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人這一輩子,活得是否值,要在蓋棺定論那天才算。
就算一輩子坎坎坷坷,但人爭一口氣,隻要最後遂願,人生也就圓滿了。
就像一個故事,開頭隻是開胃菜,誘導讀者讀下去。高潮和結尾才能最終形成對這個故事的印象。
卡尼曼舉過一個例子,在歌劇《茶花女》的最末部分,男主角終於趕到了奄奄一息的女主角身前,在分別多年後,有情人終於可以團聚了,但女主角在10分鍾美妙的音樂過後便死去了。
試想,如果不是這10分鍾,是不是《茶花女》就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10分鍾,對於人的漫長一生來說真的如此重要?
因為我們的記憶會不自覺地將過程都忽略掉,一些關鍵的時刻,特別是開始、高潮和結尾就代表了整個階段,所以對於一部經典歌劇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正是由這最後10分鍾決定的。
人生如戲,取決於高峰體驗,並且卒章顯誌。
如果花的是自己掙的錢,我一點都不反對“大辦”婚禮和喪禮。
普通人的一生,並沒有那麼多戲劇性與浪漫情節。對於太多的普通人,婚禮就是人生的一個高峰體驗,喪禮就是最後的哀榮。
正如一個國家,在做好社會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前提下,不妨大辦奧運、大辦世博,這樣就能夠起到國家營銷的作用。
施恩於人,宜點滴漸進
讓我們再回憶一下泰勒的心理賬戶利用4原則:
收益拆分原則
損失合並原則
大收益與小損失合並原則
小收益與大損失拆分原則
利用這幾條心理賬戶原則,以增強我們的滿足感。
根據原則1,我們可知,滿足感,更多取決於正麵情緒出現的次數,而不是正麵情緒出現的強度。
如果你想減肥,請用小碗吃飯並購買小包裝的食品,這樣,就能以較低的熱量攝入,換取較大的食欲滿足。
忘記是哪位政治家寫的書了,其中有句話還有印象,就是施恩於某個人,要點滴漸進、累次疊加,不宜一次全給。
比如你是個富翁,想贈予某人100萬美金。如果一次全給,不但會被施予者沉重的心理負擔,而且效果沒有分次給要好。
如果你分若幹年,以不同的形式給予他,效果可能會比一次給一百萬好得多。對方也會更快樂。
個中道理,還可以用在員工薪酬製度的設計上,具體如何操作,就不再贅述了。
老張中了一張200元的福利彩票。
老沈中了一張50元的體育彩票和一張150元的福利彩票。
這兩位誰更快樂?
多數人都會認為老沈更快樂。
我們可以把“收益拆分原則”這樣推演。如果有多個經濟活動均涉及“好處”,盡可能地單列。
長痛不如短痛
侯寶林有一個樓上樓下的段子。樓上的小夥子喜歡穿大皮靴,深夜歸來習慣隨手扔靴子,樓下的老頭兒睡得早、覺又輕,動不動就被小夥子的大意所驚醒,時間長了老頭兒反而養成了聽到兩聲靴響入睡的習慣。
問題出在突然,突然小夥子不知怎麼在扔下了第一隻靴子之後想起了樓下老頭兒的提醒,第二隻靴子就被輕輕地放到了樓板上,不知道小夥子變化的老頭兒卻為了第二隻靴聲而整整等了一夜。
細雨常潤的幸福感,比久旱逢暴雨的大幸福效用更大。而痛苦的感覺正好相反,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鈍刀子殺人比較殘忍,有什麼壞事兒倒不如來個痛快。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購物是一種樂趣,刷卡是一種痛快,但一定要相信,人在付款的時候是有痛感的。這其實就是“損失合並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