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Chapter 2
孩子成長需要什麼
孩子成長需要什麼?這個問題,家長要花一點時間來思考。
其實,從靈魂學的層麵上講,看著孩子成長,你要做的事並不多。因為,一切未來需要的能力,孩子都與生俱來。家長隻是要保證這些與生俱來的能力,在你所營造的環境中自然而健康地生長就行了。
一句話,寬鬆的氛圍,鼓勵的眼神,帶領的行為,孩子成長最需要!
創造愉快的家庭時光
囡爸燒的糖醋排骨、紅燒黃魚、清蒸帶魚最好吃,囡吃得咂咂有聲;囡媽燒的莧菜雞肉羹、爆炒蟶子和韭菜餛飩最好吃,囡吃剩下的沒帶到學校去,會後悔一個月。中秋節之前,囡發短信回來說:“媽媽,中秋節,您在家嗎?女兒已經枯竭了,需要韭菜餛飩滋補。”千裏之外,能感覺到她的燦爛情緒。
愉快的家庭時光,在孩子成長道路上,你給了他多少呢?在他的腦海裏,又留下了多少幅愉快的家庭時光的美好畫麵呢?有多少記憶能在孩子前途渺茫、徘徊沮喪的時候被想起呢?
有意識地創造愉快的家庭時光,請養成這個習慣。
一家三口一起在周末的上午,去菜市場買菜,爸爸喜歡吃什麼?能燒的拿手菜是什麼?媽媽喜歡吃什麼?能燒的拿手菜是什麼?孩子喜歡吃什麼?能燒的拿手菜是什麼?爺爺奶奶喜歡吃什麼?外婆外公喜歡吃什麼?一家人之間,喜歡吃什麼互相之間都是有了解的。
孩子從小跟著,看著菜場的菜如何變成碗裏的菜,孩子會有深刻記憶。這樣的畫麵,將留在孩子心中。
講到這裏的時候,是不是有些家長會產生疑問:三個人一起去買菜,是不是太浪費勞動力了,太浪費生產力了?
你要那麼多生產力幹嗎?你要那麼多勞動力幹嗎?你要的是愉快的家庭氛圍,整個家庭的共同記憶。
建議各位家長,你需要在你的廚藝當中,找出三五個拿手菜,這幾個菜,有媽媽的味道,孩子今後走遍天下,他都覺得還是媽媽燒的那個土豆絲炒青椒最好吃。爸爸也一樣,同樣找出三五個拿手菜,這幾個菜,有爸爸的味道。爸爸不會的話,要偷偷學藝嗬。盡快學好呈現出來,意義無限。
囡爸燒的糖醋排骨、紅燒黃魚、清蒸帶魚最好吃,囡吃得咂咂有聲;囡媽燒的莧菜雞肉羹、爆炒蟶子和韭菜餛飩最好吃,囡吃剩下的沒帶到學校去,會後悔一個月。中秋節之前,囡發短信回來說:“媽媽,中秋節,您在家嗎,女兒已經枯竭了,需要韭菜餛飩滋補。”千裏之外,能感覺到她的燦爛情緒。
期待回家,向往家庭,是因為腦海裏留著很多愉快的家庭時光畫麵。
“我才不要到飯店去吃飯,飯店做的飯哪有我爸爸做得好吃,我什麼時候要請你們到我家,吃我爸爸做的蔥炒鯽魚。”孩子這樣說,你一定做對了。
一個孩子跟我說:“老師,我媽媽整天在家裏搓麻將,家裏隻有一個桌子,我要做作業,媽媽讓我趴在床上做作業,不要煩她。”
這樣的畫麵,請不要留在孩子心中,如果有了,用你的行動做橡皮擦,一點一點用力把它擦掉。
曾經有一篇征文《打麻將的媽媽》,我一直保留。寫這篇文章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得獎了。但是,沒有辦法領獎,因為文章沒有署名。如果署名並領獎,回家後,不知道會被媽媽打,還是能讓媽媽頓悟。
三萬、八條……媽媽又在客廳裏打麻將了,此時的我已無心再做作業了,一股無名的恨從心頭升起。我恨她,恨這個愛打麻將的媽媽,媽媽為了打麻將,竟然不顧我學習、不顧我吃飯。
一次測驗我得了滿分,我滿心歡喜地把試卷帶回家,想讓媽媽高興高興、表揚表揚。但是,在麻將桌上的媽媽,竟然不屑一顧地說:“嗯,還行,不要驕傲!”她隨手扔給我一張十元錢,說,“這是我昨天打麻將贏的,給你做獎勵吧。”
我氣得當時就把錢撕成兩半,傷心地哭了!
