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到了這步田地,軍中糧草已然消耗幹淨,劉武周在晉陽也自顧無暇,隻忙著北歸之事,沒有可能派兵押送糧草來給他,因此,定楊軍中士氣極其低落,大部分將士都不願意聽從宋金剛的命令,反身和唐軍交戰。
甚至,軍中有些將領心懷不軌,想要砍了宋金剛的腦袋降唐,幸虧宋金剛察覺到了這股暗流,這才沒有給那些人以可乘之機。
就在這個時候,劉武周的信使來到了清源。
繼續統率軍隊和唐軍作戰!
宋金剛得到劉武周的命令之後,不由暗自苦笑,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保住性命就已經不錯了,還能奢望擊敗李世民?
雖然知道在現在這種局勢下,唯有率領親信心腹如劉武周一般北逃,然而,宋金剛還是心有不甘啊!
想著當初南下大軍所向披靡時的意氣風發,再看看如今的困窘,人生大起大落,還真如滄海桑田啊!
就在這個時候,夏軍的信使向宋金剛進言了,他給了宋金剛一條路走。
第二日,宋金剛率領數千他還能控製的軍隊向東北進軍,此時,劉武周已經放棄了晉陽,唐儉等人封存了官倉,緊閉了四門,城頭上重新打起了李唐的旗號,宋金剛軍的目的並非晉陽,而是在晉陽東麵的榆次。
當初,定楊軍攻擊晉陽,李元吉對車騎將軍張達不滿,讓其率領本部人馬前往榆次和定楊軍交戰,張達兵力單薄,定楊軍聲勢浩大,一氣之下,張達率部降了宋金剛,之後,一直打著定楊旗號鎮守榆次。
由於是降將,再加上和李元吉有仇,張達自然知道若是定楊軍戰敗,他也逃不過當頭一刀,因此,當徐勝治派出使者進入榆次,要求他投降夏國時,張達欣然應許。
夏軍在榆次準備了大量糧草和軍械,這些都是宋金剛所欠缺的東西,因此,在使者的勸說下,宋金剛才率軍移師榆次。
最初,宋金剛盤踞上穀,為了替義兄魏刀兒報仇,這才率軍攻打當時盤踞河間的高暢,不想,他不但被高暢擊敗,連老巢上穀郡也落入了夏軍之手,如今,高暢雄霸河北,兵鋒不但進入山西,甚至連中原之地也多落入其手,聲勢之甚,天下無出其右。
現在的宋金剛呢?不過是喪家之犬,當初之所以投奔劉武周,乃是因為當時高暢的勢力遠沒有現在這般強大,他希望自己日後能報被高暢擊敗之仇,不過,到了如今這步田地,當初的那點小心思他自然也就沒有了。
投靠高暢,似乎也不是像他想象中的那般困難,隻短短數息的時間,宋金剛就已經有所決斷了!
仍然能統率大軍作戰,和單騎逃亡東突厥相比,其實無需考慮就能有所決斷。
五月上,宋金剛率部進駐榆次,在榆次南麵紮下大營,與鎮守榆次的張達部形成犄角之勢,派出大量斥候,嚴防唐軍的攻擊,與此同時,徐勝治在壽山集結重兵,為其後援。
就在宋金剛在榆次紮營的當日,李世民率領唐軍前鋒進駐晉陽,晉陽留守楊伏念,唐儉等人打開城門,迎接李世民入城。
五月中,唐軍後續部隊趕到晉陽,李世民讓李仲文率領本部人馬北上,追擊逃亡的劉武周部,他自己則親自率領數萬大軍向榆次進發。
榆次與晉陽相隔不過數十裏,大軍朝發夕至,李世民斷不能容許它落在敵人手中。
宋金剛雖然盤踞榆次,在李世民看來,卻沒有什麼威脅,李世民真正擔心的乃是占據並州東麵,背靠太行山的夏軍徐勝治部。
李世民希望能趁大勝之機,挾餘勇一戰定乾坤,將夏軍趕出山西。
五月十一日,李世民率領五萬唐軍進逼榆次,榆次守軍張達部和宋金剛部一共加起來,再加上少量夏軍共有一萬五千人,兵力處在下風。
為了抵禦唐軍的攻擊,徐勝治動用了大量輜重兵在榆次構築了防務,深溝高壘,拒馬鹿砦,一應布置皆和李世民在柏壁所做的一般。
有句老話說得好,風水輪流轉,今天到我家。
榆次城就像一個將刺鼓起來的刺蝟一樣,擺在了李世民的麵前,讓李世民頗有幾分無處下嘴的感覺。
作戰謹慎一向是李世民的強項,最初的幾天,他並沒有向榆次發動猛烈的進攻,要想攻破榆次,就必須先攻破宋金剛的大營,那段時間,李世民親自帶著斥候去查看宋金剛的營盤,為的就是尋其破綻。
宋金剛的北地兵擅長野戰,擅攻不擅守,李世民原以為按照自己對宋金剛的了解,能夠輕易攻破宋金剛的大營,然而,實地觀察之後,李世民才發現對麵那座大營的風格和宋金剛完全不搭,如此看來,這座大營多半出自河北人之手。
未曾和夏軍真正交過手,李世民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前麵的幾日,他隻是派出少量兵力向宋金剛發出試探性的進攻,多番挑釁,想將宋金剛激將出來,所作所為,就像當初在柏壁宋金剛對他所做的一樣。
然而,不知道出自什麼原因,宋金剛一改往日攻掠如火的風格,並沒有上李世民的當,而是以不變應萬變,就是堅守不出。
一時間,榆次的戰場就像當初的柏壁一樣敵我雙方對峙起來,隻是攻守之勢正好調了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