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亦是如此。他喜愛少子胡亥,有心立其為太子,卻又想到自己登基的情形,那時他年僅13歲,人小力量少,呂不韋和嫪毐趁機專權,差點兒釀成大禍。
這些民謠聽上去更像詛咒或預言。
壞人一般都有些能耐,不像老實人就占了一個老實的口碑。趙高的能耐是通曉刑法、精通權謀。
兩起暴虐且瘋狂的事件,讓天下人領教了嬴政的專橫與自大。
魂歸了,肉身在。七月的沙丘,已有幾分燠熱,在趙高和李斯的嚴密護衛下,嬴政的遺體被轉入鑾車後麵的轀涼車中。
嬴政也並非自找不快。事實上,六國雖被征服,卻非口服心服,天下欲謀殺嬴政的人,層出不窮。單史書記載,便有多起——荊軻行刺、博浪沙突襲、蘭池遇險等等。
鑽空之人,不是別人,就是資深宦官趙高。
皇權在握,便容不得半點不和諧之音,更容不得百家爭鳴。於是,焚書事件發生。焚書之後,嬴政又以封郎官為誘餌,把全國700名學子騙至鹹陽,全部坑殺。
他也必須如此,從宦官到帝師,一路並不平坦,他曾犯過重罪,被蒙毅削去了官職,並判處其死刑。幸虧嬴政寵幸,親自赦免,他才逃過一劫。
建陵的石料用量十分驚人,成千上萬的人從渭河把北麵山上的石料運到75萬平方米的打石場,上萬隻鐵錘鑿擊石材,聲響震耳欲聾。
僅以同學會一事為例。當年,秦國攻打韓國之際,李斯的同學韓非來到秦國,向嬴政獻計獻策,其才華逼人,光耀炫目,李斯唯恐其成為仕途對手,遂贈韓非毒藥一包。韓非自知難逃,服毒自盡。
蒙氏家族與長公子扶蘇關係密切,自成一派;趙高與胡亥為一派,兩派對立,中間夾著丞相李斯。
簡言之: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通權謀之人,尤其會來事兒。這一點頗討嬴政歡心,他命趙高當胡亥的老師,教其律法。
轀涼車實為古代空調車,閉之則溫,開之則涼。車中或有夏日置冰,冬日焚火爐的裝置也未可知。
同時,還要燒磚造窯,建兵馬俑,運輸材料。如此之大的工程,耗去的勞動力,占了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
他像個精明的會計師,早打好了自己的算盤。牢牢抓住胡亥,待秦始皇歸天,便推胡亥上台。胡亥從小受他教導,對他言聽計從。胡亥稱帝,朝政諸事顯然都由他說了算。
英國曆史學家阿克頓有句經典名言:權力必須受到製約,不受製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趙高卻不驚慌,給李斯出了一道心理測試題:論謀略、論功勞、論德高望重、論長公子扶蘇的信任度,您和蒙恬比,誰的指數更強?
胡亥同樣是個孩子。
他過分操勞,導致身體每況愈下。他搞的三大工程,須征調大量民夫,其中大都是青壯勞動力,大量勞動力的抽調,勢必破壞生產力,生產力遭到破壞,國家經濟也如他的身體一般,一天比一天糟糕,這是一根惡性循環的鏈條。
劉邦收拾妥當,告別呂雉,啟程上路。孰料,他這一去便闖下塌天大禍!
胡亥身為皇子,當然更要全情投入。
李斯從了趙高,與之合謀,逼死長公子扶蘇,擁立不到20歲的胡亥繼位。
除此之外,民間還流傳多個八卦民謠,如始皇二十六年版的“阿房、阿亡始皇”;又如始皇三十六年版的“始皇死而地分”,以及同年秋天的“今年龍祖死”,意思是:今年秦始皇死。
榮華富貴在上,同學算個蛋,扶蘇算個蛋,二者皆可踩爛。
趙高小時候很不幸,他的父親,早年犯了法,受宮刑;其母受到株連,被貶為奴婢,也不安分,自己砸了貞潔牌坊與人野合,生下了趙高兄弟幾個。
嬴政萬分恐懼,決定出遊,因為皇帝是沒法搬家的。
秘不發喪的做法倒沒錯。一旦秦始皇暴斃的消息公諸於世,勢必造成兩個後果,一是人心亂,二是中央亂,合在一起就是天下大亂。
臨行前,按官場慣例,同事、好友都要湊錢當盤纏。交情淺,送二、三百錢。蕭何與他的關係自然不同,出手便送了五百錢。
李斯一聽此計,擰眉咬牙拍案驚叫:這豈是臣子該議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