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他的帥旗就被唐軍砍倒,他的腦袋也成為了唐軍某個無名小卒的邀功之物。
這一場戰役,李秀寧在浩州劉弘基部的配合下,襲斬護運糧餉的劉武周部將黃子英,占領張難堡,徹底截斷了汾水東側的宋金剛軍糧道。
就在這個消息傳到唐軍大營之前,宋金剛已經知曉了這個對他來說猶如晴天霹靂的壞消息,他知道,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戰局已經無法逆轉,他唯一的生路就是退兵,在彈盡糧絕之前退兵,保住手裏的這十來萬大軍,退守晉陽,如此方有力挽狂瀾的機會。
然而,他也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是斷不能讓他全身而退的。
果然,李世民雖然率領大軍向他進逼而來,當他率領大軍出營迎接李世民的挑戰時,李世民的主力部隊卻避而不戰,隻是派出少量精騎襲擾他的陣腳,一旦他退走,就強衝上來挑釁,耀武揚威,得意非凡,一旦他派兵轉身作戰時,那小股精騎又遠遁而去,不追擊也就罷了,一旦追擊,就會落入唐軍圈套,被唐軍的主力部隊設伏吃下,種種情況,讓他煩躁不已,就像當初在河北戰敗被高暢追擊一般,那種失敗的感覺一旦襲上心來,也就很難驅散了。
不過,無論如何,戰局已經無法逆轉,唯一的生路隻有撤退一途,畢竟,現在軍中尚有一些糧草支撐,一旦糧盡,這十來萬精銳大軍,恐怕一夜之間就作鳥獸散了。
於是,宋金剛派出小股部隊斷後,抵禦唐軍的攻擊,自己則率領主力急速北撤,希望能擺脫唐軍主力的追擊。
然而,李世民雖然年紀尚輕,卻也是征戰多年的沙場老將了,對於戰爭的局勢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宋金剛為了脫身,使出了不少花招,卻一一被李世民識破,見招化招,讓宋金剛苦不堪言。
幾天前,宋金剛讓部下驍將尋相率領本部人馬北上,埋伏在臨汾郡北麵,汾水東岸的一個山穀中,想引得唐軍出戰,然後在交鋒之際,尋相再率軍從側翼襲擊唐軍。
到了如今這個局麵,這個計謀也就無法用上了,隻不過,從另一方麵來說,宋金剛先前布下的這顆棋子卻另有妙用。
在撤退途中,宋金剛派人向尋相下令,讓其率軍斷後,為主力的撤退贏得時間,畢竟,李世民率軍一直在後步步進逼,要想將所有部眾安全地帶回晉陽,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必須舍棄一部,才能保住一部。
一直以來,宋金剛還能掌控部隊,使得大軍的撤離井井有條,沒有給李世民可乘之機,雖然,不斷有斷後的隊伍被唐軍圍殲,定楊軍的主力卻並未受到什麼損傷,隻不過,宋金剛也知道,現在全靠自己以往的威信在維持,軍中雖然缺糧,士兵們總的說來還能一日一膳,然而,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恐怕還沒有返回晉陽,軍中的糧草就會消耗幹淨,到時候就算他是神人下凡,也無力回天了。
但是,如果加快行軍的速度,在唐軍的尾隨追擊下,難免會露出破綻,一旦被李世民抓住機會,那個時候,這十萬大軍也無法保存。
現在,宋金剛就像是一個夜歸的旅人,正在荒原中獨行,李世民則像是一頭餓狼在他身後緊緊跟隨,讓他容不得有半點懈怠,他知道,一旦讓李世民這頭餓狼抓住機會,自己就會被其撕得粉身碎骨。
尋相對宋金剛來說就是一根救命稻草,畢竟,唐軍對尋相的動向並不清楚,因此,離開臨汾郡郡城之後,宋金剛的大軍突然加快了行軍的速度。
李世民就在唐軍的先頭部隊中,這隻部隊以輕騎為主,采用的是草原胡人的狼群戰術,為了抓住定楊軍的破綻,能夠快速地下達命令,李世民這才身先士卒,在秦叔寶,程咬金等將領的相伴下,一直緊跟宋金剛。
當宋金剛突然加快行軍速度之後,陣型自然會變得散亂,一直以來,宋金剛的隊形都保存得很好,非常有條理,深得兵法之道,突然之間出現這樣的錯誤,李世民不禁陷入了沉思。
難道是敵軍糧盡,不得不快速逃亡?
又或是另有原因?
要不然,這是宋金剛的疑兵之計,就是想要自己心生懷疑?
不過,很快李世民就想到了那隻去向不明的尋相部!
