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第一百二十四章 柏壁大戰(1 / 3)

四月下,柏壁,唐軍大營。

天氣很好,麗日高照,一縷陽光從營帳頂棚上半開的天窗落下,照射在地麵上,漾起了一個半圓的光圈,李世民腳下的那雙戰靴在光圈外來回走動,片刻之後,踏入光圈,陽光落在他那張英俊的臉上,金光四溢。

武將們分左右在營帳兩旁席地而坐,他們臉上的神色不一,有的麵露喜色,有的神情振奮,有的卻微露憂色。

李世民的目光在眾人臉上緩緩掠過,半晌,他開口說道。

“諸位,請暢所欲言,無需多慮!”

由於每日休息的時間不多,操勞過度,李世民的聲音顯得有些疲憊,低沉而沙啞,縱使如此,他的脊梁依然挺得筆直,沒有半點彎曲。

“秦王,不要再考慮了,自從劉弘基總管和李仲文將軍奪取浩州,威脅定楊賊子糧道之後,前方的宋金剛大軍的糧草也就供應不上,由於我軍采取的堅壁清野戰術,敵人無法就地取糧。因此,在末將看來,宋金剛軍中已然糧盡也,故而不得不退兵,為了防止我軍尾隨追擊,大軍潰散,他故意將軍隊分為幾個部分,分梯次而撤軍,采取的不過是斷尾求生的戰術,至於,他為什麼讓尋相率軍先撤離,自己卻率領中軍坐鎮後方,無非是怕帥旗先動,軍心不穩而已!現在,隻要我軍出營緊逼宋金剛,讓其無法從容後撤,勝利隻在反掌之間!”

殷開山是唐軍大將,資格很老,李淵從晉陽起兵反隋時,他就在李淵父子帳下效力了,作為老將,自然有倚老賣老的資格,故而,他率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開口之後,有許多和他一般想法的將軍紛紛出言附和。

畢竟,作為武將,功名但憑馬上取,不打仗,又如何能奪取功績,自從大軍在柏壁紮營,采用深溝高壘,堅守不出的戰略之後,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仗打了,雖然,軍中的訓練並未擱下,大家每日仍然會騎馬奔上一兩個時辰,舞一舞長槊,活動活動手腳,不至於滋生脾肉,然而,不能上陣殺敵,終究是過得不痛快,現在,有機會上陣殺敵,自然是求之不得了!

李世民微微皺了皺眉頭,營帳內,安靜了下來。

“看來,這幾個月,不能上陣殺敵,大家都憋得很辛苦了!”

李世民笑著說道,帳內諸將也都笑出了聲來。

待眾人收住笑聲之後,李世民出言問道。

“諸位,和殷將軍有不同意見的可有?”

他的目光在眾人臉上緩緩掠過,大部分人的視線都避了開來,當李世民的目光落在秦瓊秦叔寶身上時,秦瓊的眼神並未閃避,而是非常自然地迎了上來。

秦瓊和程咬金都是關東降將,雖然,投降李唐之後,深得秦王李世民重視,兩人都被封為將軍之職,甚至,李世民將麾下最精銳的軍隊玄甲精騎交給了兩人,讓他們率領,對兩人乃說,這是難得的恩寵。

然而,縱然如此,兩人在唐軍的陣營裏麵,仍然過得不是很愉快。

畢竟,唐軍諸將大多出自並州,河東,關中三地,原籍關東的少之又少,像秦瓊,程咬金這樣出自關東,又是瓦崗降將的更是不多,因此,在軍中,兩人難免會受到一些排擠,不要說那些隻忠於唐皇李淵的將領,就連那些隸屬於秦王派係的將領也對他們兩人沒有什麼好臉色可言,不管怎麼樣,這些武將大部分都出自關隴門閥,或是豪族世家,縱然出身寒門,也是從龍極早,李淵在晉陽能夠起兵,得到他們的助益甚多,像秦叔寶,程咬金這樣的瓦崗降將,寸功未立,一來就深得秦王信任,身居高位,對他們不服的人自然是多不勝數了!

正因為如此,秦瓊和程咬金才不得不依靠李世民,被眾人視為秦王一係的他們已經無從選擇,唯有緊跟秦王的步伐這一條路可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樣的道理,兩人又豈能不明呢?

殷開山強烈要求秦王出兵,帳內的絕大多數將領都深表讚成,除了因為這些家夥立功心切之外,自然也是有著一定道理的。

定楊軍遠道而來,駐紮河東,自然強征了許多河東人進入軍營,精壯者被強征入伍,老弱者為其民壯,負責後勤事務,在這些人中間,自然有許多人對其不滿,因而站在了李唐一方,更有不少唐軍斥候混跡其中,畢竟,唐軍中的河東人也不在少數。

因此,定楊軍的一舉一動皆在唐軍各位高級將領的眼中,這也是李世民能夠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使得定楊軍進退兩難的原因之一。

自然,宋金剛的大將尋相率領本部精銳出營北上也沒能擺脫唐軍斥候的監視,隻是,尋相率領大軍離營之後,由於其軍紀森嚴,且軍中大多為雁門等邊郡子弟,河東人是少之又少,故而,一時之間,李世民並不能掌握其行蹤。

