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顧雛軍得罪當地政府確是其落敗的原因之一,而當地政府插手科龍二次重組也是不爭的事實。當地政府原是科龍的大股東,在科龍改製後,已經退出的當地政府本應不再幹涉插手科龍事務。在法律上科龍新任大股東顧雛軍有權製定科龍全新發展戰略,即使出於新戰略考慮將科龍遷出順德也是可以的。然而在眼下的中國,即使在改革的前沿廣東,這一條都行不通。當地政府之所以要“驅顧”,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顧雛軍用心不專四處收購有挪用科龍資金的嫌疑,其整合製冷產業的戰略損害了地方利益。
由於政府職能改革滯後,今日中國,各級地方政府依然是強勢政府,依然在資源配置中扮演重要角色。民營企業離開當地政府的支持不但難以發展甚至寸步難行。像顧雛軍這樣無視地方政府的存在甚至與之唱對台戲的企業家豈有不敗之理?
佛山市(現已包括順德)政府是企業改製的探索者和先行者。美的成功MBO就是由當地政府積極推動所為。但是人們觀察到的“佛山現象”卻很微妙,因為作為外人介入健力寶的張海和介入科龍的顧雛軍都先後入獄了。他們的入獄與地方政府有一定的關係。
中國政法大學李曙光教授表示,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地方政府直接介入都是不合法的,這種介入不僅破壞了第一次交易的合法性,而且使地方政府主導下的第二次交易不合法。地方政府的功能是創造法治環境,地方政府到底應用什麼手段來保證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地方就業的實現呢?
和君創業谘詢集團總裁李肅也對順德政府以抓人方式來中止顧雛軍掌控科龍的手段頗有微辭。他說,順德一帶地方政府支配產業和資產的意識素來很強,當地很多企業與產業都是在政府主導下發展起來的。早年,很多地方政府官員也兼任企業董事長,兩者之間的界限相當模糊。
由此可見,轉變地方政府職能實在是當務之急。
可喜的是,從最新的中央精神中,我們看到了中央對轉變政府職能的決心: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製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不斷增強全社會的發展活力。要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各級政府堅持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啟示五:“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
顧雛軍是“國退民進”大潮中的弄潮兒,用郎鹹平的話說就是“國退民進盛宴”中的饕餮客。
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攻關數年,從放權、承包到股份製一路走下來,當發現並非“一股就靈”時,國有企業改革終於進入了產權改革階段。用官方語言表述就是:在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用形象的語言表述就是:抓大放小,國退民進。其實國有企業退出的隻是某些競爭性領域,在關係國家安全,國家資源和戰略的領域不但沒有退,在所有壟斷領域也一個沒退。占據五大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產生了22家世界500強企業。
經過20多年探索和實踐找到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和路徑來之不易,須知形成如此共識要協調多少利益、突破多少禁區。當然能走到這一步也是形勢所迫,再不改革多數非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資金將流失殆盡。“冰棍理論”沒有錯。這是國人盡知的國情,唯獨郎鹹平不知道。
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路徑有兩個:一是MBO,一是民營企業收購。說白了就是賣。一是賣給管理者,一是賣給民營企業老板。不管賣給誰,一旦賣了,企業就完成了改製,國有企業就變成了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