李世民讓秦叔寶率領輕騎突進,緊追宋金剛的主力大軍,就在這個時候,尋相部從側翼殺出,將秦叔寶的輕騎圍住,準備將其殲滅。
然而,尋相沒有想到的是李世民早就知道定楊軍會有埋伏,他將軍隊分為了幾個批次,相互間的距離雖然有些遠,不過都是騎兵,速度奇快,很快就能趕到。
就在尋相部圍住秦叔寶時,程咬金率領第二隊趕到了戰場,解了秦叔寶的圍,然後,李世民親率玄甲精騎突陣而入,將尋相部的陣型衝了個七零八落,在其身後,唐軍的主力部隊正疾奔而來。
尋相見勢不妙,主動撤離戰場,率部向北方逃竄。
不過,為了給前麵的宋金剛主力贏得逃跑的時間,尋相部行軍的速度並不快,一直在邊戰邊退。
李世民緊追不舍,一路上,與尋相部的後隊交鋒不已,在霍邑時,徹底追上了尋相,而這個時候,宋金剛的主力部隊已經過了臨汾郡,到達了高壁。
尋相一路忙著逃竄,軍隊士氣低落,掉隊者,被唐軍俘虜者不計其數,追到霍邑,尋相麾下隻有數千人,被唐軍徹底追上。
李世民見定楊軍士氣低落,沒等身後的主力部隊趕上,立刻率領前鋒向尋相發起攻擊,大破定楊軍,尋相率領親衛隊倉皇逃竄。
李世民沒有等主力趕到,率領前軍乘勝追擊,一日一夜疾行一百餘裏,抵達高壁,這時,宋金剛的主力部隊進入了雀鼠穀。
唐軍一路追擊,已然疲憊不堪,有手下向李世民進言。
“大王擊破定楊賊子,乘勝追擊,一路至此,功勞已經夠大了,現在,士卒們大多疲憊不堪,我們應該在此紮營,等候大軍主力和糧草全部集合,然後再次追擊,不能算晚!”
李世民拒絕了手下的建議,他說。
“宋金剛軍中缺糧,倉皇而逃,計謀已然枯竭,軍心崩離,一旦讓其喘過氣來,局麵就難以預料了!功勳難以建立,卻容易喪失,機會難以捕捉,卻容易消失,我們一定要趁現在的優勢,窮追猛打,使賊子難以想出計謀,完成戒備;如果停留不前,給了賊子以喘息之機,到時候,就難以建功立業了!”
於是,李世民揚鞭打馬,一馬當先向前而行,將士們見秦王不顧疲憊,也不敢再說饑餓疲勞了,紛紛上馬,尾隨而去。
終於,在雀鼠穀,李世民追上了宋金剛的後隊。
定楊軍沒有料到唐軍會這麼快趕上來,軍心惶急不安,陣型散亂不堪,李世民當機立斷,率領前鋒突入定楊軍陣中,一天之內,連衝八陣,定楊軍後隊徹底崩潰,唐軍俘虜斬殺者足有數萬人。
雀鼠穀被李世民追上擊潰之後,宋金剛仍然保留著精銳中軍兩萬人,在雀鼠穀會戰時,他以為唐軍主力逼近,不但不敢回身救援後隊,反而快馬加鞭,往北逃竄,抵達介休。
見唐軍追趕急切,又見本部人馬驚慌失措,疲憊不堪,宋金剛不敢立刻北撤,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他擔心若是不休整,急著逃亡,軍隊有可能在半路散盡。
於是,宋金剛決定在介休休整一天,然後留尋相守城,為主力北逃爭取時間。
這個時候,唐軍主力的一部出了雀鼠穀,趕到了介休城下和李世民會合。
五月三日,辰時。
接近酷暑,陽光已經變得毒辣起來,雖然還是辰時,就已經明晃晃地照耀著大地,有風,不過不大,從汾河河穀吹來,高高豎立的旌旗微微擺動。
宋金剛決定孤注一擲,在介休城下與唐軍決戰。
在他看來,逃的人辛苦,追的人同樣辛苦,既然李世民追擊得這麼緊迫,後續部隊還遠在百裏開外,此戰也不是毫無勝利的機會,若是不戰而逃,再像前幾天那樣被唐軍緊追不舍,後果可想而知。
宋金剛在介休西門出城,背靠城牆列陣,南北綿延七裏,猛地看上去,倒還有幾分軍威,畢竟,在出陣之前,大家就知道此戰許勝不許敗,勝了還有一線生機,要是敗了,大家也就不要指望回家了!
唐軍和定楊軍相隔四,五裏列下陣型,李世民讓秦叔寶,程咬金率軍攻擊定楊軍的北端,讓翟長孫、秦武通等攻其南端。
隨後,他讓大將殷開山率領軍隊中路突進,衝擊定楊軍的本陣。
最初,定楊軍為了求生,士氣頗為高漲,唐軍的左右兩翼在秦叔寶,程咬金,翟長孫,秦武通等人的率領下進展並不順利,在定楊軍的殊死抵抗下,無法突破定楊軍的戰陣。
與左右兩翼相比,中路殷開山的攻擊更是不利,宋金剛親自率領前鋒營與唐軍交戰,定楊軍士氣極其高漲,殷開山不但無法衝破定楊軍的陣型,本部的陣腳在定楊軍衝擊下反倒鬆動起來,不得不後退。
宋金剛大喜,率軍乘勢前進,就在殷開山部後麵的一個小山坡上,李世民的帥旗高高飄揚,對宋金剛來說,那是一個他無法抗拒的誘惑。
其實,這個時候,李世民並沒有坐鎮在帥旗下,他率領精銳騎兵埋伏在戰場的一側,待宋金剛率軍追擊殷開山時,他突然率領騎兵從定楊軍的側翼殺出,一下就貫穿了定楊軍的軍陣。
介休一戰,宋金剛大敗,率領少量輕騎逃走,尋相率殘兵數千駐守介休,定楊軍此役被殺三千餘人,經過和唐軍五個多月在河東的對峙,宋金剛最終被李世民所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