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錯覺的最主要原因是“主動選擇”。作出主動的選擇,會讓人錯誤地認為自己對這項投資有控製力。
到一家彩票投注點去觀察,大部分彩民是自己選號。盡管主動選擇,與機器選號中獎概率完全一樣,但是在買家的內心,卻認為自己選擇的號碼有更多的勝算。
人類有三種生活:理性生活、感性生活、神性生活。
感性生活自大一點無所謂,情場中自信一些會更有成功的可能。理性生活則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該不該投資,要對自己有清楚的研判。至於神性生活,還是盡可能謙卑吧。
資訊幻覺
傳統的觀念是,資訊越多越好。其實,過多資訊對投資者來說並無幫助,有時反而更像一種噪聲。
過度自信的根源來自“資訊幻覺”—資訊越多,把握越大。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讓賭馬客從88個他們認為對計算勝率有用的變量中作出選擇。比如往日賽馬的成績表、馬匹的健康指數等。
先給賭馬客10個最有用的變量,讓他們作出預測。
接著,又給他們10個變量,讓他們再作預測。
資訊的增加,並未增強預測的準確性,奇怪的是,他們對預測的信心卻極大地增強了。
投資者和證券分析師們在他們有一定知識的領域中過於自信。然而,提高自信水平與成功投資並不相關。基金經理人、股評家以及投資者總認為自己有能力跑贏大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概率盲
過度自信的另外一個來源是,決策者對概率事件研判錯誤。
卡尼曼認為,人們對於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估計過高,認為其總是可能發生的。大批“概率盲”的存在,是保險公司、博彩公司賺錢的心理基礎。
行為經濟學家在研究人們的表現行為時發現,人們買保險的時候,高估了倒黴發生的可能性。他們稱之為“對可能發生的小損失投保的偏好”。
去網上搜搜“買彩票”,悲劇實在不少。某人兩個月時間裏花1.4萬元積蓄去買彩票,沒有中獎後竟然割腕自殺。通過買彩票暴富,隻是一種傳說。可對於“概率盲”來說,這並不是美夢,而是事業。買彩票,中大獎,幾乎成了他們的人生目標。
“概率盲”一心巴望著高額的報酬,卻不顧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對百萬分之一的態度與千分之一幾乎沒有差別。
概率盲的特點:
高估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對於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又易產生過低的估計。
對於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則認為肯定會發生。
人們這種錯誤的概率研判,是過度自信產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自負的創業者
統計顯示,在美國,能夠存活五年以上的小型企業,不超過35%。但是,很多小型企業的創辦者,認為自己不在那失敗的65%之列。81%的美國創業者認為自己企業的成功概率在70%以上。其中,還有31%的人堅信自己失敗的概率為零。
在中國,各種創業選秀節目曾經很火熱。許多觀眾感覺裏麵的選手表現不過如此,絕大多數是沒有自知之明,跑到電視上自曝其短。可是,真的換成自己,就一定會表現得更好嗎?
統計顯示,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高達97%以上,新浪中國人力資源部總監段冬表示:“在我接觸到的學生創業群中,創業的失敗率是99%。”
事前的“驗屍報告”
如果不是由於過度自信,不會有那麼多人決定去自己創業。
大多數創業者都知道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還是前仆後繼。他們實在不應該這麼樂觀,也不應該這麼自信,因為有大部分小企業,壽命不到4年。換句話說,大多數小企業老板都相信他們有能力克服困難,打出一片天下,可惜大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何對抗過分樂觀?卡尼曼給出的建議是“事前屍檢”。比如,在創業之前,給自己的企業出具一份事前的“驗屍報告”。
假設,你的企業已經失敗了—它死得很難看。
請用一頁A4紙,動用你的想象力,出具一份比較詳細的屍檢報告,寫上它的死亡細節。
這個方法,其實是給自己澆冷水,可以避免一些過度自信。但這絕非靈丹妙藥,因為我們的自負本能是如此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