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什麼辦法都試過了,就剩下私有化。我認為,與“一股就靈”一樣,“一私就靈”也不正確,但對部分資不抵債的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實在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必經之路。
MBO被“郎顧之爭”鬧得沸沸揚揚,其實MBO根本不關顧雛軍的事。如今對MBO,學界一方讚成另一方反對,民眾則多數聲討,弄得決策部門也不得不先是叫停,然後是放緩。然而我認為MBO之於中國還是一條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之路,尤其對於那些在改革20年中誕生的屬於“增量資產”的企業。這些企業,國家和集體幾乎沒有什麼投入,而管理經營者的人力資本是第一位的。海爾、科龍、TCL都是這類企業。讓這類企業MBO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效果很好。美的電器就是成功MBO的典型,難怪經濟學家周其仁為科龍沒能在潘寧時代完成MBO扼腕長歎。據國資委統計,國內MBO成功的比例占六成以上。當然在中國,MBO適用的範圍很小,不但不適用於大型國有企業,也不適用於多數屬於“存量資產”的老國有企業。MBO的實行必須公平透明,必須防止官商勾結“賤賣”國有企業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濫用MBO遺害無窮。畢竟它是國有資產的再分配,關係著億萬民眾的利益。
再說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製、民營企業收購國有企業。顧雛軍參與的正是此事。顧收購的國內四家上市公司都是國有企業。收購完成,這四家國有企業就改製為顧雛軍控股的民營企業了。改製的結果怎樣?盡管顧雛軍在財務報表上做了手腳,但科龍稅收和外銷的增長都是事實,改製後的襄軸也實現了贏利。雖然顧雛軍的產業帝國最終失敗了,但並不能因此否定民營企業收購國有企業這條改革路徑。其實民營企業收購國有企業成功改製後起死回生而效益大增的事例多得是。看看郭廣昌的複星和嚴介和的太平洋建設就一目了然。
顧雛軍失敗後,顧旗下的企業來了個大逆轉。海信收購科龍,長虹入主美菱,來了個“二次國有化”。“國退民進”真的錯了嗎?難道“國進民退”才是改革的方向?
毋庸置疑的是國有企業也能搞好。即便是在非壟斷行業成功的國有企業也很多。海信和長虹都是典型。但也不能否認,因體製原因虧損的國有企業更多,正因為如此,才會引出國有企業改製的大命題。
鋃鐺入獄的顧雛軍總讓人聯想到俄羅斯的霍多科夫斯基。於是有人推斷“倒顧”是政府整肅民營大企業的信號。如果真如此,那真是國家和民族的悲哀。
中國與俄羅斯的改革豈可同日而語。俄羅斯分掉國有資產全盤私有化的“休克”療法造成了私人金融寡頭控製國民經濟的局麵,可以說俄羅斯前期照世界銀行“藥方”所進行的改革是失敗的。中國不動“存量”先做大“增量”的漸進式梯度改革是成功的,否則哪來經濟高速持續增長的中國奇跡?中國近30年改革後的局麵是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雙向發展,但主導國民經濟的還是國有金融和國有壟斷企業。
中國的當務之急不是整肅民營大企業,恰恰是如何培育民營大企業,創造使民營企業真正做大做強的土壤和環境。沒有世界級的民營大企業和民營大品牌,世界500強沒有中國民營企業,中國的改革就沒有成功!
無論如何,“抓大放小”、“國退民進”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沒有錯,民營企業收購國有企業的國有企業改革路徑也沒有錯。糾偏是必要的,但改革不能停,隻能“國退民進”而不能“國進民退”,此乃中國民眾最大利益之所在。
不管顧雛軍案的最後結果如何,都不會也不可能改變中國改革的方向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