冷?曬黑沒有?累不累?小心一點,早點回來,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在雲南美麗的石林,一聽到她的電話響起來,我那個煩啊,都沒有心情看風景了!”

從小到大,“這是你的事情”“負起你的責任”是我們夫妻倆經常跟囡說的話。現在看起來,這是對的,因為她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得真的不錯!很有能力!

能力從對小事負起責任開始。你千萬不要小看了不給孩子送語文書這件事。要不然,若幹年後,小事怎麼變大事的?孩子怎麼跟你的期望背道而馳的?孩子怎麼總長不大,什麼都依賴你?孩子怎麼人際關係不好,覺得別人對他不負責任的?這些事,你怎麼想都想不明白。

哈佛錄取什麼樣的人

劉軒說:“妙的是,哈佛看上我的,正是我自己從小就喜歡的,我今天在做的。哈佛很會看,看你未來能做些什麼,能成什麼。”哈佛錄取有影響力的人,這就是結論。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那是幾年前《讀者》上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很重要,作為父母,如果沒有讀過,那就讓我來幫你補這個缺吧!文章的題目叫《哈佛錄取什麼樣的人》。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但是,我們知道名牌大學招收什麼樣的人嗎?

這篇文章是知名華人作家劉墉寫的。劉墉的兒子劉軒獲得哈佛大學雙學位。

有一天,劉墉在家裏跟兒子討論一個問題——哈佛錄取什麼樣的人?因為,每年到了4月1日,許多美國學生都緊張得要死,尤其是“拔尖”的優等生,更是坐立難安。這並非因為愚人節,而是名校錄取通知,這一天寄到。

哈佛怎麼錄取沒有標準答案,錄取的方式沒人摸得清。有的說要成績好,有的說要體育棒,當然如果你拿了奧運金牌,多半能輕鬆進哈佛。有的說以SAT為準;有的說學校經常需要“新血”,減少城鄉差距,使小地方的人增加自信,培育出更多的人才而招生;有的說貧民區的黑人跟富人區的白人成績一樣,八成錄取黑人,因為他窮,不僅給他全額獎學金,而且還給生活補貼……

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學校,它們都希望培育出最能影響世界的人才。除了比成績,如何讓自己變得“不一般”就是關鍵。要不顯示你的音樂天分,要不顯示你的文字功底,要不顯示你的領導能力……自己未來發自內心想在哪一行出人頭地,就表現出來給哈佛看看。哈佛需要各行各業影響世界的人才。

劉墉問兒子,哈佛怎麼挑學生,兒子一笑,說他也弄不清,隻知道當年他們看上自己在高中時代為環保活動拍的短片,為學校歌劇作的曲,又看到他以中文發表的文章,就錄取他了。劉軒說:“妙的是,哈佛看上我的,正是我自己從小就喜歡的,我今天在做的。哈佛很會看,看你未來能做些什麼,能成什麼。”

哈佛錄取有影響力的人,這就是結論。

你在培養有影響力的孩子嗎?

這是家庭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古人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活一輩子,如果獨善其身,就活得太小了。如果你的孩子還在上小學的話,那他有影響力嗎?如何培養他的影響力呢?

很簡單,現在就開始讓他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做小組長、做班長,做班委。尤其不要怕吃虧。

囡小時候,看見我進寺廟拜菩薩,進教堂向耶穌祈禱,到天安門給毛主席的遺體獻花,到重慶渣澤洞給小蘿卜頭獻花……總是仰起頭問我:“媽媽,你在幹嗎?”

答:“我在拜他們。”

囡問:“為什麼要拜他們?”

答:“因為他們幫助了很多人,鼓勵了很多人。”

囡問:“什麼叫幫助人?”

答:“幫助人就是讓他們過好日子,有飯吃,有房子住,開開心心過日子!”

囡問:“媽媽,你幫助過人嗎?”

答:“媽媽一直在努力。”

囡問:“我長大了可以幫助人嗎?”

答:“當然可以,要幫助人的話,自己的本事是不是要大一點呢?”

囡說:“是的!”

答:“那我們就多學些本事吧!”

現在問一問自己,你擁有哪些方麵的影響力?你跟人們在一起時,讓他們喜歡還是生厭。

最好現在拿出筆和紙,跟著我把問題和答案都寫下來:

1. 我的什麼方麵值得人們來學習?

2. 我最佩服的、尊敬的人是誰?為什麼?

3. 我喜歡跟什麼樣的人交往?為什麼?

4. 我認為優秀的人的特質有哪些?

請至少把一張A4紙的正反兩麵寫滿。如果你很難寫出答案,或寫不出這麼多,請跟你的孩子一起討論——

1. 爸爸媽媽什麼方麵讓你驕傲?

2. 爸爸媽媽什麼特質讓你敬而遠之?

