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顧雛軍在冰箱大王的理想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盲目進軍汽車業,顯得操之過急。特別是近幾年來,不停地收購,不僅導致人們對他收購資金的懷疑,也引起人們對他整合能力的懷疑。一個企業家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收購容易消化難,跨地區跨行業控製這麼多家企業,很難有足夠的精力把這些兒子養大養好。
我國這幾年進行企業並購的,凡大規模並購,且跨行業並購的成功者少,失敗者多。三九、輕騎之類的案例太多了。顧雛軍能否把那麼多企業,特別是跨行業的企業消化掉,我表示擔心。
人脈是企業家生存的根
在我看來,顧的長處是有戰略眼光,也有管理能力,是位難得的實幹家。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人脈關係的商業環境裏,要做好企業光實幹還不夠,還得把關係搞好。
中國有兩句古話:一句是樹大根深;一句是樹大招風。把樹大根深這話倒過來理解,則是根深才能樹大。顧雛軍注意經營企業,而不注意經營人;隻顧讓樹長大,沒有細心紮根,這可能是個缺點。
他認為,創造財富,多繳稅就應該得到尊重,沒必要去奉承社會,更沒有必要去討好政府。這在那些比較規範的市場環境可能行得通,但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環境下,可能會碰壁。
在中國,凡成功的企業家,都善於麵對現實。作為“海歸”,在國外待了多年後回到國內創業,如不能入鄉隨俗,很難在中國的商業社會裏安身立命。
顧雛軍帶著海歸企業家的氣派橫衝直撞,在處理大家的疑點和好奇的時候,不是斥責就是不屑一顧,也許他認為這是商業秘密,或是沒有必要向大眾解釋。但你畢竟是上市公司,而且是幾家上市公司,別人有權利了解,你也有義務解釋。你越不解釋,別人就認為你的問題越大。顧所麵臨的現狀說明,企業家在關係建設上犯大忌,遲早會把自己搞得四麵楚歌。
因為樹大容易招風,所以樹大必須根深。然而,顧雛軍的企業之樹長了一丈,社會關係這個根卻隻有一寸。從顧的交談中可以感覺到,他與監管部門、與地方政府等方方麵麵,關係都比較緊張。樹大根淺本來就很不穩,而顧雛軍始終把自己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整個社會質疑的主要對象,麻煩就在所難免。
讓更多企業家一心一意創造財富
對企業來講,應當麵對環境、適應環境,因為他們改變不了環境。
但如果一個社會創業的環境太差,誰還願意創業。像顧這樣的人,辦一個企業不夠,還要辦幾十個企業,到處去收購,一天幹十多個小時,累死累活,這是一些最想不開的人。據顧講,他在回國前已經有上億元的資產,如果為了錢,他沒有必要這麼辛苦。然而,恰恰是在我們這樣的社會,對這些最想不開的人並不同情,並不理解。特別是那些仇富心態比較重的人,他們的願望是這些企業早早垮掉,這些人早早地死掉。死得越慘,他們就越開心。
也有的人可能不是因為仇富,而是出於一己之利,無事生非,處處找麻煩。他們不是千方百計地讓人們創造財富,而是千方百計地讓人創造不了財富。結果,將很多的創業夢想扼殺在搖籃中。而很多不善於搞關係的人,則成為這種環境的犧牲品。
一份調查表明,我國許多經理人有70%的精力用於各種公關活動,隻有30%的精力用於管理。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生存環境所致。
這些年,我們比較多地研究企業失敗的內在原因,卻很少研究企業失敗的外在原因。事實上,許多企業的失敗,不是企業家無能,而是外部環境太差。
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媒體,應該為改善創業環境多做工作,讓中國企業成功的多一些,失敗的少一些。特別是讓那些不善於公關的專家型企業家,讓那些從國外歸來的缺乏公關習慣的創業者,也能在中國這個土壤上成為成功的企業家。
鍾朋榮
--《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