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法律刀刃上的顧雛軍看起來也是一種資本的冒險。不是為顧雛軍辯解,但顧雛軍實實在在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思考:中國的民營企業家為何頻頻觸礁法律?從目前的事實看,顧挪用了科龍資金累計20多億元,尚有3億元左右未歸還,因此,他成了千夫所指。但值得商議的是,中國的證券業出現挪用客戶保證金事件早已不是秘密,中國的上市公司普遍挪用資金更不是秘密,其挪用的數量與顧所挪用的數量也不相上下,挪用的錢卻最終由政府來埋單,政府的錢難道不是全體納稅人的錢?他們挪用的資金莫非由政府埋單後就不是國有資產流失了?政府的錢是天上掉下來的嗎?這一切,莫非是民營企業家的身份和國有企業家的身份不同使然?

如果我們把顧雛軍事件放到整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討論,也許更有意義。不論是資本界、企業界,還是學術界,都應該重視這樣一個問題:企業家如何依靠資本的冒險做強做大,求得發展。顧雛軍的做法固然不足取,但如果看到這一事件產生的土壤,我們對事件的認識也許可以更為客觀,更能有所收獲。

加麗果

--《上海證券報》

樹大必須根深

是財富轉移者還是財富創造者?

我認為,評判一個商人的功過,關鍵要看他是否為社會創造了財富,創造了多少財富。如果一個人通過企業並購,或通過上市公司的控製等資本運營活動,隻轉移財富,而不創造財富,那他就是一個高級扒手,而不是企業家。相反,如果一個人並購企業後,苦心經營,為社會帶來了就業、稅收等方麵大幅度增加,他就是一個有貢獻的企業家。在這個過程中他可能違規,甚至可能違法,但他對社會的貢獻不應該因為他的錯誤而否定。

一直以來我對顧雛軍無法獲得一個基本判斷,隻能像很多人一樣,在媒體上看大量對他質疑的文章。那麼,顧雛軍到底是一個高級“扒手”,還是一個企業家呢?這就要看他收購企業後幹了些什麼,幹得怎樣,總之,用事實說話。

據他講,科龍被他收購短短三四年後,稅收從2.1億元做到了5.6億元,雇員從2萬人壯大到3.5萬人。如果這些數據真實,說明他為社會做了不小的貢獻。問題在於,怎樣讓更多的人相信上述數據是真實的。因為上市公司造假太多了,造假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因此,人們懷疑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我想有一點似乎可以說明問題,顧所持有的科龍股份即將出手。據他講,價格至少可以賣到淨資產以上。這說明業內外人士還是很認可科龍的潛力。在股市大勢不好的情況下,在科龍被立案調查並已停產的情況下,花了4億多元購進的股份在幾年之後能賣出這麼好的價格來,說明經顧整合後的科龍是一個資質不錯的企業。如果以上這些信息是真的,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顧是一個很能幹的企業家,或許是一位做了些錯事的能幹企業家。

國有資產是否流失?

顧雛軍動用了一些西方收購的常用技巧,來降低他的收購成本,這是每個商人都會去做的事。如果在他的交易中真的有國有資產流失,我們應該質問那些賣國有資產的部門,而不是買這些資產的商人。

顧雛軍跨越幾個省收購國有資產,如果我們的政府機構屢屢被顧收買,那說明我們政府機構已相當腐敗。我不相信我們的政府部門會如此腐敗。我相信每個地方的交易都不是一個人說了算,都應該有一定的程序,特別是如此大的交易。

被顧收購的企業都是比較差的企業,或者是經營不下去的企業。顧收購後,盤活了資產,讓一批不景氣的企業甚至已經停產的企業為社會造福,總比將這些資產爛在國有籃子裏,讓職工失業要強許多。在這個意義上,政府即使出售價稍低了點,也是值得的。

收購容易消化難

我認為,企業並購有三類:“養豬”、“養兒子”和“當人販子”。以顧雛軍對科龍等企業目前的運營狀況,更像是在養兒子。

在家電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顧雛軍以較低的投資,大量收購閑置的生產線和不景氣的企業,然後用新的機製對其進行整合,迅速實現了規模效益。他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其他人所沒有發現的大量可以整合的廉價存量資產。從這一點看,他是中國企業家中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