3. 你最佩服爸爸媽哪些方麵?為什麼?

4. 你最希望爸爸媽媽具備什麼品質?

跟孩子至少討論兩個小時。

相信你寫完答案,或跟孩子討論完,你當下就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了,你將在很多方麵有大的改觀。

當你在一個地方出現,人們感覺到溫暖和關懷;當你離開那裏,甚至離開那裏很久了,人們還常常談起你,談起你的愛心、談起你的擔當、談起你的笑容、談起你的智慧、談起你的眼神,無論在工作上、在家庭裏、在企業中,你都可以是這樣的人。

不要總想如何搞定你的孩子,要先讓自己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因為孩子,成就了你自己,你可以的!

誰把他變成了凶手

他“買刀隨身帶著”的念頭;他認為“農村人難纏”的念頭;他“怕父親知道出了車禍會沒完沒了地罵他”的念頭;他的“冷酷無情”和他的“撞了人不救還捅死人的放肆”。這一切都是從哪裏來的?如果沒有這些念頭,張妙一定一如平常快樂地活著。當然,他也活著,開著車,彈著琴。

2011年6月7日上午,在讀大三的藥家鑫,奔赴刑場。

2011年6月7日上午,933萬人參加高考,奔赴考場。

這兩條新聞放在一起,有一些耐人尋味,或者幹脆說,不是滋味。

還原藥家鑫事件——

藥家鑫,西安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探望女朋友後回家途中,駕車撞人後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後駕車逃逸至十字路口時再次撞傷行人,逃逸時被附近群眾抓獲。後被公安機關釋放。2010年10月23日,藥家鑫在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對藥家鑫提起了公訴。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藥家鑫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1年6月7日上午,藥家鑫被執行死刑。

藥家鑫供述,因怕農村人難纏,今後會不斷地找自己看病要錢,而造成無窮無盡的“麻煩”,又怕父親知道了,會大發雷霆沒完沒了地罵“剛買車就出車禍”,所以捅死張妙。

一念之差!

一念之差嗎?

如果是一念之差,那麼在藥家鑫心裏,那些引起“差”的“念”是什麼?這些“念”又是從哪裏來的?因為這些“念”極其有害,並最終導致目前的結果——

他“買刀隨身帶著”的念頭;他認為“農村人難纏”的念頭;他“怕父親知道出了車禍會沒完沒了地罵他”的念頭;他的“冷酷無情”和他的“撞了人不救還捅死人的放肆”。

這些念頭都是從哪來的?如果沒有這些念頭,張妙一定一如平常快樂地活著。當然,他也活著,開著車,彈著琴。

1989年,藥家鑫呱呱落地,一張白紙。21年後,白紙上有了一些痕跡,有害的痕跡。而這些痕跡到底是從哪裏來的?是誰複印上去的?原件又是誰?

是媽媽還是爸爸?是奶奶還是外婆?是老師還是其他人?從小不斷不斷地這樣告訴孩子:

“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是危險的,你要隨時隨地提防著。”

“不要跟陌生人講話,陌生人是危險的。”

“不要跟窮人囉唆,萬一惹了他們很難纏。”

“能不出門,就別出門,好好在家待著。”

“什麼都不用你管,好好學習,練好琴就行了。”

“不用你洗碗,快去做作業。”

“隻要能考上大學,你就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

“不要闖禍,闖禍我打死你。”

聽著這些話長大的他,第一個“念”就是——社會很危險,我要防身。於是,他買了尖刀隨身帶著,最後不是防身,而是變成殺人犯。

社會上有幾個人會隨身帶著刀防身呢?這孩子成長過程中到底經曆了什麼,這麼沒有安全感呢?是小時候沒人陪嗎?是沒有享受到溫馨的家庭氛圍嗎?是血腥的動畫片看多了嗎?是殺人的遊戲玩多了嗎?

第二個“念”就是——我撞了人,千萬不能讓父親知道,否則不知道要如何懲罰我。自己六月份買車,七月份拿到駕照,十月份就出了車禍,父親一定不放過自己,所以必須立即把這件事了結,不讓父親知道。

第三個“念”就是——農村人很難纏,不能被他們纏上,纏上了就沒完沒了。這個“念”,在他的心中足夠強烈。伴隨著考入名牌大學,伴隨著鋼琴級別的一級級提升,冷漠、無關、清高,使內心的良知和惻隱之心不再發光。張妙的一聲聲哀求:“我家裏有孩子,不要殺我。”不足以吹散他良知上的灰塵。

人有良知,與生俱來。可是良知猶如一塊寶玉,上麵覆蓋灰塵後就不再發出光芒。藥家鑫的良知上落滿灰塵,直到站在審判席上,才聲淚俱下,洗刷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