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雛軍失敗了!不管他冤不冤,不管他被如何宣判,也不管他能否東山再起,他苦心打造的商業帝國土崩瓦解了,他在國內的商業活動徹底終止了。顧雛軍為何落敗?
自我反思
因為顧雛軍在被拘前大喊:“我把企業做得這麼大,我到底錯在哪裏?”所以,許多人說顧雛軍固執地拒絕反思。實際上並非如此。
2005年7月中旬,李肅向顧雛軍發問:這麼好的局你都布完了,為什麼你卻“死”了?郎鹹平與你戰爭了一場,你為什麼就脆弱地倒下了?你到底是怎麼“死”的,有沒有過反思?
顧雛軍長歎:“我有九大教訓啊!日後會認真反思。”
顧雛軍反思出的三大致命錯誤:
其一,對銀行與企業的共生考慮不周。顧雛軍進入科龍後,始終認為把科龍做好就不怕任何人。所以,他從來不求銀行,都是銀行求他。從科龍的銷售收入看,科龍的負債水平是比較低的。同時,他拿了大量的短貸去長投,拿了很多流動資金去做並購的事。於是,他需要大量的資金。在科龍流動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他卻沒有做好和銀行處好關係的準備。如果他真從銀行借出50億元,誰都沒法“治”他。但就因為他的格林柯爾才借了6億元,科龍公司才借了20億元,就因為他借得太少,市場一有點風吹草動,銀行就倒過來追他還債。顧雛軍醒悟到:銀行與企業的關係是,如果你真敢借,最後就變成銀行求你。如果你真不敢借,一旦資金有什麼問題,你就求他們。他沒有考慮到在中國資本市場,銀行與企業的這種共生關係,沒有考慮到企業的負債率應該達到一個什麼水平最合算。
其二,對中國的政治沒把握好。他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像郎鹹平這樣的為了自己出風頭的學者,能把政府調動起來。顧曾給各級政府高層寫信呼籲,如果政府肯支持他一把,放給他10億元的信貸額度,他就過去了。
其三,低估了社會對資本運作的歧視。顧雛軍還低估了中國民眾和社會輿論對資本運作的歧視。媒體一邊倒地罵他,很讓他感到傷心和悲哀。
他認為中國民眾缺少最基本的金融常識。在美國進行杠杆收購,一點資本金都沒有也不要緊。如果要收購,可以先發垃圾債券進行收購,那拿什麼做保障?就拿顧雛軍的身家做保障!這有什麼醜惡的?
業界反思
不懂中國資本市場
中國整個社會的金融意識落後世界20年。因此,人們把沒錢幹有錢的事都當成洪水猛獸,認為這是欺騙。按理論上說,勞動者借資本的錢去做事,最符合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這個時代本來就是有智力能力的人能調動資本,因為資本是過剩的。可是在中國,人們普遍還認為:民營企業家就該老老實實拿賺到的錢再去做投資,接受資本支配勞動的運營模式。而智力勞動支配資本就變成最貪婪的行徑了。
顧雛軍是唯一兩者都有戲的人,資本市場幹得漂亮,管理效率也做得很好。顧雛軍失敗的深層次原因是他玩通了香港的資本市場,卻不懂中國的資本市場。他從五月花的汽車產業夢破碎後,就應該清盤,斷臂把亞星和襄軸承賣掉,然後抽回資金補回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