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2 / 3)

這兩批果醬都經過試吃專家評定,並小心挑選過,都同樣美味可口,隻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罷了。

在研究期間到這個試吃櫃台的人,都可以拿到一張價值l美元的代金券,可用來購買店裏出售的任何果醬。

每一張代金券上都附有暗記,以分辨顧客拿到代金券時,試吃攤子是擺出6種果醬還是24種果醬。

埃瑞利想知道麵對24種果醬的顧客,是否會被這麼多的選擇搞得暈頭轉向,根本無法決定買哪一種了。跟隻有6種選擇的人相比,他們是否更不可能買東西。由於有暗記的幫助,就很容易追蹤這兩組顧客的行動。

或許有人認為,選擇越多,銷量越高。但事實恰恰相反。

那些嚐了6種果醬的顧客,買了比較多的果醬。雖然在擺出令人眼花繚亂的24種果醬時,試吃櫃台吸引到的顧客比較多(145人對104人),但他們隻有3%真的使用了代金券。而隻有6種選擇的顧客,卻有30%後來買了果醬。

“人們看到24種不同果醬擺在麵前時,常常會不知道選哪種好,”埃瑞利說,“最後,他們通常哪種都不買。”換言之,麵對的選擇越多,就越難取舍。

這個研究結果似乎隻是一般常識,可是這種現象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人們的選擇越多越好嗎?這是個發人深思的故事。

衝突下的選擇

假設你正準備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可是還沒有想好買哪一種品牌或是什麼樣的機型,就連想花多少錢你都還沒想過。

一個周末,你去電子市場,注意到某家經銷商打出的一個廣告,表示有一種暢銷的索尼筆記本正在打折促銷,隻賣9999元。

你已經在網上查過了,這個價錢遠低於平時的零售價。你會怎麼做?

A.買下它。

B.暫時不買,再了解一下其他機型。

現在,假設你繼續向前走,看見一家經銷商也打出了相似的廣告,隻不過表示有一種高級的戴爾筆記本隻賣15 999元。你知道就像前麵的索尼機型一樣,這個戴爾機型的價格也非常合算。你會怎麼做?

A.買下這個戴爾機型。

B.買下索尼機型。

C.暫且不買,再了解一下其他機型。

特韋斯基曾經做過類似實驗。他在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找了兩組學生,分別向他們提出這兩種假設情況。

碰到第一種情況的學生,絕大多數表示他們會買下索尼筆記本,隻有大約1/3的學生表示要再多看一處地方。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趁機把東西買下來絕對是合理的做法,因為不但這個索尼機型的價錢非常合算,而且你早就想買筆記本電腦。

但是,麵對第二種情況的學生,隻有27%表示他們會買下索尼機型,大約同樣多的學生會買戴爾機型。但是,幾乎有一半的學生(46%)表示他們會按兵不動,等著看市麵上還有什麼好東西。

這裏最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矛盾的現象:多了一項合算的選擇,反而使人猶豫不決,結果讓更多的人決定暫時不買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很容易得出以下的結論:在生活中麵對的選擇越多,我們越是舉棋不定,結果什麼也沒有選擇,反而讓機會白白流失掉。

特韋斯基認為,一般人在麵對許多可供選擇的誘人方案時,因為害怕後悔,更可能決定暫緩采取行動,或是根本不采取任何行動。他據此確立了“衝突下的選擇”這一理論。

不敢直視的欲望

人這輩子,大約要作2000萬次大大小小的選擇。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卻沒有不作選擇的自由。其實,我們都有一種自己不願承認的欲望:逃避自由。喬布斯深諳人的這種欲望。

“民主”和“獨裁”,從營銷角度講就是顧客是否擁有選擇權的問題。民主,就是人可以有選擇權,而獨裁則沒有。

比如蘋果手機上的ios相較於安卓係統來說,ios是個封閉的係統,因為它隻有蘋果一家可以用,不開放給別人用。而安卓係統是免費和開放的。

就產品設計而言,每一代的蘋果手機,隻能選擇黑白兩色。當然還有幾部黃金鑲鑽的,要幾百萬美金一台,暫不討論。安卓則非常民主,可供選擇的品牌有很多,各品牌又會推出各種型號、款式、色彩,簡直令人目不暇接。

但如你所知,選擇單一的蘋果手機,才是真正的霸主。

比如手機,根據市場細分理論,可以設計出女性手機、老人手機、拍照手機、音樂手機……大家的手機萬紫千紅、各不相同。

蘋果開始做手機後,如同橫空出世,宣告了傳統市場細分理念的局限性。

在某大城市中心,有相鄰兩家小吃店,賣的都是回轉壽司。A店根據壽司的物料成本,將每盤壽司的定價分為4元、6元、8元、12元、16元,並將裝壽司的盤子做成5種顏色。B店則不然,統一定價為每盤6元,將物料成本過高的品種撤掉。

要知道,在大城市中心,成本最高的,乃是租金。

對小吃店來講,翻台率才是王道!也就是靠銷量取勝。

A店讓消費者陷入一種比較、選擇的境地。顧客在吃東西的時候,還要計算、比較,容易在五顏六色的盤子選擇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