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3 / 3)

按國土麵積美國現為世界第四大國。美國從13個州開基,直到1959年在夏威夷建立第50個州為止,擴大疆土10倍,大部分通過“購地”而得。

美國獨立後,法國在北美仍有很大勢力,據有密西西比河流域西半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區”,麵積比當時的美國大一倍半。

當時拿破侖正在征戰歐洲各國,與西班牙交惡,無暇顧及北美殖民地。所以,美一提出要買新奧爾良,法國皇帝拿破侖竟要美國全部買下路易斯安那地區。而路易斯安那地區與西班牙統治下的墨西哥交界,與其被西班牙占去,倒不如及早賣給美國,還能撈一大筆錢做軍費。

1803年,美、法簽訂《路易斯安那購地條款》,法以27267622美元將該地賣給美國;每平方公裏地價為12.7美元,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土地交易。

美國買進阿拉斯加每平方公裏隻花4.8美元,每英畝隻要2美分,堪稱世界上最便宜的一宗土地交易。阿拉斯加遠離美國本土,麵積151.9萬平方公裏。該地區天寒地凍,為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居住地。

俄與土耳其作戰,1856年戰敗,無力顧及阿拉斯加。國庫虧空,俄到處挖財源,想到了阿拉斯加。沙皇認為該地油水不大,甚至有些年還要貼本錢,不如賣掉。

社會貼現率:如果沒有明天,你現在會怎樣?

假如這個星球在10天後就要毀滅,你將會怎樣安排餘生?

讓我們再向積極的方向思考,把“社會貼現率”降低一些。假如科技進步了,很容易就可以將你的壽命延長到150歲,你還會繼續現在的職業嗎?你會不會考慮再學點什麼?你會和現在的配偶離婚嗎?你會不會更積極地籌劃自己的人生?

不僅貨幣具有時間價值,社會行為也有時間價值。

聲譽有時間價值,張愛玲呼籲:“成名要趁早。”

感情有時間價值,民諺早總結:“衣不如新,人不如舊。”

馮侖曾有妙喻,時間決定一件事情的性質:趙四小姐16歲去大帥府跟張學良,她去1年,是作風問題;去3年,是瞎攪和;一去30年,那就是愛情。

社會學家將適用於經濟活動的貼現率,推廣到一般社會活動,得出社會貼現率(social discount rate)這個概念。

在經濟學中,貼現率是一個中性概念,它的高低是由市場上對貨幣的供需形勢及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決定的,無所謂好壞。社會貼現率則是一個帶有負麵色彩的概念,它與人對未來的信心成反比。

社會貼現率越高,現在越是重要,越會出現“短期行為”,也就是“及時行樂”。

比如,“毒品”是非常有害的,但對於一個將死的癌症患者來說,他的貼現率非常之高,他如果選擇注射“毒品”,理性上也解釋得過去。

如果你為未來投資的100元錢注定是空夢一場,那你把這100元花了買醉,也未必不是一種理性。

社會貼現率高,表明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責任、操守、道義水準便會越發惡化。

社會貼現率上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它導致社會不穩定、人與人的聯係減弱、機會主義泛濫。

時局是否動蕩、剩餘壽命、通脹指數等,都會影響到社會貼現率。

跨期抉擇:先吃好葡萄,還是壞葡萄?

跨期抉擇,是指針對不同時間段,對“成本—收益”進行的權衡。

方鴻漸想起在倫敦上道德哲學課,那位山羊胡子的哲學家講的話:“天下隻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後麵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下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隻有回憶。”

—錢鍾書《圍城》

先吃哪一種葡萄?吃栗子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都是跨期抉擇問題。

時間偏好:享受當下與享受未來

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都是“正時間偏好”。就是說,人們認為當下的快樂要比將來的快樂有價值。

小明預訂了一款本田雅閣,3個月後才能提車。經銷商告訴他,提現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加價3000元。

想著下周就可以開車出去兜風了,小明居然同意了。小明也是具有正時間偏好的人。

小明在小美生日那天說,下周送她一款Nokia新款手機。同樣一款手機,可小美覺得,一周以後送來的手機的價值和生日那天送的價值不一樣,小美就是具有正時間偏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