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並(2 / 2)

楚懷王死活不答應,我就是要削弱你在軍中的實力,不僅不讓你西進,還不讓你統帥全軍,領銜主演你沒份兒,就當配角吧。其實配角都高抬你了,就跑個龍套,做個不要命的替身吧。

實際上,宋義很孤立。要掠奪他的領導權,那是易如反掌的事兒。連項羽心裏都有數,何況老狐狸範增。

回想當初,攻打亢父,劉邦的猛將曹參,頭一個登上城頭;攻打甄城,又是劉邦的先鋒樊噲,率先登上城頭,這就夠讓項羽丟麵子的了,如今封官,劉邦又得了實權。項羽免不了會嫉妒羨慕恨。

章邯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無論勝敗,都很清醒。他不是一個賭徒,不會輸了就急紅眼,不惜一切代價去翻盤。他出奇地冷靜,哪裏跌倒就在哪裏躺下,養精蓄銳,補充軍力,伺機而動。

楚懷王如此安排,固然有自己算計,但也很明智。項羽雖是猛男,作戰凶悍,但殺伐過重,看所有秦人都是仇人。如今,秦國老百姓最恨的就是暴政,若再來一位更暴烈的主兒,他們的反抗將更強。

此番出征,他和項羽想法完全不同。對於項羽來說,既然要戰,就是複仇戰,定要殺了秦軍統帥章邯,為叔叔報仇。

楚軍一時群龍無首,將領們想法各異。他們中的不少人,骨子裏是畏懼秦軍的。

劉邦呢?他此時頗有些以不變應萬變的仙風道骨。事實上,也隻能如此。他如今不過是楚懷王麾下的一員大將而已,能做的,就是聽從號令。

項羽見劉邦自降輩分,一味討好,虛榮心得到滿足,樂嗬嗬地與劉邦拜了把子。

這時候,誰又能想到,他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楚懷王也想成為主流,可眼下他琢磨的不是如何得民心,而是怎樣把大權攬於手中。

將士的死活,宋義是不會管的,他隻顧著做自己的事,他打算把兒子宋襄派到齊地去當丞相。

宋義此時卻是典型的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全然不知軍中已變了天。

此時,趙地的趙王叫趙歇,丞相是劉邦的師友張耳。張耳雖有些智慧,但終究是個書生。秦軍猛攻,他們難以招架,便退入巨鹿城中死守。

楚懷王的想法,又與項羽不同。項梁身亡,他且喜且悲,悲的是楚軍失敗;喜的是,他可以趁機擺脫項氏的束縛,從傀儡一躍成為正神。

宋義打的主意卻是坐山觀虎鬥,讓秦軍與趙軍鏖戰,等到他們兩敗俱傷,再出擊收拾殘局。

劉邦比項羽大24歲,明明是長輩級,卻甘願當兄弟,這就叫流氓不吃眼前虧。

項梁一死,楚懷王立即行動起來。他使出一招——封官。封官不是提拔,而是分割權力,這是領袖乃至君王們慣用的伎倆。

項羽說:將士吃不飽肚子,上將軍卻飲酒作樂。不引兵去趙地搶糧搶食,與趙軍共同秦軍,卻坐山觀虎鬥。趙軍一旦被滅,秦軍將更強大,我軍哪還有機可乘。

什麼是主流?得民心者便是主流,失民心者便是非主流。

因此,這支北上的部隊,到了安陽便停留下來,拖延了46天仍不前進。

將領輕敵,兵士自然懈怠,該防備的不防備,該警惕的不警惕。簡短截說,章邯在項梁防備不足的情況下,率軍直取定陶,楚軍被擊潰,項梁戰死於亂軍之中。

世間所有鋌而走險的事,都源於饑餓和貪婪。而饑餓比貪婪更為恐怖,沒有饑餓,也就無所謂貧窮;沒有饑餓,也就沒有賣身為奴,淪落為娼,甚至易子相食。簡言之,饑餓可以創造曆史,也可以改變曆史。

通盤權衡之後,章邯才做此決斷。

如此安排,項羽十分不爽。

他毫無顧忌地從無鹽回到安陽。剛進軍帳,隻見項羽手提一把刀,怒目而視。他還沒明白怎麼回事,項羽已將他砍翻在地。

明眼人都知道,楚懷王這招是貶項羽,揚劉邦,拿劉邦來鉗製項羽。誰叫項羽從來都隻把他當個傀儡呢!

形勢很明顯,如果秦軍滅了趙,實力必將猛增,楚軍的壓力更大。反之,如果北上就趙,情況則大不一樣。一方麵,把秦軍主力吸引在河內,一方麵可趁關中地區空虛,直搗鹹陽。

這筆賬很好算,傻子都明戲。楚懷王當即作出部署: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救趙,一路西進打鹹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