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顧雛軍挪用科龍電器資金是事實;同樣不可否定,科龍在顧雛軍的手裏由一個瀕臨死亡的企業不但恢複了元氣,而且成為順德家電的龍頭老大,而正是這龍頭老大的地位,讓對手產生了巨大的威脅感,從而產生了吞並之心。於是一係列的策劃圍繞著顧雛軍展開了。

“郎顧之爭”催生了我們對於“國退民進”的反思,深化了我們對於私有化的認識,郎鹹平居功至偉。郎先生的價值並不會因為科龍事情的真相而貶值。因為郎先生也清楚,顧雛軍進去不是因為他指控的在收購過程中侵吞國有資產,而是因為在經營過程中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知道內情的人都說,顧雛軍有很多次機會,但是他都沒有把握住,“性格即命運”在顧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印證。事實上,顧雛軍開始的時候,即使想服軟也不行,因為他並不知道真正的對手是誰。

2005年發生在順德的戰事比任何一場戰役都要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有主戰場,有分戰場;有主角,還有配角;有摩擦,有妥協;有把握,有失控;有預料,有意外。當然,最大的意外是科龍落入了海信這個外來戶的手中;最不確定的就是海信未必就能如願以償。

科龍事件是個故事。故事裏的事說它是,它就是,不是也是;說它不是,它就不是,是也不是。

水皮

--《中華工商時報》

顧雛軍中了誰的埋伏?

對顧雛軍,筆者用16個字形容:“以虛起家,接龍成局,與人結怨,殘花落去。”

一頭躍出水麵的巨鯨

顧雛軍掌控下的科龍,究竟是否挪用了以及挪用了多少現金去作連環並購,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縱然這都是真的,也不算是顧雛軍的發明,甚至也不是中國人的發明。這是資本市場的潛規則,全世界的大股東都能在玩這個遊戲時毫不手軟。要說有大股東從不覬覦上市公司的豐盛現金,就像說一隻貓從來不關注魚缸裏的金魚一樣。

而這一切的另一個潛規則是,一切都要在水下進行。大股東不要像個鯨魚一樣,在下麵吃飽了還要躍出水麵供公眾憑吊。而且,隻要能把股價維持在高位,你大股東去搞什麼產業整合,中小投資者也樂得跟莊。

李嘉誠在他錢還不夠多、在他打造和黃係的旗艦時,知道低調,知道不要告這個說那個,以免弄得全世界都想知道這個新富的錢從哪裏來的。

而顧雛軍至今仍要不停地解釋--而且還解釋不清楚:他一個人,憑借一套至今不被國內行業主流認可的“顧氏熱循環”理論,在5年出國時間裏,怎麼賺到的4250萬美元這第一桶金;如何讓天津格林柯爾把2.3億元的產品交貨給香港上市公司,同時又不留下庫存積壓痕跡……他太喜歡站在高處喊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