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均值回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2 / 3)

教練很自然把這種現象歸因於某種心理作用,因此對進步讚許,對退步責難。

熟悉統計學的讀者,也許早就看出,這些教練犯了一個錯誤,其實這隻不過是均值回歸的正常現象罷了,偏偏卻被誤解為因果關係。

於是,特韋斯基向這些教練指出了他們的理論缺陷,後來的以色列飛行員也因此改善了待遇,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當你表現比平時好的時候,要維持就比較難,聽起來好像挺令人失望,不過相反的情況也會成立,就大大有激勵作用。

在作決策時,最不好的情況就是明明沒有特殊原因,卻自以為有,趨向於均值回歸是生活中無法避免的現象。

“均值”什麼時候能“回歸” ?

均值回歸原理在自然領域獲得了驗證,它又與一些社會現象頗為相似,例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繁榮的必將衰亡,衰亡的必將繁榮”“富不過三代”“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均值回歸原理激發了賭客們的夢想:一連串損失後必定會跟著一連串盈利。

同時,均值回歸原理成了一些風險控製理論的基礎,比如在股市,人們經常說的“市場是波動的”,就是這個意思。

均值回歸,從理論上講應具有必然性。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股票價格不能總是上漲或下跌,一種趨勢不管其持續的時間多長都不能永遠持續下去。

在一個趨勢內,股票價格呈持續上升或下降,叫作均值回避(Mean Aversion)。當出現相反趨勢時就呈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

這也是逆向投資者恪守的信條:當他們說某隻股票已經“高估”或者“低估”時,股價背離了它的“內在價值”,股價最終是要回歸的。

“內在價值”,也許真的會“回歸”,但關鍵在於什麼時候回歸?

到目前為止,均值回歸原理仍不能預測的是回歸的時間間隔,即回歸的周期呈“隨機漫步”。

不同的股票市場,回歸的周期會不一樣,就是對同一個股票市場來說,每次回歸的周期也不一樣。

有時,長期趨勢來得太遲,即便均值回歸原理發揮了作用,也無法拯救我們了。比如,從長遠看,一間著了火的房子,總歸會歸於寂滅。

一次,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道:“先生們,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會死掉的。如果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裏,經濟學家僅能告訴說,很久後,風暴會過去的,一切又會恢複平靜的,那麼他們的工作就太簡單、太無用了。”

預測“均值”是場賭局

還有個問題就是“均值”怎麼確定。均值到底是多少,在經濟生活中卻是個很模糊的數字。昨天的正常值很可能被今天新的正常值所取代,而我們對這個正常值卻一無所知。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也是基於均值回歸原理。但是,學巴菲特的人多如牛毛,能夠成功的鳳毛麟角。巴菲特隻能崇拜,不能複製。

巴菲特的長子曾說:“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第二個最聰明的人’,誰是第一呢?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是沃淪·巴菲特最親密的戰友,有“幕後智囊”和“最後的秘密武器”之稱。

有人曾問:“如何評估一隻股票的‘內在價值’?”

芒格回答:“搞清一隻股票的‘內在價值’遠比你成為一個鳥類學家難得多。”

何必削足適履

高爾頓隻是把均值回歸應用到了遺傳等自然科學領域。在這些領域,它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正確的。這也就是幾千年前的老子觀察到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但老子的後半句卻非常明確地指出,“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回歸平均原理為許多決策製定提供了哲學的方法。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可能發生大的事物變得無限大,而小的事物變得無限小的情況,比如樹會長得穿越雲霄。

社會領域運行的是“冪率”,是不平均的。一個普通的華爾街交易員的年收入,可能比中國西北一個縣全年的GDP還高。一個國王可以娶4萬個嬪妃,而一個農奴可能娶一房老婆都很吃力。

真實的社會,運行的“二八法則”—20%的人,掌握著80%的社會財富。而且,在這20%的富人中,二八法則還可以進一步產生作用—4%的人,掌握著全社會64%的財富。

在真實的社會,運行的是“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取。

曾在某本書中讀到這樣一個案例,某老板每年都會給公司的業務員進行業績排名,對業績靠前的進行獎勵,業績靠後的進行懲罰。幾年下來,老板發現一個規律,頭一年受罰的業務員,次年業績轉好,頭一年受獎的業務員,次年業務下滑。

作者最後總結:這其實是中值回歸的自然現象。

對於這個案例的代表性,筆者持保留態度。也許,把手扶電梯當作跑步機來鍛煉也沒有什麼害處,但用於決策,就可能是個陷阱。

筆者經營企業多年,深知公司的業務通常符合“二八法則”—大約80%的業務是靠20%的業務尖子完成的。在很多行業中,比如外貿,比如廣告,80%以上的業績是由不到20%的業務員簽下的。筆者也曾對這些業務尖子進行獎勵,對業務不佳者進行懲罰,結果並沒有出現上麵案例中的奇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