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內危機潛在的創業環境,顧雛軍開始不是沒有感覺。他很早就提出過民營企業生存環境問題和保護民營企業問題。遭媒體炮轟格林柯爾股價一瀉如注後,筆者還參加過顧雛軍倡導召開的民營企業安全研討會。聰明的顧雛軍也曾巧妙地借用國情利用環境擺平當地政府拿下科龍,拿下美菱。

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自覺如魚得水的顧雛軍很快就失去了對環境和風險的警覺。他忘了他不是有官方背景的國有企業老總,更不是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掌門人。他是民營企業老板,他是沒人保護、沒人托底的民營控股的上市公司老總。民營企業家比國有企業老總風險大已是常識。這在今天也有現實合理性。因為風險與收益總是正相關的。國有企業老總不管把企業做得多大,隻拿幾十萬年薪;而民營企業老板一旦成功就可以成為億萬富翁。你顧雛軍不是曾經拿過600萬港元的年薪嗎?不是曾經身價幾十億登上過中國富豪榜嗎?要獲得如此巨大的收益必然要承擔更加巨大的風險,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懂敬畏環境的顧雛軍,或者說忘了敬畏環境的顧雛軍,逆風而上,擅闖禁區,先是得罪媒體,再是得罪當地政府和中國證監會,最後得罪股民和民眾,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顧雛軍除了鋃鐺入獄還會有別的下場嗎?

顧雛軍麵對的媒體環境和輿論環境也相當惡劣。不規範、不成熟的國內媒體在對民營企業進行監督的同時頻頻使用媒體“暴力”,民營企業老板稍有不慎就會中彈身亡。這就是多數民營企業老板低調做人做事,小心應對媒體的原因。加之民眾對民營企業家的成見,對富豪的懷疑,對民營資本運作者的偏見,民營企業家所麵對的輿論環境也很惡劣。然而顧雛軍不懂輿論化生存的基本技巧,隨意指責媒體,不能直麵媒體,甚至與民眾鬧對立,引爆民眾因腐敗和分配不公而蓄積已久的憤怒情緒。沒有哪個民營企業家做這種蠢事,但顧雛軍做了,因此,成為眾多媒體集中炮轟對象和億萬民眾眾矢之的,其後果可想而知。

顧雛軍是五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董事長。挪用上市公司資金,與德勤合作失敗造成科龍突然報虧,這一切不但損害了其他股東的利益,而且嚴重損害了中小股民的利益,致使律師與中小股民聯合維權,站在無數中小股民對立麵的顧雛軍難逃覆滅下場。

以上種種情況說明,顧雛軍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