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1 / 3)

我們死後,將會洪水滔天。

—蓬巴杜夫人

遠見太遠,也是一種貪婪。

—華爾街格言

相對未來而言,現在總要占據更多的優勢,現在可以被我們直接感知,而未來,卻需要我們去想象,天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巴維克

有一次,我代表公司與一個很難纏的人進行談判。

多次交涉,我堅持最多十萬元擺平此事。

對方不同意,無論如何都堅持至少要十一萬元。

對方已經吃定了我方,他知道就算是十五萬元,我方也別無選擇。

時間一天天過去,對方穩坐釣魚台。而我方的時間卻越來越緊迫。於是,我和對方約定再麵談一次。

這次,我帶了十萬元現金,擺在對方麵前:“看到了嗎,這是十萬元錢,如果您簽字,現在就能拿到。如果您不簽字,我們就繼續耗著,最後兩敗俱傷。”

對方遲疑了幾秒,痛快簽字。

人類對近在眼前的誘惑,總是難以把持!

狙公戲猴與時間價值

狙公養了群猴子。

狙公給猴子提出一種夥食方案:早上三個栗子,晚上四個栗子。猴子們氣憤填膺。

狙公又提出另一種方案來安撫眾猴:早上四個栗子,晚上三個栗子。這下猴子滿意了。

世人都說猴子傻得可以,但薩繆爾森不同意。

按照經濟理論,猴子還是很聰明的。為了便於說明這個道理,我們把“狙公戲猴”的故事進行改編升級。

阿杜是一位包工頭,領了一群鄉親打工。

阿杜對工人們說:“你們每人每月的工資3000元。但為了防止你們亂花錢,每人每月隻能從中領200元作為生活費。餘下的錢我替你們保管,年底一次性發給你們,開開心心回家過年。”

一個叫傻根的愣頭青不幹了:“傻根雖傻,但也知道那2800元存在銀行是有利息的,讓你保管,還不如讓銀行保管。”

阿杜嗬斥:“每次一領到工資你就去賭博,還去洗頭房按摩,這樣能攢住錢嗎?不想幹現在就滾!”

最後,阿杜還是作了讓步,每個工人每月可以領300元,餘下2700元由他保存。

阿杜把這些錢拿去炒股票,正好趕上一個大牛市,蒙著眼買股票都能賺錢,阿杜當然猛賺了一筆。

金錢是具有時間價值的,簡單地說就是:今天的100元錢要多於明天的100元錢。

比如,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為5%,那麼把100元錢存入銀行,明年就變成105元,這5元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

今天的100元錢到明天可能就不僅僅是100元錢了,這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在起作用。

金錢具有時間價值,人們要為自己的超前消費付出代價。

開發商周瑜,愛在媒體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故事。很多人聽後,深以為然。

黃蓋是個工薪族,銀兩不多。聽到周瑜理論後,就通過銀行按揭買樓,成了“房奴”。

黃蓋真的傻嗎?他才不這樣認為。黃蓋覺得,從金錢的時間價值上來算,付出一定的貸款利息並不吃虧。

效用貼現

接著,介紹一個概念,什麼是貼現?

貼現是一種票據轉讓方式,是指客戶(持票人)在急需要資金時,將其持有的商業彙票,經過背書賣給銀行,以便提前取得現款。銀行從票麵金額中扣除貼現利息後,將餘款支付給申請貼現人。

經濟學說的貼現,不僅僅用於金錢,還用於“效用”。吃栗子就是一種效用,對猴子而言,第二種方案確實更好。

效用貼現:如果時間有價值的話,人們對未來的“收益”將打折扣,同樣數目的“收益”,現在擁有比未來擁有合算。也就是說,當下的滿足要比將來的滿足更有價值。效用貼現是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

傳統經濟學崇尚理性,即趨向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才是理性的行為。

所以,從傳統經濟學角度講,寓言裏的猴子是很聰明的,它們對夥食方案進行貼現,最後選擇最高貼現值的方案(當然,如果將這個方案生效的時間改為晚上,又當別論)。

貼現率

貼現率(discount rate)原是用未到期的票據向銀行融通資金時,銀行扣取自貼現日到期日之間的利息率。經濟學家將貼現率用來衡量未來收入和支出折算成現值的一個橋梁。

貼現率這個概念,解決了未來經濟活動在今天如何評價的問題。

貼現率為正值,則未來的1萬元不論是損失還是收益,沒有現在的1萬元重要;而且時間隔得越長,未來的1萬元價值越低。

小貼士:72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