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率給定的情況下,一筆投資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翻倍?
所謂“72法則”,就是以1%的複利來計息,經過72年以後,本金就會變成原來的一倍。
這個法則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年報酬率為6%的投資工具,經過約12年(72/6=12)本金就變成一倍;利用報酬率8%的投資工具僅需9年左右的時間就會讓1萬元錢變成2萬元錢。
如果將一筆錢存銀行所得的收益,作為機會成本,那麼今天投資10萬元的項目,將來即使能收回20萬元,也不能證明此項投資一定合理。
假設銀行利率是3%,10萬元存在銀行,24年就能滾到20萬元。所以30年後回收20萬元的投資與存銀行所得利息相比不值得去做。
意誌力的崩潰
貼現在理論上是一種理性行為,但是過猶不及,過度貼現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行為經濟學家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曾描述了一個有關人與金錢間存在的有趣的“反常現象”,即當人們在得到金錢收入之前,都能相當理性地作出儲蓄規劃,可當收入真到手之後,人們的意誌卻崩潰了,錢往往會立即被花掉,拉賓稱這一現象為“誇張貼現”。這說明意誌力的缺乏也是人們在經濟實踐中選擇非理性行為的原因之一。
小美發誓要減肥,小明發誓要存錢。小美見到美食,安慰自己,不吃飽怎麼有力氣減肥啊。小明見到一輛汽車,安慰自己,人生得意須盡歡,買輛車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質量,說不定還能帶來好機遇。一年後,小美體重還增加了幾斤,小明還在原來的社交圈子裏打轉,收入基本未變,還要每月還銀行車貸。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具有無限意誌。但是,麵對誘惑時,一些人就開始自我欺騙,意誌土崩瓦解。
而現實生活中的決策人往往受有限理性、有限意誌、有限自利和有限信息等的製約,往往無法達到效益(貨幣收益)的最大化,而更多地努力實現自我滿足最大化。
小貼士:金錢不等式
失去的100元>得到的100元 掙到的100元>白得的100元
今天的100元>明天的100元
信用卡危機
台灣紀實片《水蜜桃阿嬤》講的是一個與“卡奴”有關的故事。事情很淒慘,水蜜桃阿嬤的兒媳婦,因為欠了200萬台幣的卡債,燒炭自殺了。隔沒多久,兒子承受不了,也燒炭往生了。這位淳樸的鄉下老婦怎麼也理解不了,人怎麼會這樣胡亂死了呢?
“卡奴”問題,是“誇張貼現”所導致的一種可怕社會現象。
由於人的意誌力有限,加之“心理賬戶”的原因,信用卡金額很容易被“貶值”,因為在買東西的時候,自己似乎毫無損失,至少心理上很容易有這種感覺。
麻省理工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普瑞雷克(Prelec)和鄧肯·辛斯特(Duncan Simester),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用密封拍賣的方式,拍賣NBA波士頓凱爾特人隊比賽的門票。
把參加競買的人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中標者必須用現金付款,一天內就得交錢,另一組則可以用信用卡付賬。
普瑞雷克和辛斯特把現金組和信用卡組出的價,分別統計並加以平均,居然發現信用卡組出的價,大約是現金組的兩倍。
用信用卡付賬,使你的錢似乎成為了不值錢的錢,結果花起來毫無節製。
一些人擁有信用卡後都變成了衝動型消費者,心理賬戶導致持卡人花錢漫不經心,有限意誌導致持卡人及時行樂,結果變得更拮據。
“卡奴”本是台灣的社會現象,現在大陸也出現了。近年來,中國各銀行展開了信用卡“大躍進”,且美其名曰“搶占市場份額”。不少銀行為了賺錢,想出各種昏招鼓勵客戶刷卡。於是,不少持卡人都背負了超出自己償還能力的債務。
相信“卡奴”現象也會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
“遠水”與“近渴”
《舊約·創世記》記載,雅各與以掃是孿生弟兄,以掃先出生。按照人倫常情,長子為貴,以掃理當繼承父業。對此,雅各非常妒忌。機會終於來了。一天,以掃打獵回來,又饑又渴,於是對雅各說:“我累昏了,求你把紅豆湯給我喝。”雅各便以一碗紅豆湯與以掃交換長子的名分,以掃居然同意了。
紅豆湯的價值與長子名分的價值有天壤之別,幾乎沒有可比性,又怎能交易?
為什麼以掃對紅豆湯看得比長子名分更重?在他心目中,長子名分不過是空頭支票罷了,將來如何,誰知道呢?
那時他們在迦南不過是寄居的,一無所有。既然他們是寄人籬下,那麼所謂長子的名分(得雙份產業),在他看來是很渺茫的,而紅豆湯卻是擺在麵前的;所以以掃貪戀眼前,選擇了紅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