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如你所料,B店經常有顧客排隊,A店門可羅雀。
當機器人有了感情
一個機器人有了感情,他究竟是機器,還是人?
這是科幻作品老生常談的一個主題。
人工智能專家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指出:“問題的關鍵不是機器人能否擁有感情,而是機器人在缺少感情的情況下,是否還是智能的。”
且聽一個寓言。
熙奈博士模擬了一個新次元,裏麵安放了一些人工智能。
其中有一位名叫野比,他是一台純理性的機器。甚至,他連機器都算不上,他隻是一串代碼,一個程序。
野比崇尚理性,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畢竟是人工智能,在熙奈博士眼裏,野比好像缺少點激情。
一天,野比要外出辦事。
家裏衣櫥裏有兩套除了顏色完全一樣的西裝,該穿哪一套呢?
野比陷入了抉擇的困境,或者說,程序崩潰了。
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必須有適度的非理性。
神經科學家(可不是“神經病科學家”喲)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認為,情緒(或感情)的某些方麵是理性所不可或缺的。樂觀而言,在決策中,感情為我們指引正確的方向,並將我們帶到合適的地方,在這種地方我們就能正確地使用邏輯工具。
安東尼奧觀察了一些大腦前葉遭受損害的病人,這些病人仍具有記憶、語言和其他認知技能,但是失去了“感受”能力,換個說法是已無感情。他們能夠“認知卻無法感受”。他們失去了有效地進行選擇的能力。由於沒有感情,當他們被要求作一些簡單的決定時,就陷入了無盡的“成本—收益”權衡之中。
柏拉圖說:“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
尼采反駁:“一切理性的事物,追根溯源,血統並不純潔,都是來源於非理性。這是理性的巨大原罪。”
好花堪折須適時
最古老的愛情神話是,上帝將人一分為二,所以人一來到世上就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這說法挺好,但它的意思是:“有(而且隻有)一個最佳答案。”
弱水三千,你可知哪一瓢最甘美?
無垠的麥田,你可知哪隻麥穗最大?
假如上帝告訴你,從你18歲到38歲,每年會有5個和你有緣的人出現,但你隻能有一次婚姻。
你該怎麼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
如何從他們當中挑選最好的一位作為結婚對象?
如果太早結婚,就等於放棄了那些可選的對象。如果你想騎驢找馬,那麼違反了遊戲規則。
但時光不等人,等你左挑右選,把一切都規劃好了,意中人可能早就成了別人的配偶。錯過最佳婚期,就等於把自己“砸手裏”了。
現在就來場“沙盤推演”吧。理智告訴你,不應該選擇第一個遇到的人,他是最佳伴侶的概率隻有1%,同樣,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甚至後麵的人,情況都一樣,每個人都隻有1%的可能成為最佳伴侶。
問題是:假如你遇到的頭一個碰巧是最好的那個呢?你把他淘汰掉了,以後約會的對象“一蟹不如一蟹”,豈不是遺恨終生嗎?
遇人不淑,卻要年年月月在一起,或遇到最值得愛的人沒有抓牢,這是流行歌曲永恒的主題。
女兒年齡漸大,還是不肯結婚,母親很是著急。
女兒不以為然,說:“沒關係,海裏的魚還多著呢。”
母親回答:“可是魚餌放得太久,就沒有味道了。”
人在上了年紀以後,事業成功帶來的幸福感會越來越小,而感情寄托、家庭價值日益顯得重要。從這個角度看,過於晚婚並不合算,應了一句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理性的人生應該追求幸福的最大化和痛苦的最小化,所以,應在婚姻的時間和收益的關係上找一個均衡點。
人類在抉擇麵前,並沒有比“布裏丹之驢”聰明多少。
布裏丹,這個喜歡諷刺人類愚蠢的士林哲學家,最後和蘇格拉底一樣,不得善終,被人裝進口袋投進了河裏。
決斷力崩潰
抉擇悖論問題,是不是等於找到了“理性人”的證據?
這確實是一種悖論,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我們從不認為小聰明等於大智慧。
恰恰是這種太理性,反映了一種非理性。人們嘲笑“布裏丹之驢”愚蠢,正是因為它過於理性。
人類之所以是“準理性”的物種,是因為絕對理性,其實是一種非理性。
如果非要每一步都做得絕對理性,每一步都不踏錯,就注定茫然,崩潰。
觀察太精確、推論太遲緩的生物不適於生存。為了生存,寧肯錯誤而不願等待。
選不到最優,就選次優,這才是最經濟也是最理性的行為模式。
選擇的衝突和固守現狀的偏執交織在一起,必然導致決斷力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