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 知卿關心事不問(1 / 2)

廢世襲詔是一定會下的,熟記曆史的莫遲非常確信這點。所以對於李世民故弄玄虛似的召見,她完全沒放在心上。反正李恪自幼生長於宮廷,這種事對他來說,遠比自己更加得心應手,史書上也沒提過這道明年才會正式頒布的廢世襲詔還有別的什麼波折,所以她一點也不擔心。

但令莫遲意外的是,從冬至那日,李恪自宮中回來之後,莫遲便覺得他的神色似乎非常的奇怪。但是李恪隻說了太子李承乾的腿疾越來越重,已經到了行動不便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一切如常,莫遲便也不想硬是逼問他究竟在宮中還發生了什麼。

李恪很快就恢複了日常的神情,並且非常幹脆的將公務暫且放在一邊,整日和莫遲耳鬢廝磨、卿卿我我,但莫遲卻很清楚,他的表現並沒有表麵上這麼的理所應當,或者可以說——非常的不尋常。

她還記得在一年前,李恪也是現在這個樣子,似乎總是笑得無憂無慮,其實卻並不快活。然後終於因為楊妃想對自己出手,逼得李恪不再自欺欺人,下定決心,要按照自己本來的意誌,去試著爭取那個位置,那以後,他才漸漸的綻放出真正的光芒。如今莫遲和他日日相對,怎麼會看不出他的反常?

“楊乘,王爺那天進宮,有沒有遇到什麼別的人,或者發生了什麼別的事?”要私下問問楊乘不容易,楊乘幾乎整日呆在李恪身邊,若非楊伯配合,邀李恪去書房看賬本,莫遲也很難找到這個時機和楊乘聊上幾句。

“王妃殿下,確實沒有什麼事情啊!”楊乘也感覺得出,自家王爺的情緒不太高漲,遠沒有在安州時那樣的意氣風發。隻不過李恪在人前的形象太過於定格在那個一臉孩子氣笑容的吳王上,若不是和他真正親近的人,恐怕很難感覺到他笑容背後的情緒變化。

“如此說來……”莫遲歎了口氣,沒有說下去。如此說來,李恪會有這般變化的理由就是在楊乘不得不和他分開的時候,也就是他進宮的時候了。宮中能夠給李恪這麼大影響的人並不多。

楊妃自然是其中之一。李恪剛回到長安,就曾帶著莫遲一起去見過楊妃。莫遲越發出名之後,楊妃也沒有再算計過莫遲。她對李世民有種盲目的信任和敬畏,這種心情讓她收斂了許多。而且當楊妃再次老生常談般的提起要李恪不露鋒芒的時候,李恪也如過去般點頭應諾。同她相處時,李恪若無其事的乖兒子模樣,打消了楊妃最後一絲疑慮,以為兒子並不知道她的計劃。李世民之前的話,讓她更加擔心,如今兒子還肯聽她的話,沒有像莫遲那樣張揚,她感到很是寬心和放心,完全不知李恪如今甚有人望,安州平民百姓人人皆對吳王交口稱讚,士子也心向往之。

而這次進宮是專門為了覲見李世民,應該不會去見楊妃。那麼,答案也就隻剩下一個了——李世民。按道理說,這是莫遲應該最先想到的答案,但是從感情上,她卻不能否認自己不想承認這點。

史書上的李世民,英明神武,堪稱一代英主,就是殺兄弑弟、逼宮即位的行為,竟也得到了苛刻儒家經史的認可,可見他作為皇帝的成功。他的民貴君輕、廣開言路、最愛正妻等言行,也在曆代君主之中顯得十分難能可貴。這樣的一個人物,莫遲讀書的時候,是欣賞且佩服的。

其實,就連莫遲自己也不知道,正是因為她這份出於真心的欣賞和佩服,完全不同於其他人對李世民的敬畏,才使李世民對她異常的欣賞與信任。也正是因為李世民的這份欣賞和信任,讓莫遲從他的身上,真切的感受到了她從未品嚐過的父愛。

察覺到自己不願意懷疑、猜忌李世民的瞬間,莫遲不由得心頭一凜。接近李世民的目的,是為了日後讓他更多的注意到李恪,但如今自己卻在不知不覺中隻把李世民當成了父親,這是多麼危險?難怪烏卿經常嘲笑自己太過得意、高興的太早,如今看來,自己真的一點也沒有要卷入皇權爭奪之中的真正自覺,不然的話,怎麼會這麼簡單的投入感情進去?

自己,還是太嫩了啊……莫遲在心裏自嘲的搖了搖頭。一直拖到除夕那日,李恪雖然不似之前那幾日悶悶不樂,但那種笑容卻依然掛在臉上。

今年除夕筵席,莫遲要和李恪一起到宮中赴宴。莫遲是第一次參加這麼盛大的筵席,難免有些緊張,衣衫服飾平日她極為隨意,但這次卻格外緊張。祭禮時要穿禮服,可到筵席時就要換一身衣服了,這衣服十分難挑,畢竟赴宴的後妃、公主、貴婦無數,穿衣服的分寸,她自忖沒有自信能完美的掌握。瑤華給她挑了幾件備選,她卻始終下不了決定。

“就穿這套絳紫的吧!”李恪替莫遲拿了主意,嘻嘻笑著逗她:“第一次看見莫遲也會緊張?放輕鬆,不過是一頓飯而已,除夕筵席很自由的,就連最愛嘮叨規矩的王珪大人也敢喝醉酒呢!”

“是麼?”想起平日一板一眼的王珪喝醉的模樣,莫遲忍不住也笑了。李恪走到莫遲背後,親自為她係上裙帶。從安州回來這段日子,他對於幫助莫遲穿衣服和脫衣服這兩件事情樂此不疲,不許瑤華出手。莫遲反對了幾次之後便也隨他去了,隻是不忘屏退左右。和李恪相處的方式實在太過不合規矩,她也不想旁邊有人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