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宋海蛟

保護並非根深蒂固

大多數時候,個體命運的多舛是因為這個個體糾結了太多的體製性矛盾。具體到顧雛軍事件,他的個人命運正好與中國社會現階段所有重大而敏感的政經命題纏繞在一起。

民眾的憤怒主要來源於轉軌期利益分配的不公正,一條模糊的分界線將社會隔絕成為兩個營壘--弱勢階層與強勢階層。強勢階層的標誌之一,就是有能力調配資源為己所用,用各種合法、不合法、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將社會資源納入囊中。顧雛軍調動資源的能量有目共睹,在其一係列的經濟行動中,他得到了從政府、經濟學家、主流媒體、地方政府到資本市場各方的支持,這使他似乎成為官僚資本的代表人物。

但顧雛軍本人的身份背景並非官方,這也正是顧雛軍的脆弱之處。他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一是能否得到始終如一的保護,二是是否具有成為優秀企業家的素質,兩者缺一不可。顧雛軍商業帝國的倒塌,隻不過證明了他一度擁有的保護並非根深蒂固。他表麵上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借用。所以,從根本上說,顧雛軍對名下的財產並不擁有真正的產權。

顧雛軍與盛宣懷麵臨著相同的困境:無法克服的體製性障礙,無法得到保護的產權,以及輿論的普遍不同情。

--《中國企業家》葉檀

蔑視法律

顧雛軍雖然非常精明,但是他最大的錯誤就是蔑視法律,企圖鑽我們金融製度和司法製度不健全的空子。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成於充分地利用了境外投資,利用了上市的機會,敗在成熟的資本運營中不按規矩出牌的金融犯罪。

如果科龍是一家非上市公司,顧雛軍的做法無可厚非。但如果是上市公司,那麼公司治理結構的規範化,就是企業運營的基本前提。同時,顧雛軍沒有把投資人與經營人的角色區分開,致使他把公司的錢當成了自己的錢(盡管他沒有中飽私囊),但他違反了起碼的職業操守。

--《市場報》曉莊

筆者反思

性格決定命運:企業家的性格、境界和才能決定企業的命運。顧雛軍目光遠大才能出眾,唯獨性格存在缺陷。而正是性格的缺陷致使他一敗塗地。

顧雛軍太自信、太狂妄、太張揚,不懂謙虛、不懂收斂、不懂韜晦;顧雛軍太專製、太霸道、太剛愎自用,不懂民主、不懂分享、不懂懷柔之術。有此性格者不管你本事多大,也成不了當代中國的民營企業領袖。媒體把中國第三代企業家領袖的桂冠送給顧雛軍,實在是張冠李戴。

“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錢!”,“全球除了科龍以外,沒有誰可以接這個訂單”,“已拿到冰箱行業的大鬼,洗牌已經結束”,“一時順便買下了亞星”,“讓亞星客車贏利很容易”--中國做大了的民營企業家少有人用這種口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