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1)(1 / 2)

顧雛軍案留給我們太多啟示。

啟示一:不能隻大不強。

我曾與力帆老總,重慶商會會長尹明善探討顧雛軍案例,尹明善說:民營企業不能隻大不強,必須像任正非那樣又大又強才行。

隻大不強的確是顧雛軍失敗的一個原因。顧氏的格林柯爾產業帝國規模堪稱龐大。不但擁有科龍這樣的行業前三甲企業,擁有中國冰箱產能的半壁江山,而且囊括五大上市公司,橫跨製冷和汽車兩大產業。在國內民營企業陣營,除了唐萬新的德隆沒有其他企業可與它相比。唐萬新沒倒時,格林柯爾係的規模已超越德隆係;德隆係倒塌,格林柯爾係更成了“天下第一”。而且顧雛軍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一舉超越了眾多苦心經營20年的成功民營企業。

仔細觀察,顧雛軍的這個產業帝國隻大不強。核心企業科龍還未站穩,整合起來的巨大冰箱產能也未能轉化為規模效益;產業帝國內一半上市公司還未能扭虧為盈,匆忙收購來的汽車企業更是贏利無期。這樣一個產業帝國實在脆弱得很,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轟然倒塌。

沒有根基的帝國無異於沙上建塔。究其原因,還是顧雛軍身上的小農意識和虛榮心作祟,是中國民營企業家中廣泛存在的貪大貪快心理作崇,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結果。當一個大企業、大集團、大帝國的大老板很過癮,然而當一個沒有根基危機四伏的產業帝國老板也很危險。這種沒有地基的產業帝國大廈看似巍峨,其倒塌隻是一夜之間的事。

因此,在中國,民營企業家切忌貪大貪快,追慕虛榮,甚至產生不合時宜的500強情結;還是先做強再做大,強比大重要100倍。民營企業老板切忌頭腦發昏,被一時的勝利、偶然得手弄得忘乎所以,以為自己就是李嘉誠。要知道瘋狂之後就是滅亡。輕易得手然後欲望膨脹頭腦發昏,然後不自量力瘋狂擴張,最後頃刻滅亡煙消雲散,在中國這樣的民營企業家豈止顧雛軍一個?

啟示二:不能沉迷金融。

做實業很辛苦,周期長,利潤薄;做金融很刺激,周期短,利潤大。一個實業家,從創業到成功,少則三五年多則一二十年,嘔心瀝血,慘淡經營;尤其是製造業企業家,欲獲千萬之利必驅數萬之眾,微利時代10%的利潤率已是奢望;其典型代表張瑞敏、尹明善是也。一個金融家,從白手起家到腰纏萬貫,少則一年半載,多則三五年,欲取千萬之利隻需數十之人,暴利之時利潤瞬時翻番;其典型代表巴菲特、索羅斯是也。

但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尤其是製造業的民營企業家必須抵製金融的誘惑。

中國的金融並沒有對民營企業家完全開放,這裏依然是禁區,是充滿誘惑的陷阱。有自知之明和能審時度勢的民營企業家一定會慎對金融,慎用資本。凡沉迷金融、大玩資本的民營企業家難免遭到覆滅的下場。周正毅、楊斌、張海、唐萬新、顧雛軍都是先例。

民營企業老板進入金融領域有兩種方式;一是打擦邊球,變相介入操縱金融機構,唐萬新就是此類典型;二是借用股市等資本市場,顧雛軍正是這類典型。

如今,民營企業不能上市必須買殼上市的時代已經過去。成功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和運作資本、收購企業、整合產業無可厚非。民營企業要想做大做強舍此並無他路。中國的成功民營企業萬向、遠大、複星、蒙牛等無不先後走上這條路。但是,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必須用於企業發展,民營企業的收購和整合必須以實業為基礎以產業為目的。如果像顧雛軍一樣走火入魔、沉迷金融,變“以實業為主資本運作為輔”為“以資本運作為主實業為輔”,從實業家走向金融家,走向資本玩家、金融大鱷,末日也就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