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1 / 3)

“正時間偏好”合乎理性。經濟學家觀察到,人們的確給當下某物賦予的價值要比給未來“同樣”的東西賦予的價值高。

1891年,巴維克在他的《資本實證論》中解釋,因為我們對未來缺乏耐心。相對未來而言,現在總要占據更多的優勢,現在可以被我們直接感知,而未來,卻需要我們去想象,天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傳統貼現效用理論

如何解釋人的跨期抉擇,大約在1937年,薩繆爾森給出了一個貼現效用模型(The Discounted Utility Model)。

不懂這個模型,絲毫無礙完整的人生。姑且省去煩瑣的公式,把薩繆爾森的觀點進行歸納:

1.在各個時段,貼現率是恒定不變的。

2.正的時間偏好,遞減的邊際效用。人們願意消費分散到各個時期,而不是集中在一個時期。人們更樂意在30分鍾內慢慢吃掉一串葡萄,而不是1分鍾全幹掉。

3.在時段跨越中作抉擇時,決策者會將新的備選計劃和現有計劃結合起來考慮。

4.不同時段的效用是獨立的。

5.在跨期抉擇中,任意時段的效用不受其他時段狀況的影響。昨天吃的是豆包,明天將要吃花卷,但這兩樣都不會影響今天你對饅頭的胃口。

6.假定一個人在任意時段,對某一活動所產生的偏好都是一樣的。

至今,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在使用這個模型。對於行為經濟學家來說,這一模型能夠得到廣泛使用是令人費解的一件事,因為薩繆爾森本人也對這一模型的規範性和描述性持有明顯的保留態度。

“朝四暮三” VS “倒吃甘蔗”

按照傳統貼現效用理論,人們應該擁有正的時間偏好。

也就是說,如果時間有價值的話,理性人應該盡可能在現在享受好東西,比如成果、勝利、效用、收益、利潤、奢侈,等等,而盡可能地推遲到未來去承受壞的東西,比如苦難、悲傷、支出、成本、失敗和拮據,等等。

人應該像寓言裏的猴子一樣,先享用更多的栗子,或者先吃大葡萄。

現實中,很多人剛好和理論的預測相反:情願從差的起點開始,克服一下,“倒吃甘蔗,漸至佳境”。而不是先來好的,然後慢慢變壞。

至此,我們看出來了,傳統的效用貼現理論是有問題的!

魯文斯坦的新貼現理論

行為經濟學經曆了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造反”,行為經濟學家直指傳統理性假設。代表人物是卡尼曼、泰勒等人。第二階段是“媾和”,傳統經濟學“招安”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也積極向傳統經濟學靠攏,對傳統經濟學理論進行一些修修補補。代表人物是馬修·拉賓、喬治·魯文斯坦等。

新貼現理論就是“媾和”的產物。

魯文斯坦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社會和決策科學係的講席教授,和泰勒一樣都是耶魯大學經濟係的博士。

魯文斯坦對效用貼現模型進行修正。數學論證統統省略,現將魯文斯坦的觀點歸納如下:

1.收益和損失的貼現率不一致。

2.決策取決於人的先前的期望。

3.景氣指數與投資儲蓄。

未來損益貼現率

你最近表現不錯,老板說要發你獎金。

A.今天就領獎金,可領10000元。

B.如果一年後領,可領15000元。  你選 。

魯文斯坦通過實驗證明:今天拿100元的價值相當於一年後拿158元,而今天損失100元的價值相當於一年後損失133元。

遠期損失、收益的貼現率不一致:

遠期的“收益”比較不值錢,貼現率更高。

遠期的“損失”,更為值錢,則貼現率更低。

甚至有人對“損失”的貼現率為負:他們寧可今天損失100元而不是未來損失90元。

抉擇取決於人的先前的期望

小明和小剛各自預訂了一輛拉風牌汽車。小明的兩個月後可以提車,小剛的4個月後可提車。

兩個月後,經銷商分別聯係他倆,告訴他們現在有兩種選擇。

(1)馬上可以提車。

(2)再等兩個月提車,免費給他們的汽車加個電動按摩座椅。

請問誰更有可能等待?答案是小剛更有可能等。

小明的選項是:(1)(應該)馬上到手的汽車;(2)兩周後到手的一輛更拉風的汽車。

選項(1)是小明的現狀和參照點(reference point)。損失規避會讓他保留選項(1),否則他會很痛苦。同時對未來的好處貼現,讓選項(2)不那麼吸引人。

總體作用偏向選項(1),所以小明更有可能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