在青少年領袖訓練營上,我不止一次與這樣的孩子交談,通常孩子都跟我講:媽媽整天打麻將,到吃飯的時候就扔給我幾塊錢,讓我自己去買飯吃。她可以一整天都在打麻將。我有不會的作業去問她,她看也不看,讓我一邊去,不要影響她。她怎麼可以這麼過日子呢?她怎麼可以這麼沒有追求呢?
太多的爸爸媽媽,創造一些東西,但不經營它。
比如生孩子,我們創造生命,但是,我們不經營生命,孩子就如一畝地,你沒有好好耕種,但你期待收成。當你什麼也不種,一樣會長東西,長什麼呢?不說你也知道:長雜草,雜草叢生。這樣的收成你當然不會滿意,可你並不承認自己沒有好好耕種、沒有好好經營。
比如買房,創造財富買房子裝修房子,但是不經營家庭,不經營家庭關係,漸漸地,房子還是房子,卻無法變成溫暖的場所,家人的心無法在此停留。
長此以往,擁有孩子但不盡如人意,擁有房子但沒有家的感覺,任其自生自滅。這樣的擁有,不再是恩典,而變成了負擔。
人生的經營,以一輩子為期限,幼時播種,全盤籌劃,起點,以美好的家庭時光開始。
我們全家人一起去韓國,回國途中,囡說:“媽媽,我覺得韓國人確實有權申請端午節為他們的文化遺產。”我嚇一跳,心想,來韓國的目的,可不是要讓你這娃得出這樣的結論啊。
我瞪大眼睛,問囡:“為什麼?五天韓國行,何以得出這種結論?”
“媽媽,你沒看見,韓國人多重視端午節啊,他們家家包粽子,一大家子人,穿著民族服裝,圍坐大桌前,孩子在腳邊跑來跑去,七手八腳、有說有笑地一起包粽子,多美好啊。我們都是超市買現成的,多不美好啊。繼承文化遺產,必須有全民意識,他們做到了,我們丟得差不多了。”囡看著我,帶著近乎責備的眼神說,“媽媽,你想一想,我從小到大,你從來沒有帶著我一起包粽子,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所以,至今我還不會包粽子。”
我的腦袋立刻快速地轉動了起來,快速轉動不是想我有沒有帶著囡包過粽子,而是想我媽媽有沒有帶著我包過粽子。想了一圈,可以確認,我媽媽從來沒有帶著我包過粽子,我從來沒有看見過我媽媽包過粽子。
這幅家庭畫麵缺失,缺了兩代了。看都無法看到,又要如何複製。再缺幾代,就找不到蹤影了。
內疚,內疚。趕緊去書店買了兩本書,先學著,明年一定帶一大家子人,一起包粽子,攤餅子。我承諾,在此,請各位監督我。
怎樣讓孩子喜歡讀書
他的生源是十裏八鄉被學校除名的孩子,孩子被除名了,年齡卻還小,家長就拎著孩子的耳朵,到朱老師那裏報到。朱老師嚴格,每天上午6點準時上課,下午6點下課,全天候讀聖賢書,讓孩子搖頭晃腦地讀,不講解也不分析,讀得不好用戒尺敲頭。
怎樣讓孩子喜歡讀書?從十月懷胎開始就給他讀書!
十月懷胎,媽媽或爸爸可以天天給胎兒讀半小時書,除了暴力的,什麼都可以讀!十月懷胎中,最好讀完一部百科全書。這樣的孩子長大,有一天,你一定可以驕傲地跟別人說:因為啊,我的孩子在肚子裏就開始讀書了!
