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齊、楚組成聯軍,在魏、齊交界的軍事要地臨濟,迎戰章邯軍。
若放到現在,範增的網名可以叫老奸巨猾。70歲的年紀了,毅然從軍,一肚子謀略詭計。
立了楚懷王後,項梁有點兒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打仗顯得更正義,也更來勁。在劉邦收複豐邑的同時,他派項羽去攻打襄城。
因此不靠譜,一個人對抗一萬個人,隻能是精通兵法,當上首領,指點部下去打。
叔叔剽悍,侄兒更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也不知道打小吃了什麼,項羽身體相當好,身高八尺,虎背熊腰,有一把子傻力氣,喜歡玩一種舉鼎的健身運動。
不過,這個楚懷王的來曆有幾分蹊蹺,是個流落於山野的放牛娃,被項梁千辛萬苦地找到,那時候也沒有DNA鑒定,誰知道他到底是不是楚君的後代。
劉邦特興奮,有一種起死回生的還陽感。雍齒小人,欺我騙我,現在我兵強馬壯,你叫我過愚人節,我就叫你過清明節。
原本是以弱勝強,而給項梁的感覺是自己真的很強。
七月的中原,雨水特別多。項梁趁機擊潰了章邯軍的主力部隊。
然而,是與不是,並不要緊,起到傀儡的作用就可以了。
打敗陳勝後,章邯狀態上佳,便率領黑色軍團直取魏王。魏王邊打邊退,招架不住,就向鄰居齊王求救。齊王實力也不夠,隻得請楚地的項梁增援。
看起來,秦帝國大勢已去,反秦起義即將大功告成。可事物往往就在順利發展的當口,突然轉彎,朝反麵失控地奔去。
他和陳勝不同,沒有在連勝幾場後就自立為王。這倒不是他清醒,而是他手下有一個能人範增。
陳勝、吳廣起義,給了他們動力。殺了會籍太守後,項梁自任郡守,封項羽為裨將。此將非大將,通俗地說就是副手、助理。
人一輩子會有很多錯覺,很多誤會。誤會別人或被人誤會都無妨,要命的是自己誤會自己。
此時,陳勝已死,天下更亂。武臣在趙地自立為趙王,韓廣在燕地自立為燕王,田儋在齊地自立為齊王,魏咎在魏地被立為魏王。
如果沒遇到張良,景駒的身亡會讓劉邦一時沒了主意。而今時不同往日,有張智囊出謀劃策。
這就像一場足球賽,弱隊本不及強隊,哪知一場大雨給了弱隊機會,竟然打得強隊無法還手。
取代就是明搶。怎麼搶?他沒想過,項梁也沒想過。
楚軍氣勢如虹,高歌猛進。章邯軍節節敗退,退到雍丘以西。
表麵上,項羽打得很威武,很風光,是反秦戰爭的最佳男主角。相比之下,此時的劉邦僅是一個配角。他配合項梁,一路攻取亢父、陳縣、濮陽、甄城。
齊王死了,留下些殘兵敗將,由其弟弟田榮帶領,退守到東阿城,又遭章邯圍攻,項梁親率大軍又來救援。
於是,項梁傳授項羽兵法。
項梁到底比陳勝強些,至少能聽取意見。他按範增的意思,立了一個楚王室的後裔為楚懷王,打著這個旗號,號令全軍。
眼見劉邦來勢如此凶猛,雍齒自知不敵,遂棄城而逃,投奔周市和魏王去了。
項梁絲毫也沒停頓,又派劉邦與項羽合作,攻破三川守軍,李斯之子李由戰死。
項羽學了一陣,便沒了興致,也許是覺得兵法太綿人,遠不如舉鼎來得豪放。
婚後的日子,對呂雉來說,很少有踏實的時候,除了辛勤勞作,便是提心吊膽。
獅子自然是章邯的黑色軍團,藏獒又是誰呢?說起來都很熟悉,那就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項梁。
項羽簡直無所謂,想到了就宣泄,且相當自信。想當年,劉邦對秦始皇的氣派不過是向往,他更牛些,直接就要取代。
張良的看法是:跟獅子打仗,最損也得是藏獒,而景駒之輩至多是京巴和博美的雜交。
遲早要發生的事情,還是早一點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