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擁抱快樂的生活 (6)(1 / 3)

一天,一個覺得生活很容易被他厭倦的青年人來向他求教:“要想生活得愜意一些,幹點什麼好?”

波庇反過來問那人:“想愜意一陣子嗎?”

“對,哪怕是一陣子也好。”青年人說。

“那你去吸上一點,一個鍾頭之內會愜意的。”

“不,那太短暫了,那玩意有毒,我不沾的。我想整個周末都過得愜意一點。”

“那你就閃電結一次婚,好就好,不好的話,把周末一過就拉倒。”

這不像是負責任的回答,青年人覺得這是胡攪蠻纏,再說隻是周末盡一下興,周末一過又陷入無聊,也並不怎麼好,於是沒有吱聲。

“我明白了,”波庇說,“你想一整個星期都來勁,那你就把你那隻乳豬宰了,吃上個把星期也就差不離了。”

“光是有那麼一點口福,恐怕不……”

話沒說完,但後麵的疑問號,讓他不想再說下去。波庇說:“你是想一輩子都過得愜意些?”

對方也沒吱聲,但那目光正是這個意思。

“那好辦,”波庇指點著,“喏,學我這樣,栽點花,種點草,讓自己時刻感覺到春天。”說著他指了指自己那個院子,那可真是多姿多彩、鮮豔活潑,雖時值深秋,那兒卻滿院春色。年輕人像是醒悟到了什麼,笑嘻嘻地走了,同時帶走了一份《目錄》。

給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陽光,雙眼才會看到色彩繽紛的世界;給自己的世界多一些雨露,身心才會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清新滋潤。

“鑽石”就在你身上

讓財富占有自己的人不可能占有財富。

——富蘭克林

100多年前,美國費城的6個高中生向他們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學多才的牧師請求:“先生,您肯教我們讀書嗎?我們想上大學,可是我們沒錢。我們快中學畢業了,有一定的學識,您肯教教我們嗎?”

這位牧師名叫拉爾多·康威爾,他答應教這6個貧家子弟。 同時他又暗自思忖:“一定還會有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他們想學習但付不起學費。我應該為這樣的年輕人辦一所大學。”

於是,他開始為籌建大學募捐。當時建一所大學大概要花150萬美元。

康威爾四處奔走,在各地演講了5年,懇求為有誌於學習的年輕人捐錢。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辛苦籌募到的錢不足1000美元。康威爾深感悲傷,情緒低落。當他走向教堂準備做禮拜的演說辭時,低頭沉思的他發現教堂周圍的草枯黃得東倒西歪。他便問園丁:“為什麼這裏的草長得不如別的教堂周圍的草那麼好呢?”

園丁抬起頭來望著牧師回答說:“噢,我猜想你眼中覺得這地方的草長得不好,主要是因為你把這些草和別的草相比較的緣故。看來,我們是常常看到別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別人的草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卻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園丁的一席話使康威爾恍然大悟。他跑進教堂開始撰寫演講稿。他在演講稿中指出:我們大家往往是讓時間在等待中白白流逝,卻沒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他在演講中講了一個農夫的故事: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很不錯。但是,當他聽說要是找到埋有鑽石的地方,他隻要有一塊鑽石就可以富得難以想象。於是,農夫把自己的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可以發現鑽石的地方。農夫走遍遙遠的異國他鄉,然而卻從未能發現鑽石,最後,他囊空如洗。有一天晚上在海灘自殺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這個農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中無意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拾起一看,它晶光閃閃,放射出光芒。仔細察看,發現這是一塊鑽石。這樣,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人發現的最大的鑽石寶藏。

這個故事是發人深省的,康威爾寫道:財富不是僅憑奔走四方去發現的,它屬於自己去挖掘的人,屬於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屬於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康威爾作了7年這個“鑽石寶藏”的演講。7年後,他賺得800萬美元,這筆錢遠遠地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大學的需要。

今天,這所學校豎立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這便是著名學府坦普爾大學——它的建成隻是因為一個人從樸素的故事裏得到的啟迪。

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擁有鑽石寶藏。你身上的鑽石足以使你的理想變成現實。你必須做到的隻是更好地開發你的“鑽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勞。

美國式的習慣

習慣,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隸。

——高汀

在美國,有一件麻煩的事情,那就是外國人總愛按照美國人說話的字麵意思來理解對方的意思。阿爾特·布赫瓦爾德有一個法國朋友叫米歇爾·貝恩海姆,前些日子阿爾特在街道上遇見他,像往常一樣,閑聊了一會兒有關巴黎的情況之後,阿爾特對他說:“改日給我來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