0~3歲,家長要在每天睡前給孩子讀書,讀美麗的童話、優美的散文。每天捧著書讀的人,盡量是同一個人。這個年齡,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階段。
美國的一個機構,曾經做過多年的研究。研究機構進駐兩個0~3歲的孤兒收養所,一家的孩子固定一位親切慈祥的阿姨看護,另一個每天換一位親切慈祥的阿姨看護。三個月後,兩家機構的孩子大腦發育完全不同,第一家遠比第二家的孩子智力發育得好。
事實充分證明,這個年齡的孩子,熟悉的麵孔促進孩子建立安全感,安全感幫助孩子智力發育。
3~6歲,孩子的房間隨手夠得到的地方,要放大量的書。晚上睡覺,以不注意聽不清的音量,在孩子房間放古典音樂、成語故事朗誦或英語朗誦。
5~10歲,睡前每天給孩子講故事,但不要講完,當孩子問“媽媽,後來怎麼樣了啊,結果怎麼樣了啊”的時候,你就扔書給他,跟他說,“自己去讀,精彩的結果在書上”。
囡小時候,我給她講《白雪公主》的故事,講到最重要的時候不講了,跟囡說:“明天講好不好?”
囡:“不好不好,現在講!”
“現在離你睡覺還有半個小時,要不你自己看吧,媽媽有事了,去做事了。”
這樣做,隻為讓孩子產生一個感覺:哇!書上有好玩的東西,你看媽媽講那麼多精彩的故事都在書上,媽媽沒時間講完,我自己翻書,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於是,孩子就開始讀書。
家長要有智慧地引導你的孩子,讓他愛書。但一定不是自己一邊搓麻將一邊跟孩子說:好好看書,好好讀書,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如果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一天,你焦慮地跟老師說:沒辦法,我一直叫他看書,他就是不看,我沒有辦法。
如果你的孩子稍大了,超過10歲了,要讓他愛上讀書,怎麼辦?
請你在孩子看書做作業的時候,千萬不要在一旁說:字怎麼寫得那麼難看啊?怎麼這麼坐沒坐相啊?人怎麼彎著啊?眼睛要離開書本遠一點啊!筆要拿得好一點啊!做作業怎麼能聽音樂呢?你到底是在做作業還是在聽音樂啊?作業怎麼做得那麼慢啊?告訴你,隻要他在做作業,你就要安靜,不去煩他。
但當他打遊戲、看電視時,你就盯著他,煩他,跟他說以下的話:怎麼可以離電視這麼近?趕緊把腰挺直,一刻也不可以彎下來,要彎下來就去看書,看書可以彎下來;這麼愛看電視就專心看,不能一邊看一邊吃東西;打遊戲就專心打,不要翹著腿;每次遊戲必須記錄分數和成績,打完後,寫一篇分析文章,為什麼分數忽高忽低,800字,兩天後交給我。
總之,他看書,可適度放鬆對他的要求,他玩就嚴格要求他。
這裏,我要對家長再多提一個要求,如果你希望孩子有大成就的話,請帶著孩子讀些經典。
我們總是把老祖宗的文化說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今天,你把“傳統”兩個字去掉。我們所學的是中國文化。日本人在浩瀚的中國文化中,隻讀懂了“禪宗”,就讓日本民族雄居世界經濟強國之列。可見中國文化裏有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能量,它幫助我們認知生命、豐富生命,教導我們穩穩地度過人生。
大概在兩年前,中國的最後一位私塾先生朱先生去世,享年88歲。他是安徽人,在安徽做了一輩子的私塾先生。為他送葬的隊伍綿延好幾裏。隊伍裏,有顯赫的政府官員,有當地商界巨頭,有教育界名人,有普通百姓。
你肯定會問:他在“文化大革命”時做私塾老師,改革開放了,還在做私塾老師,他的生源哪裏來呢?
