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滿庭芳(2 / 3)

四十載沉浮,出身皇族的太皇太後早已見慣了風浪。攝政六年間,她以極其高明的手段將滿盤亂棋打理出一片清明局麵。就連朝中男子都紛紛歎服,說太後英明睿智,澤披天下。隻可惜,天不假年,晏柔蘿去的太早,棋局尚未走到終路,執子之人便已撒手人寰。

那之後,是白宸浩獨個兒撐起西臨這片天。

親政那年,他隻有十四歲。

沉重的江山壓上少年稚嫩的肩。外有重臣一心要反,內有叔伯虎視眈眈。年少的皇帝跌跌撞撞一路走來,政壇之中跌宕起伏殺機不斷,堪堪的令人心驚膽寒。

想到這兒,雲裳忽然有些起佩服自己的老爹來。沐相爺確實是有過人之處:為官多年,那麼多的大風大浪裏,居然一次都沒有翻過船。沐梓榮就像一個精明的賭徒,每一次都能將自己的籌碼押到準確的位置。先皇亡故時他已經是副相,雖不能跟黎氏相抗,但也算是大權在握,幾位想奪權的王爺頻頻向他招手,滿心拉攏之意——他倒也沒回絕,隻順水推舟打了個哈哈,說自己樂得坐享其成。王爺們以為他不會是障礙,造反勝券在握,卻沒想到,隔天夜裏,當他們逼宮的人馬兵臨城下時,本該作為內應出現的沐相爺卻帶著軍隊站在了宮牆上!

一夜廝殺,血流成河。

沐梓榮在最後關頭投靠了太皇太後,反手扳倒了兩位親王,與大將軍沈遠心一起將白宸浩拱上了皇帝的寶座。幾年後,太皇太後亡故,身為右相的他又瞅準時機向帝君示忠,立馬回槍挑落了幾個跋扈的外戚,為帝君在最短時間內獨掌大權掃清了道路。

這二三十年間,絳龍城不知發生過多少故事,天子換了兩代,朝堂上的官員走了一輪又來一輪,就連曾經叱吒風雲的黎家最終都沒落個好下場……唯獨沐氏,屹立不倒,穩坐相位。

隻可惜,世間的事情曆來都是物極必反,盈滿則虧。沐梓榮為皇家出過力也立過功,幫帝君鏟除一撥又一撥異己的同時,也在豐滿著自己門下的勢力。這幾年羽翼漸豐勢力坐大,終於惹得帝王側目,小心防範起來。

雲裳撥了撥盆子裏的火苗。

當年臣強君弱,沒幾個人瞧得起那個臨危受命的孩子。但時至今日,已經再也沒人敢小覷二十一歲的白宸浩了。

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心思縝密,能屈能伸。最初那幾年,人們都以為他是幾方勢力裹挾下的傀儡,朝堂上的翻雲覆雨手還不是太皇太後、大將軍和兩位相爺?誰也沒想到這少年的軟弱竟然是個幌子,裝聾作啞是為了韜光養晦!更沒想到的是白宸浩殺伐決斷的幹脆狠戾。未及弱冠便痛下狠手,對朝中資格最老的一黨動了殺機——兩年前滅去黎家的動作震驚朝野。所有人都呆住了:一向倚重黎氏的帝君,竟然會冷不防的對自己老丈人下手?!

雲裳更是想不通。像他這樣肯忍的一個人,怎麼會把事情擺在臉上,如此明白的給自己難堪?

難道說,他心裏有什麼自己看不透的、更為深沉的算計?

“我餓了。”盆裏的火苗漸漸熄下去,心裏的雜亂也慢慢理出了些眉目。雲裳伸手卷起剩餘的紙張,抬頭叫住已經走到門口的敏珠,“已過了飯口,別驚動膳房了,也不用費勁折騰,隨便給我弄碗粥喝就好。”

敏珠點點頭,掀簾出去。很快便帶人端了食盒進來。臨窗桌下逐一擺開,確實不算鋪張,但也不是她要的清粥小菜——大概覺得隻端碗粥來顯得太過寒酸,敏珠撿著挑了幾盒細致點心和簡單菜蔬,林林總總湊了十多種,擺滿了大半張桌子。

雲裳瞟一眼。沒說什麼,也沒動那些菜,隻拈了幾根清淡的銀芽,默默喝了幾口粥就放下了。擱了筷子,不知想到了什麼,扭頭一疊聲的喊小宮女伺候著換衣裳。

敏珠正打發太監們收拾桌子,聽見這話,忙跟著進了內室。宮女船兒正在那裏翻倒箱籠,她抻頭看一眼,見雲裳是要出門的正裝,不由一怔,“小姐,您這是要……”

