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1 / 2)

謙遜,通常是自負者欲揚先抑的詭計。

—培根

股市上最好笑的事情之一是:同時買進和賣出同一隻股票的人,都覺得自己比對方聰明。

—菲利普·費雪

愚人做蠢事並不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破肚皮;因為他會使出渾身解數,來證明自己是個笨蛋。

—莎士比亞

人,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一方麵,我們會過分悲觀,像一個受迫害妄想狂一樣,這也擔心,那也害怕。比如,很多人會有飛行恐懼症,擔心會在妊娠或暴力犯罪中喪生。其實,坐飛機甚至比散步還要安全,自殺的死亡人數遠遠高於他殺。

另一方麵,我們都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假設一個場景:你是一個安利的直銷員,去敲一個陌生人家的門。門開了,這位主婦一看你是個推銷員,二話不說就把門又摔上了。你吃個了閉門羹。

痛苦,是吧。此時,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呢?

A.這個女人素質真差!B.我真是一個蹩腳的推銷員啊!

選A的人,適合做推銷員,因為他通過否定別人,捍衛與肯定了自己。他並不覺得自己推銷技巧有問題,或者穿戴長相惹人厭。他很快就會滿血複活,鼓起敲第二家門的勇氣。

選B的人,是善於自我反省的人。但他的自信心卻已經受到了很大挫傷,再吃幾次閉門羹,估計就會退出直銷界了。

我們相信自己比一般人高明。因為我們需要樂觀主義(或者自欺)來修複自信心。

就算是很自卑的人,內心對自我的評價也要高於別人。

坊間有很多無厘頭的勵誌文章,都慫恿與迎合我們簡單的樂觀傾向。

高估小概率事件也是一種樂觀傾向。比如,我們相信自己會中大獎,相信自己創業能成功。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解決愚蠢的樂觀主義的正確方法是通過學習並利用行為經濟學。

狂者幸存VS惶者生存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錯誤翻譯,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的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被譯為《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正確的譯法應該是《隻有被迫害妄想狂才能幸存》,簡言之,就是“惶者生存”。

格魯夫相信,隻有那些缺乏安全感,成天認為自己處於危機四伏之中,時時都在進行“精神消防演習”的企業才可能免於滅亡。正所謂“生於憂患”,格魯夫說:“我不惜冒受害妄想之名而整天憂慮很多事情。我擔心產品會出意外,也擔心在時機未成熟的時候就推介產品;我怕工廠運轉不靈,也怕工廠數目太多;我擔心用人是否正確,也擔心員工士氣低落。”

在商業界,誠惶誠恐或許真的能提高幸存的概率。

但是,在進化史上,人類被迫參與大自然的賭局,人類曾經是“狂者生存”。

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樂觀,或者說自負這種東西,潛伏在人類的基因裏。這種東西一度非常重要,它幫助我們的祖先在風險中存活下來,試想,一個人日日夜夜想著被野獸吃掉,不會精神崩潰?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如何在搏鬥中勝出?靠的是信心膨脹,狹路相逢勇者勝也。

行為經濟學的過度自信理論(Over confidence Theory)認為,大多數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知識和智慧(包括那些自我意識很健康,以及那些非常缺乏自信心的人)。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行為經濟學偏偏要證明人是非理性的。按照行為經濟學的說法,我們都沒有自己想象得那麼高明。

哲學家說,樂觀是一種愚蠢。但是,悲觀又何嚐不是呢?

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的人無處不有,不用多論證,你也很難不同意。

事實就是這樣,過度自信的情況無處不在,連那些猛人、牛人都免不了犯這種毛病。

可是,問題在於,你很難認同自己也有這種毛病。

更有甚者,一旦我們開始討論這一傾向,你那神聖不可侵犯的自信心立刻警覺起來:“我應該是比較虛心的!”

過度自信經常讓你跟別人相比,並覺得自己還不算太差,甚至不切實際地自我陶醉。

20多年前,心理學家對瑞典的汽車駕駛員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有90%的人自認為駕駛技術屬於中上水平。顯然,這裏麵有很多駕駛員缺乏自知之明。這正是過度自信的典型例子。

放眼望去,過度自信的跡象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有人曾對500名已婚女士進行匿名調查,問她們男性婚後出軌的概率,平均而言,她們認為男人出軌的概率超過55%。再問她們自己老公出軌的概率,平均而言,她們認為不會超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