他的生源是十裏八鄉被學校除名的孩子,孩子被除名了,年齡卻還小,家長就拎著孩子的耳朵,到朱老師那裏報到。朱老師嚴格,每天上午6點準時上課,下午6點下課,全天候讀聖賢書,讓孩子搖頭晃腦地讀,不講解也不分析,讀得不好用戒尺敲頭。
一段時間以後,孩子變了,大變,學校通過考察,願意重新接受孩子上學。最長的,在朱老師的私塾裏待了三年,複學了。
最重要的是,若幹年以後,這些孩子都發展得很好,很不平凡。也許你覺得真不可思議,其實沒什麼不可思議的,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力量。
但願朱老師的離去,沒有帶走這一切。
決定孩子命運的不是分數
成績不好不要怕,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想一想成績好的孩子來不及建立的東西是什麼?他們可能缺乏的東西是什麼?他們認為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在成績好的光環下,容易被他們遺忘的那些東西是什麼?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績好,我說的是學校教育的分數。
人類大腦的十項腦區功能中,數字序列、邏輯思考、空間理解、長期記憶、短期記憶這些腦區功能強的,才可能學習成績好,特別是容易把數理化學好。但是,就算這些腦區功能強大,如果恰好不喜歡任課老師,也可能得不到好成績;如果家庭學習環境不好,也可能得不到好成績;如果情緒不好,經常被情緒控製,也可能得不到好成績。即使全力以赴、兩耳不聞窗外事,搞好了成績,那也隻是記得一點知識,不代表未來能成功。
所以,孩子成績不好,先看看是不是學習習慣不好,不愛讀書,或者是沒有對學習這件事負起責任。這跟孩子5~10歲時的家庭書卷氛圍有關,5~10歲是一個孩子建立學習習慣、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時期。時機過了,也許很難再愛上看書這件事。
孩子成績不好,應該檢討的是家長。
家長坐在那裏看書,對5~10歲的孩子來說,很重要。
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沒有建立起愛書的習慣,到叛逆期就會很危險。因為,當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長一定會想方設法阻撓孩子長時間上網或看電視,孩子沒有更有趣的事情來填補上網或看電視的時間,那要真正把他從網上拉出來就困難了。
其次再看看學習成績不好,或者偏科,是不是因為不喜歡任課老師。一些孩子跟任課老師不和,內心有抵觸情緒,那麼,即使他這項腦區功能強大,也不大可能學出好成績。老師因為太忙、壓力大,跟孩子互動的方法簡單,老師又對成績好的孩子有明顯的偏向,對成績不好的不能充分啟發、積極帶動,這樣,本來可以學好的孩子被荒廢了。
家長要學會問問題,問孩子:是不是不喜歡這門課?是不是不喜歡任課老師?為什麼不喜歡?老師教的這門課長大了有沒有用?有用的話要不要跟老師賭氣?
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的紀連海老師,經常在《百家講壇》上講曆史。有一年,他班裏的同學,無一例外,全部報考大學曆史係。
紀連海老師很詫異,便問同學們:“該考什麼專業考什麼專業,為什麼全部都考曆史係啊?”
同學們說:“我就是喜歡曆史,因為研究曆史太有意思了。”從正常的比例上來講,不可能全班碰巧都對曆史有特殊喜好。應該說,是紀老師把曆史講得太生動、太有趣、太有意義了,同學們才紛紛愛上了曆史。
孩子喜歡有趣的老師,還是一本正經的老師?紀老師愛職業、愛曆史,輕鬆有趣,治學精益求精。在此,請允許我表達對紀老師最崇高的敬意。
最後,再看看孩子成績不好,是不是因為有一個強勁的課外愛好,一個讓他魂牽夢縈的愛好。因為這個愛好,在時間的分配上缺乏主次。家長要幫助孩子做時間管理,懂得主次,有序分配時間。
注意,課外愛好,不是要被扼殺的,而是要被鼓勵的。家長不能隻看眼前,來幫助孩子尋找未來的職業。什麼都可以成為職業,有些職業目前聞所未聞,而將來會出現。比如,以前沒有計算機程序員,沒有心理谘詢師,也沒有婚姻家庭谘詢師等職業,而現在這些都是好職業。家長不用著急,不要因為幾分成績,而損害孩子未來的發展。
即使真的智商低,無法學好學校的功課,那又如何。一般先天智商低的,情商不會低,將來有的是職業可以選擇。改革開放的現實表明,關乎智商的職業很容易被機器所代替;關乎情商的職業,比如服務業、創意產業,未來發展勢頭強勁,永遠也不可能被機器代替。
問一問自己——孩子成績不好,你生氣、著急、訓斥孩子、打罵孩子,你到底在怕什麼?
