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3 / 3)

假設一杯可樂要6元,一個漢堡包要10元,一包薯條4元。這時候,商家推出一個促銷政策,漢堡包、可樂加薯條套餐隻要19元。這個時候,可樂、薯條的銷量都會上升。因為顧客實際受到一種暗示,把這三樣全吃了,才叫完整的一頓飯。雖然從整體來講,給予的優惠很小,但是,顧客願意一次性買單,勝過分三次出錢。

一些家具廠商以“家具套餐”方式促銷,與總價相比,讓利幅度挺大。一些顧客不考慮自己的實際需求,就貿然買下“套餐”。但是,經常不是買回了不實用的東西,就是買下了根本用不著的東西,實際並沒有享受到優惠。

支付的痛感,決定了你是“吝嗇鬼” 還是 “敗家子”

沒有人喜歡別人用“吝嗇”或者“揮霍”來形容自己,但這兩個詞卻可以很好地注解一個人的消費行為傾向。

魯文斯坦指出,所謂“吝嗇”,是指那些“在花錢之前感到心痛”的人,所以他們實際花費的錢總是比自己希望花費的錢要少。而所謂“揮霍”的人,是指在花錢的時候“根本沒有太多感覺”,所以他們總是比自己原本打算花的錢要多。人們所感受到的“付錢的痛苦”的程度決定了他們是“吝嗇鬼”還是“揮霍狂”。

魯文斯坦和同事斯科特·裏克做了兩項實驗。

在5個月的時間裏,538名學生被告知,為感謝他們完成亞馬遜網站的調研,亞馬遜公司將贈送給他們每人一整套DVD影碟。

DVD將在28天內免費送達。其中一部分學生被問到是否願意支付5美元來換得次日快遞DVD。

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被告之,他們隻須支付區區5美元的手續費來換得次日快遞DVD。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吝嗇型”的人對“手續費”要敏感得多,但是,願意支付“區區5美元手續費”的人比支付“5美元”的人多了20%。

而“揮霍型”的人則對費率是如何製定的完全不關心,他們隻關心拿到DVD的時候有多麼高興。

在第二項實驗中,魯文斯坦改變了假設的前提,即人們花100美元按摩,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可以緩解背痛的功能型按摩,第二種是為了享樂的享受型按摩。

研究結果表明,為緩解背痛而按摩的人在付錢的時候要比為享樂而按摩的人爽快得多;而“吝嗇型”的人付錢的時候要比“揮霍型”的人心疼得多。

“吝嗇型”的人中願意花錢按摩的要比“揮霍型”的人少得多,但最終的差別還是要取決於按摩是怎樣界定的:在選擇享樂型按摩的人中,揮霍的人要比小氣的人多26%,而在選擇功能型按摩的人中,“揮霍型”的人隻比小氣的人多9%。

理論背景:小氣鬼和敗家子是天生一對?

我們稍微延伸一下話題,談談魯文斯坦的其他研究。

你是否遇見過這樣的事情:節儉的丈夫娶了個敗家的娘們兒,摳門的老婆找了個愛揮霍的老公。難道是冤家不聚頭?

小氣鬼與揮霍者往往相互吸引,容易配對成為夫妻,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玄機?

大約2004年,卡內基梅隆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魯文斯坦和同事斯科特·裏克(Scott Rick)教授,設計了一種ST-TW(揮霍—吝嗇)調研問卷,來評估“花錢習慣的個體差異”。

問卷要求受訪者按1~11的等級對自己是小氣還是揮霍進行評分,以此來歸納他們的某種消費行為,並判斷(吝嗇和揮霍)兩種消費習慣哪種更能代表他們真正的消費行為。

魯文斯坦沒有直接要求受訪者對“購物時的情緒”作出評論,因為受訪者可能沒有有意識地總結自己當時的情緒,相反他們要求受訪者“指出自己實際的消費習慣與理想中的消費習慣的差異”。

截至2007年的31個月中一共有13327名受訪者回答了這四個問題。被調查者被分為三類:吝嗇型、中間型和揮霍型。

調查結果非常有趣:

·男人比女人吝嗇得多。

·年輕人比老年人更揮霍。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吝嗇。

·即使揮霍無度的月光族,總體而言,摳門的人要比大手大腳的人多,兩者的比例是3∶2。

·總體言之,吝嗇型的人對價格更加敏感,而揮霍型的人則對產品本身的品質以及“購物所帶來的樂趣”更加在意。

最耐人尋味的是,對已婚人士的調查顯示,越是摳門的人越容易迷上花錢大手大腳的人,而越是揮霍的人,越希望找個節儉的對象。

可是,大多數未婚的被調查者都表示,他們想要和一個消費傾向與自己相似的人結婚。事實上,人們口中所描述的理想伴侶的個性,往往與現實中真正吸引他們的伴侶性格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