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1 / 3)

自有人類以來,人就很少真正快樂過,這才是我們的原罪。

—尼采

為自己獲得最大限度的幸福,是任何合乎理性的行動之目的。

—傑瑞米·邊沁

廣告作品應該是溫暖的,全然是人性的,它觸及人們的需求、欲望、夢想和希望;這樣的作品,絕對無法在工廠生產線上完成。

—李奧·貝納

行為經濟學逐漸形成一個流派:幸福經濟學。

但是,汪丁丁教授認為,幸福這個概念,其實未必準確,滿意或許更為恰當。

大量的一般的好消息比一個非常好的消息更令人感到滿意。經常嶄露頭角比一鳴驚人的人會更感到滿意;每天逛街一次比每周逛街一次更讓人感到滿意。

憂愁是可微的,快樂是可積的,我們運用行為經濟學的原理,將滿意最大化,痛苦最小化。

錢多未必能搞定一切

10多年前,科學家們遇到一個問題:如何能改善倫敦至巴黎之旅?

他們想出了一個絕佳的工程解決方案,即花費60億英鎊在倫敦和巴黎的蔚藍海岸之間建造全新的軌道,使三個半小時的旅程減少40分鍾。

但是,行為經濟學家不認為這是什麼好主意。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這種改善火車之旅的方法,是出於“錢能擺平一切”的思維慣性,缺乏想象力。

行為經濟學家給出的一項建議是:花錢長期雇用一些漂亮的男模、女模,在旅途的全程走秀,免費提供法國幹紅葡萄酒等飲料,供旅客享用。這樣的話,還能省下30億英鎊,而且人們反而還會要求火車開得慢點。

以更小的代價,將全民的滿意度、幸福度大幅提升,花小錢、辦大事,提升幸福的總額度,是經濟學的終極任務。

甲說:“有錢買不到幸福。”乙抬杠:“那是你不會買。”

趨樂避苦是人類行為的終極原則,追求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快樂,也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對象。

幸福經濟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熱門話題。

但是,“幸福”一詞其實是有爭議的,未必準確,用滿足、滿意或許更接近宗旨。

峰終定律決定你是否幸福

一天,你在街上走著。

迎麵走來一個人,拿著攝像機問你:“你幸福嗎?”

你會怎樣回答?

事實上,當你回憶自己的人生是否幸福時,主要取決於兩個體驗:

第一,在過去的一生當中,你是否有過非常快樂(或悲慘)的一段經曆。

假如有人問你,你學生時代算差生還是優等生?很多人肯定首先回憶的是自己考得最好的那次,或者考得最差的那次作為判斷的重要依據。有位朋友曾經為了財富睡過馬路、被人羞辱,甚至坐過牢,如今雖然富甲一方,仍難逃人生的陰影,回憶起來仍覺得人生悲涼。

第二,你最近一段時間是否有過非常快樂(或悲慘)的一段經曆。

假如你昨天偶遇一位佳人,並與之確立了戀愛關係。這個時候,你覺得看周圍的一切都那麼順眼,那麼有趣。這時,突然冒出個舉攝像機的家夥,你是不是也非常開心?

假如昨天晚上你才和老婆大吵一架,剛才又被客戶投訴,你正窩火呢,突然有個人問你幸福嗎,你會怎麼說?

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人們對體驗的記憶,很不客觀,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時與結束時的感覺,這就是峰終定律(Peak-End Rule)。

卡尼曼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讓一群學生相比另一群學生多聽8秒鍾相對之前較弱的噪聲,但是相比僅僅聽了較強噪聲的學生,這些多聽8秒鍾的學生反而感覺更好。峰終定律,可以用來提升人生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