怕他將來沒有飯吃?怕你自己沒麵子?怕考不好需要多花錢走後門?你到底在怕什麼?
上大學是人生的目的嗎?拿到名牌大學的文憑是人生的目的嗎?還是拿到大學文憑找到一個好工作是人生的目的?不要先折磨孩子,想明白了再說。
中國企業家協會有一千多個企業家,北大清華複旦畢業的還不到二十個,剩下的全是普通高校畢業的,甚至有的還是農民、工人、大專生、中專生等等,但他們都成了成功的企業家。
所以,學曆隻決定人生的一部分,不是一切。
孩子成績不好不要怕。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想一想成績好的孩子來不及建立的東西是什麼?他們可能缺乏的東西是什麼?他們認為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在成績好的光環下,容易被他們遺忘的那些東西是什麼?
也許是勇氣,也許是自信,也許是謙卑,也許是愛,也許是溝通能力,也許是腳踏實地,也許是演講能力,也許是領導力,也許是親和力,也許是現代管理能力,也許是創新能力,也許是……
這些啊,全部重要,極其重要。盡快開始,盡快開始培養你的孩子吧!你的孩子會笑到最後的,你的孩子會讓你笑到最後的。
決不放棄:讓孩子意識到“我能行”
囡,好久——看著我!噙著眼淚,說:“媽媽,那我再彈一段時間,但是,我有個要求,我彈得不好的時候,你不要罵我,不要批評我。”
紀伯倫說:“除非通過黑夜的道路,否則人們無法到達黎明。”
隻要堅持得足夠長久,我們都能心想事成。可是,似乎沒有一個孩子出生時,會有專心的天賦和不放棄的天賦。我們最大的弱點就是放棄,放棄就是被自己打敗了,而成功卻隻有一個秘密——決不,決不放棄。
上帝不會忘記一隻鳥,上帝會給每一隻鳥食物,但不會把食物扔進鳥巢。上帝總是把東西放置很遠,要找,要堅持,要有驚人的毅力,要不,你會餓死,憑什麼成功?
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生命中最後一次演講是在一所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從古至今,丘吉爾首相的這次演講大概是演講史上最簡潔的一次。20分鍾的演講中,丘吉爾隻說了一句話,共10個字:“決不——決不——決不——決不放棄!”
丘吉爾用10個字告訴我們,成功沒有秘訣,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堅持到底,決不放棄。
我們有很多家長的做法是這樣的,暑假來到之前,積極認真地帶著孩子到少年宮去報名學幾樣東西。家長認為這些是業餘愛好,學不好也沒關係,比如報個二胡班,拉不好也沒關係,反正今後不會指著二胡吃飯,就是讓孩子彈著玩而已。
可是,問題發生了,問題就是放棄,誰說拉不好沒有關係!半途而廢的習慣從此養成了。
可是孩子一旦開始學,要堅持,真的很難。
囡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就開始學鋼琴。鋼琴真是難學的東西,並折磨和考驗家長的耐心。
聽到了鋼琴聲,看到了比自己還小的小朋友彈鋼琴,囡自己要求學習鋼琴。買鋼琴前打了“地基”:“鋼琴很貴,選擇了就不能放棄。”囡似懂非懂。
我是主張從小學習一門藝術愛好的。覺得長大了心裏煩悶的時候,有壓力的時候,打一打球,彈一彈琴就過去了,情緒有出口,不會長時間累積。而且,人生還可以過得小資一些、豐富優雅一些。
但是,一個月後,囡就不願意彈下去了!
如何讓她堅持而不放棄,成為棘手的事。開頭比較粗暴,我拿把尺子站在鋼琴旁邊,敲敲鋼琴,厲聲說:“要放棄嗎?沒有學會就要放棄嗎?”
沒多久,囡跟我談話:“媽,你叫我做什麼都可以,我就是不彈琴了,我什麼事都可以聽你的,但是這個你聽我的,不彈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