在殷開山等人看來,由於劉弘基,張綸,李仲文等人占據浩州,威脅到了定楊軍的糧道,並且多次急退晉陽方向劉武周軍的攻擊,使得定楊軍的糧草轉運不濟,前線的宋金剛大營缺糧,故而不得不率軍後撤。

為了防止唐軍追擊,宋金剛才不得不采取分批後撤的戰術,尋相部乃是第一批次撤退的軍隊,為了防止定楊軍逃離,事不宜遲,唐軍應該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出營壓迫宋金剛,使其不敢輕易後撤。

可是,在李世民看來,宋金剛軍中雖然缺糧,卻也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劉弘基等人雖然占據浩州,威脅到了定楊軍的糧道,然而,終究未能完全斷絕定楊軍的糧道,定楊軍雖然糧草運轉困難,損耗極多,繞是如此,也還是有一定的糧草運送到前線的宋金剛大營來,畢竟,晉陽乃是李淵的老巢,在那裏的庫房,存儲著大量的糧草。

因此,李世民認為,尋相率軍離營北上,並非是為宋金剛大軍的後撤探路,而是另有圖謀。

由於晉陽的劉武周軍攻打浩州不利,多次被唐軍擊退,故而,尋相部北上有很大的可能是為了和晉州方向的定楊軍合流,前後夾擊浩州的劉弘基部,將本方這顆深入定楊軍要害之地的釘子拔除。

除此之外,李世民認為還有另外一個可能,不排除這是宋金剛的一個詭計,他故意讓尋相率領精銳離營,擺出一副糧盡不得不退兵的態勢,其實,尋相的大軍並未真的北上,而是埋伏在不遠處,等唐軍被其迷惑,大舉出兵,傾巢而出之際,再突然出現在唐軍側翼,發動致命的一擊。

宋金剛非常清楚,繼續對峙下去,定楊軍是拖不過唐軍的,要想獲得最後的勝利,唯有行險一擊了!

站在宋金剛的角度來考慮,李世民認為這是定楊軍故意露出的破綻,為的就是引唐軍離營出擊,逼迫唐軍和定楊軍野戰。

果不其然,在今日的軍事會議上,大多數唐軍的高級將領都認為定楊軍糧盡,不得不退兵了,為了不讓宋金剛跑路,他們強烈要求李世民率軍出擊。

李世民則認為在沒有搞清楚尋相部的行蹤之前,最好不要冒然行事。

隻是,這個時候軍中士氣高漲,如果李世民強行按捺眾將的請戰,無疑對士氣是一個極大的傷害,因此,他希望有人會站出來,說出不同的意見。

這個人自然是秦瓊了!

反正作為降將,他和唐軍的大多數將領都不太和睦,自然用不著照顧其他人的情緒。

當李世民的視線落在秦瓊臉上時,他微微點了點頭,輕咳了兩聲,然後說道。

“秦王殿下,末將和殷將軍的看法有所不同!”

“是嗎?”

李世民點了點頭,然後微笑著說道。

“軍事會議本就是讓大家集思廣益,秦將軍既然有不同看法,但說無妨!”

一幹人的視線頓時移到了秦瓊臉上,其中,不屑者有之,嘲笑者有之,嫌惡者有之,秦瓊麵不改色,神情沉穩地說道。

“秦王殿下,諸位將軍,在末將看來,尋相部離營北上,乃是定楊賊子設下的一個計謀!”

李世民舉起手,壓下了其他人的嗬斥之聲。

“秦將軍,此言可有依據?”

秦瓊點頭說道。

“浩州落入我軍之手,定楊賊子糧道因此被我軍威脅,宋金剛大營糧草不濟,戰敗在所難免,窮途末路之下,要想擺脫目前的困境,賊子隻能行險一搏,引我軍出營與其野戰,故而,對方才擺出一副糧盡不得不退兵的樣子,無非是引我軍出營而已!在沒有確切地掌握尋相部的行蹤之前,末將認為,還是小心行事為好!”

“哼!”

不待李世民發話,殷開山猛地站起身來,指著秦叔寶怒喝道。

“秦將軍,莫非是怯戰了吧?打仗不冒險怎麼行?如果事事都求太平無事,不如回家抱孩子去吧?”

眼見秦瓊麵沉如水,卻沒有出言反駁,殷開山轉過身,向著李世民抱拳說道。

“秦王,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還請秦王下令,出營作戰,末將願為前鋒,將親縛宋金剛到大王馬前!”

殷開山此言一出,附和著甚多,帳內群情洶湧,人人奮而請戰,爭做前鋒,雖然也有一些將領老成持重,認可秦瓊的建議,卻也淹沒在一片請戰之聲中。

就在這時,一個青衫文士從帳外行了進來。

此人姓杜命如晦,乃是李世民的心腹謀士,他和留守長安的另一個謀士房玄齡被李世民稱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深得李世民信任,此次隨軍,一方麵參讚軍務,另外,唐軍的後勤供應皆由其負責,一應事務,擺弄得井井有條,數月以來,李世民皆無後顧之憂,乃是一個有大能力的人,李世民常言,杜如晦的作用比得上一個軍團。

杜如晦急匆匆地來到李世民身前,將領們紛紛放低聲音,帳內安靜下來之後,杜如晦在李世民耳邊小聲地說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