“老待在屋子裏也怪悶得慌。”雲裳一邊說,一邊已經穿戴起來了。抬手讓小宮女把中衣上的帛帶係好,她回頭對敏珠笑,“快別愣著了,過來給我梳梳頭。收拾停當了好隨我出去走走。”

正午剛過,庭外日光和暖。

恰是春深時分,滿宮海棠花開正盛。宮中娘娘們閑極無聊帶個婢女出去賞賞花,確實也還說得過去。話雖這麼講,可敏珠卻瞧出來了,雲裳小姐她並不打算在皇宮裏逛園子。

果然。

“我想著去別的宮裏走動走動。入宮這麼些天,論理也該拜望一下諸位娘娘,免得人家說咱們不知禮數。”嬌憨一笑,眼波清澈見底,單純得像個孩子。敏珠沉吟一下,沒有反駁,走上前去給主子理了理發髻上的花,試探著問道:“那,咱們是去臨芳殿,還是……”

“飛音殿。”

短短三個字,炸得敏珠心裏咯噔一聲。

此時雲裳在宮中的品階,乃是九嬪之中的“淑媛”。上下皆知,帝君性子寡淡,素來不大喜歡封賞後妃,所以宮中嬪禦們大多都隻是“美人”“才人”之類的低級封號,放眼看去,偌大皇宮裏,如今能比雲裳地位更高的,除了已經被廢囚在靈光殿吃齋念佛的皇後黎氏,便隻剩下臨芳殿的麗妃和飛音殿的端妃了。

敏珠拾起妝台上的篦子,一邊給雲裳收拾頭發,一邊沉吟著開了口。

宣妃和薑妃兩位娘娘,出身來路各不相同,真要相處起來,怕是大有講究。

端妃宣氏,小字婷蓮,出身不凡,血統高貴,是大長公主的獨生女兒,太皇太後的嫡親外孫女,帝君的表妹,正經八百的皇族,與帝君公主是自幼一塊兒玩長大的。入宮為妃之前,頂著“郡主”名頭的宣家小姐年方十二便已才名遠播,乃是京中最炙手可熱的名媛。宣家是什麼背景?不消敏珠多嘴雲裳也知道:開國元老,京中望族,與皇室淵源極深。遠了不說,就最近這一百年裏,宣家前後娶過三位公主,出了兩代皇妃。

當年宣婷蓮被聘入宮的時候,太皇太後還在,老祖宗疼女兒,對這個外孫女也是百般的回護寵愛。當時宮裏都在傳,說宣婷蓮肯定是不二的皇後人選。可誰想到,最後的結果竟然也隻是個妃——後冠的最終擁有者是黎相爺的女兒,黎文君。

臣下們為此頗有些腹誹,說那黎氏美則美矣,但論起出身、品德、性格、才情,可都差了宣氏一大截去。也有人說,當初冊後詔書上寫的原本是宣婷蓮的名字,是臨時改了黎文君的。為這事兒,大長公主還連夜跑到太皇太後病榻前哭了一場,不依不饒鬧了大半宿。

可到底還是沒給改過來。

時至今日,已經沒幾個人能說清楚當年到底發生過什麼,怎麼臨著立後大典,忽然一下子就換了人呢?這也不重要了——換後風波的重點並不在後宮恩怨上,而是帝君有意讓那些舉棋不定的臣子看清楚自己的心思:他最倚重的人是黎相爺,而非那些個私欲旺盛隻會爭權奪利的外戚和皇親。因黎相之故而立文君為後是順理成章的抉擇,看在太皇太後的麵子上給表妹一個端妃的名號,也算是對外戚們仁至義盡。

初時也有人懷疑裏麵有貓膩,但後來細細打量著看去,帝君確實也不怎麼寵她。宣妃是典型的名門閨秀,性子極其嫻靜溫婉,謹行納言,從不參與後宮的風波糾纏。人如其名,宛如婷婷一朵出水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不得寵的宣妃從不抱怨,平日最愛的事情是將自己關在飛音殿裏讀書練琴,除了一些正式的慶典,她甚至很少在人前露麵。

帝君對她也不怎麼上心,一年下來,最多也隻在飛音殿消磨幾個晚上。倒是偶爾想起了,會喚宣妃到清思殿彈上兩支曲子。

卻也隻是聽聽曲子罷了。

宮人們私下都在傳,說這位娘娘,簡直比被廢去禮佛的那位前皇後還不如。麗妃入宮之前,黎氏好歹還有過那麼幾年得寵的時光呢。

皇後與宣妃關係倒是一直不錯——一方麵是因為宣妃不得寵,對她沒有威脅;另一方麵,宣妃背景太深,黎氏輕易不敢招惹。再說後妃位置已定,自己是皇後,到底壓著她呢,隻要宣妃不生事端,黎文君也不願與她交惡。於是就這麼著,一後一妃你敬我讓,看來倒也其樂融融。不像另一位……

