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1 / 2)

幸運屬於勇敢者。

—西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

上帝洞悉未來之事,常人看到眼前之事,智者看到即將發生之事。

—斐洛斯特拉圖斯

大約6000年前,人類就開始研究天文和曆法。

大約4000年前,人類已掌握青銅冶煉技術。

大約5500年前,人類已經發明了骰子賭局。

然而,人類對概率的探索還不到500年。

扶乩、抓鬮的傳統至今依存,人們將概率問題歸於神秘。人類對未知、風險、不確定,充滿敬畏。天機不可泄露,卻總有人試圖窺探。

有一位貧窮的母親,隻有能力供養一個孩子讀書。她讓兩個女兒抓鬮,來決定誰能去讀書。

大自然是萬物之母,她就像那位貧窮的母親一樣,鼓勵自己的子女前去賭博。

人類來自偶然,生於僥幸。

憑借著對風險的迷戀,我們一路突圍,進入到現代文明。

不論我們對這個世界是愛還是恨,她隻能提供有限的資源。

風險與人類相伴而生,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參與大自然設定的賭局。

天才們的激情賭局

賭桌是概率問題的天然實驗室,但在逝去的5000年中,沒有人真正研究這個問題。

直到大約500年前,意大利有一名賭徒叫卡丹諾,好賭博,卻輸多贏少。卡丹諾博學又精力旺盛,一生寫了將近200本著作,這些作品涉及生活的方方麵麵。

卡丹諾同時還是一名業餘數學家,他並不認為輸贏是由於運氣,這驅使他寫出了一本《隨機之賭博》的“賭經”。這是人類第一次用數學方法量化風險,控製風險。

《隨機之賭博》雖成書較早,卻出版甚晚,湮沒了差不多100年。

大約350年前,巴黎賭徒德·梅雷騎士向數學家帕斯卡請教了一個“賭徒分金”的問題,這讓概率論得以真正創立。

幾百年過去了,在貪婪的賭徒、好奇的學者、天才的數學家以及淵博的聖徒的共同驅動下,各種概率法則、風險管理工具相繼問世。

與統計學一樣,風險決策理論也是一種源自賭博的理論。

在人類恐懼、好奇、貪婪的驅使下,數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以及賭徒都在探索與風險相關的決策理論。

幾百年來,風險決策理論的演進經過了三個階段:從最原始的期望值理論(expected value theory),到稍後的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直到我們前麵談的前景理論。

一個人看透了輸贏背後更本質的東西,就會明白賭博究竟是在“賭”什麼,賭就已經不再是“賭”了。

期望值理論

所謂期望值理論,即人們對於相似條件的備選項,先計算一下每個備選項的數學期望值,然後選擇期望值最大的那個選項。

它是最原始風險決策的理論,也是一種最簡單的風險決策方法。

期望值的計算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EV=K1×P1+K2×P2+K3×P3……

其中EV代表期望值,Kn代表選項K的第n種結果所帶來的價值,Pn代表第n種結果發生的概率。

期望值理論指出,人們會把期望值最大的可能選項作為自己的最終選擇。即麵對風險決策,先計算每個選項的期望值,然後選擇期望值最大的那個選項。

現在設一個賭局,給你兩種抽簽選擇:

A.有10根竹簽,任意抽一根都可以獎勵8000元。也就是有100%的概率抽到8000元;

B.有10根竹簽,有7根可以獎勵10000元,另外3根沒有獎勵。也就是70%的可能性抽到10000元,30%的可能性什麼都抽不到。

請問你會選擇哪一項?

對於A選項,其期望值為:8000×100%=8000

對於B選項,其期望值為:10000×70%+0×30%=7000

所以,根據期望值理論,大部分人應該並且會選擇A選項。

期望值理論的不足

期望值理論能否完美地解釋人們的風險決策呢?

大約300年前,瑞士數學家尼古拉斯·貝努利(Nicolas Bernoulli)向聖彼得堡科學院提出了的一個悖論,即著名的“聖彼得堡悖論”。

你現在可以付錢去參加一個賭局,規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