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1 / 3)

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披枷帶鎖。

—盧梭

我們頭腦中的邏輯從何而來?當然來自非邏輯,這非邏輯的範圍本來必定是極其廣闊的。

—弗裏德裏希·尼采

人之所以無法自我決定,也許不是聽不見內心渴望的聲音,而是他對於選擇之後的自由狀態感到害怕。因為,一旦他選擇了獲得自由之後,他就必須負起獲得自由以後的責任和倫理,必須對他自己的選擇有所交代。

—弗洛姆《逃避自由》

亞裏士多德曾問:“麵對兩根同樣的肉骨頭,一條理性的狗該作出怎樣的選擇?”

哲學家布裏丹給出答案:“一頭絕對理性的驢子,恰處於兩堆等量等質的青草中間,將會餓死。因為它不能對該吃哪一堆作出理性的抉擇。”

女人是天生的哲學家:“婆婆和我同時掉河裏,你先撈誰?”

一個絕對理性的人,將比“布裏丹之驢”更加不幸。

令人迷惑的選擇

一家小吃店,店麵不到30平方米,卻品種齊全。牆上標滿了200多種小吃,看完要5分鍾。

客人:“來份兒宮保雞丁蓋飯。”

老板:“好嘞!”

客人:“原來你們有河粉!給我換成河粉。”

老板:“好嘞!”

客人:“哇,原來你們有米線!不好意思,我要米線!”

老板:“好的,換米線。”

客人:“哇,原來你們還有炒米線!我要炒米線!”

老板:“炒米線,確定嗎?”

老板要知道,顧客是沒錯的,錯就錯在,他給了顧客太多的選擇。別無選擇與選擇過多皆是煩惱!

店主一定認為,選擇越多,滿足的客人越多,客源就越多。

想法沒錯,但這有兩個問題,第一是特供的選項太多了,成本也增加了,一些菜品即使賣得很少,也要預備著。另一個是,作為一家小快餐店,尤其在吃飯的高峰期,應盡量提高餐桌利用率。當客人陷入選擇的困境,必然在點菜環節耗費太多時間。

其實,老板應該明白,80%的利潤,來自20%的菜品類別,其餘的菜品隻是陪襯而已。這是管理學中的“二八法則”。

肯德基、麥當勞這些國際快餐連鎖巨頭的菜品種類是最豐富的。它們在世界各地的餐廳推出的菜品不盡相同,如在意大利,顧客若不想進食麥當勞巨無霸,可以下單要求一客即煮的意大利麵。在法國,當地的麥當勞會供應紅酒,還每年舉辦乳酪節促銷活動。

肯德基每年都會在國內推出一些新的快餐品種,但是也會淘汰一批賣得不好的產品。

企業不能僅靠產品品種豐富來賺錢。肯德基、麥當勞想湊齊200個品種輕而易舉,但他們深諳“二八法則”,隻要保留當地最受歡迎的品種,再加一些陪襯菜品即可。

單一的選擇

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夏娃:“親愛的,你會全心全意愛我嗎?”

亞當:“這簡直是一定的。除了你,我還能有什麼選擇呢?”

幾百年前的英國,有位叫霍布森的馬場老板,常常租馬給劍橋學生。霍布森不認為那些學生會好好照顧他的馬,所以他製定了一個規矩,使他最好的馬不被挑走:學生隻能牽離馬廄門口最近的那匹馬,否則就不許牽走任何一匹馬。

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譏為“霍布森選擇”(Hobson"s choice)。亨利·福特就實踐過“霍布森選擇”。

福特T型車一度是市場霸主,亨利·福特的傳世名言是:“你可以任選汽車顏色,隻要是黑的就行。(You can have any color you like,as long as it is black.)”

福特的理念很快被市場打垮了。1926年,痛定思痛的福特開始增加彩色車,但已經無力挽回被搶走的市場,一年之後T型車停產。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即便是孿生子。消費者有自己的想法,商家為客戶提供的產品應該是有區分的。

比如寶馬汽車,在顏色上為客戶提供多種選擇。客戶甚至可以自選顏色,紅、白、黑乃至粉色的。車座皮革的顏色、駕駛盤、輪胎、電子配件,等等,選好後車廠才開始製造客戶要求的車。

但這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理性的,太理性的

我們正麵臨著越來越多的機遇、產品和服務,是不是選擇越來越自由了呢?

事實上,社會越進步,作出選擇反而越困難。過多的選擇令人感到不安和為難,尤其是當這些選擇都很誘人的時候。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丹·埃瑞利曾經在加利福尼亞選了一家超級市場作研究。

為了滿足顧客不同口味的需求,這家超市準備了250種不同口味的芥末醬、75種不同的橄欖油、300多種果醬。

埃瑞利設計了一套巧妙的實地試驗計劃,並在超市的同意下,連續兩個星期擺試吃櫃台。

埃瑞利準備了兩批試吃貨品,每隔一個小時輪流更換。

第一個小時擺出24種不同的果醬,另一個小時隻擺出6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