那另一位,著實太過炙手可熱。

雲裳入宮前就聽說了,臨芳殿的麗妃是帝君的心頭肉。

敏珠拿鏡子給雲裳看了一下發髻,見她不滿,忙拆了換花樣。手裏忙著,嘴裏卻絮絮說了下去:

麗妃入宮的時候,黎氏還是皇後。黎文君的悍妒狠戾是出了名的,滿宮懼怕。那樣愛吃味兒的一個人,眼裏揉不下半點沙子,就連帝君多看了幾眼的宮女她都要找個借口拖出去打,更何況是個他從外頭帶回來的野女人?

咬碎銀牙,斷斷容不下。

麗妃薑舒眉,算來也是段宮闈傳奇。關於她得寵的機緣,眾說紛紜,前後有過不下十個版本的說法。比較靠譜的一個是:那年秋天,沈大將軍沒了,元公主在家裏服喪,整日以淚洗麵。帝君掛念姐姐,去將軍府探望。元公主見了帝君,心裏高興,便邀他一起去狩獵。薑氏當時是陪在元公主身邊伺候的,自然一起隨了去。原本是天家姐弟散心解悶兒,可誰想到了郊外獵場,一來二去的,帝君竟看上了這將門虎女!

薑氏的出身也還罷了,隻是名分有些特殊。她原是武家女子,其父薑垣是沈大將軍的部將——十多年前,薑家軍在邊關上的名頭倒也叫得相當響。崇政八年白虎關一役,西臨大敗給了雲國,薑垣鎮守白虎關,誓死不降,率軍頑抗,最終戰死沙場,為國捐軀於翠蕪山下。聽說最後是被敵軍萬箭穿心而亡,死狀無比淒慘。白虎關收複之後,馬革裹屍回朝,先帝聞聽,動容淚下。特旨給予優撫……薑垣身後追封了爵位,也算是哀榮無比,可到底撇下了家中一雙年幼的兒女,無父無母孤苦無依。念著舊日的袍澤之情,沈將軍將這對兄妹收養在了自己府上。薑舒眉的哥哥薑煥,打小兒就跟著父親習武,兵書戰法都是稔熟的,也算是個少年英雄,十七歲上便立下戰功,當了大將軍帳下的先鋒官。將軍死後,薑煥自請出京,遠赴邊陲守關去了。

薑舒眉則留在將軍府裏陪著元公主。

她從小就在將軍府長大,大將軍待她如女如妹,沈府上下皆呼之為“小姐”。薑小姐頗有乃父之風,又承大將軍多年的教習,擅弄刀槍,武藝不凡,巾幗不讓須眉,很有些女中丈夫的風範。

所以,才有那一日彎弓立馬的臨危不亂。

狩獵途中,帝君誤傷了一頭母狼,引來狼群的強勢圍攻。當時,扈從都在後麵還沒有跟上來,帝君身邊隻有元公主和少數幾個侍衛。眼看著勢單力薄,一行人被四麵八方湧來狼群圍得難以脫身,須臾間就要有性命之憂。千鈞一發之際,薑舒眉忽然挺身而出,當機立斷的射殺了頭狼,震懾住狼群進攻的步伐,為大家博取到一絲轉圜的時機。

隨後大軍趕到,絞殺狼群。危局化解,元公主出言嘉許,薑氏卻並不居功,麵不改色策馬回營,不料才一轉身,就正對上了帝君讚賞的目光——

也不知是這薑氏真籠絡住了君心還是陛下故意借此事賣給長姐一個麵子,總之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狩獵回城,帝君直接將薑氏帶入了宮中。薑舒眉一進宮便是昭儀,夜夜侍寢,恩遇非凡。過了數月,忽然一道詔書下來,竟又越級封了麗妃。

敏珠一麵梳著頭發,一麵細細跟雲裳講著這些宮闈秘聞。

薑氏能封妃,還跟黎皇後容不下她有關。

薑舒眉一入宮便遭到皇後的強烈反對。黎氏搬出宮規,引經據典,說國朝慣例,從沒有武家女子入宮侍君的先例。不想話還沒有說完,就被帝君一句話就給頂了回去:“高祖帝的華皇後便是武家女子,隨夫征戰多年,屢立奇功。高祖帝在世時常慨歎說:我西臨江山有一半是華氏打下的。”

“再說,就算沒有華皇後這個先例,難道朕還不能開一個先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