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連吃敗仗,且戰且退。他算是嚐到楚軍善戰的厲害了,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暗號,絕非虛言。
看起來,北上大軍中,宋義是一把手,項羽是二把手,範增是三把手。可項羽和範增是一條心,他們手下的將領,比如英布、蒲將軍等,都是項梁一手提拔起來的。
章邯此時應當繼續攻擊楚軍才是,為何偏要去打趙地?
原因很簡單,項梁雖死,卻並未傷及楚軍元氣。各路楚軍退守彭城。章邯若拚死攻打,並無取勝的把握。短時間內拿不下,糧食必然吃緊。
劉邦的性情則溫和得多,派他西進比較妥當。
章邯抵達趙地的時候,王離軍正與趙軍在巨鹿苦戰。
這種懷疑,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奮鬥過程中最致命的情緒。好在項羽沒有喪失信心,他心中隻有悲憤,隻想複仇。秦國狗賊,殺我叔叔,我與你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別讓我攻陷你的城池,攻陷一個,老子就血洗一個。
北上這路,任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西進一路則由劉邦統帥。並且約定,誰先攻入關中,誰就當秦王。
而且,另一支由王離率領的秦軍,此刻正在進攻趙地,一直未能攻下。若讓王離放棄趙國,一同來攻彭城,後方則必遭趙軍襲擊。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勢必全軍覆沒。
劉邦很機靈,他知道自己要低調。低調是最牛逼的炫耀。
可憐宋義這位空頭將軍,並不知此去就是送死,不是死在秦軍手裏,就是死在自己人手裏。他本出身楚國名門望族,也有些才華,曾為項梁出謀劃策,可惜未被采納。
劉邦也罷,趙匡胤也罷,朱元璋也罷,都不起眼,可正是這些當時不起眼的人,最終成為開國帝王,屹立於萬人之上。而那些貌似光鮮,風光一時的家夥,顯得很主流,最終不是兵敗身亡,便是歸附於他人帳下。
這時候,寒冬已至。冬雨連綿,雨點像冰粒子在風中紛飛,砸在臉上生疼。楚軍將士挨餓受凍,每日隻有芋頭、豆子聊以充饑。大家都很清楚,軍中已沒有多少存糧了,他們的前景就像終日陰霾的天空一樣黯淡。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世上許多事,表麵像贏了,其實是輸了。
章邯下令,鏟平趙地國都城牆,遷空城內人等。接著,移兵巨鹿城南的棘原,修築甬道,為王離軍運送糧草,並且守護王離軍側翼,形成夾擊之勢。
但是,楚懷王想錯了。戰爭不是拍戲,不是陪導演上床才能上戲,才能當上主角。戰爭憑的是實力。
項羽當然不願拉著自己的子弟兵,到前線去和章邯拚個你死我活,他想和劉邦一同西進。
這番話引發全體將士共鳴。對,不能呆在原地等死,得去趙地搞食物、打秦軍,死也當個飽死鬼!
項羽被封為長安侯,號魯公;劉邦被封為武安侯,任碭郡長;都是侯,實質上的差距可就大了,魯公隻是個空號,並無實際職務;碭郡長可是手握實權,整個碭郡的軍隊,都由劉邦一人指揮。
有言道,中國的開國皇帝,無非兩種,一是豪強,二是流氓。蓋因豪強頗有勢力,流氓無所顧忌。這僅是其一,君隻見他們天不怕、地不怕,卻不見他們如何得了民心。
當初,秦軍席卷天下,氣勢凶猛,早把他們的膽給摘了。如今起義,陳勝敗亡因為他既不懂政治,也不懂兵法。項梁比陳勝牛,可他也沒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勃起,中途也萎掉了。莫非秦軍團是永遠不可戰勝的?
項梁則不然,他已然膨脹,變得有些跋扈。楚國的大小官員心中不爽,麵上卻狂讚:向項梁學習!向項梁致敬!
楚軍這邊,主將戰死,內部騷亂。而章邯則率軍渡過黃河,北上攻擊趙地的起義軍。
巨鹿城內的趙軍岌岌可危,他們向楚軍求救。
他前腳走,項羽後腳便跳了出來,進行了一番極具煽動性地演講。
想必他也知自己是個空頭將軍,前途難料,便先鋪下一條退路。
他更清楚,項羽的脾氣大於智商。於是,他趕緊找到項羽,提出申請,希望結為兄弟。從今後一榮共榮,一損共損。我爹就是你爹,我兄弟就是你兄弟,我媳婦還是我媳婦。
項梁愈發自得。他認為,徹底擊敗章邯已是指日可待。
他親自把兒子送到一個叫無鹽的地方,擺下踐行酒宴。
毫無疑問,他們信心受挫,開始懷疑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