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經營管理者和失敗的資本運作者(2)(2 / 2)

顧雛軍的產業帝國功虧一簣是因為其入獄,而並非因為產業整合的失敗。1000萬台冰箱產能,中國冰箱產業的半壁江山,誰能熟視無睹?倘若顧雛軍產業帝國實現,豈不是民族工業的幸事?可見顧雛軍的產業整合也並非完全失敗。顧雛軍耗盡三年心血接起的白色家電長龍未能起舞就斷裂了,但顧雛軍的未竟事業還會有人繼續,中國家電王國的霸業世界上無人能阻擋。

顧雛軍的資本運作也並非一無是處。顧雛軍巧妙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以小博大;利用香港股市與國內股市的政策差異運作資本,利用國有企業改製的有利時機,進行產業整合;其中不乏成功之戰和經典案例。從某種意義上說,顧雛軍的確是一個資本運作的高手。顧雛軍之敗在於他走火入魔,不懂節製,不懂收斂,不懂量力而行;在於他瘋狂收購之前沒有夯實產業基礎;在於他不能長期維係與地方政府的關係;在於他過於膽大、過於張揚、過長時間遊走在法律邊緣。

顧雛軍之敗還在於超越時代。中國的金融環境落後西方發達國家至少20年。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還沒走到這一步:容許民營企業家真正染指金融,容許民營老板成為資本大鱷金融寡頭,容許民營企業形成壟斷,容許民營企業家整合產業並建立產業帝國,容許民營企業真正做大做強。因此,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22家企業全部是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沒有一家民營企業!

顧雛軍早生了20年。經過20年改革洗禮的中國還是產生盛宣懷的時代,不是產生比爾?蓋茨的時代。今天的顧雛軍可以成為成功企業家,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董事長,也可以成為擁有幾十億元的富豪,但就是不能成為靠資本運作起家的大老板!知不可為而為之,顧雛軍失敗的命運在他“造係”之時就已注定。他成為中國改革進程中又一個翻身落馬的企業家。

前無古人的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偉大成果,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代價之一就是一代又一代的開拓探索式企業家的翻身落馬。其中有第一代企業家牟其中和步鑫生,褚時健和倪潤峰是第二代,唐萬新和顧雛軍則是翻身落馬的第三代企業家。唐萬新是玩實業的金融家,顧雛軍則是玩金融的實業家,兩人可謂殊途同歸。顧雛軍有心卻無緣成為第三代企業家領袖,無意卻不幸成為第三代企業家犧牲品。這是曆史開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