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廷議(2 / 2)

這一次,胡旦決定,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所謂富貴險中求,大家一看這情形,當然知道這是在博一博了。

本來朝廷中的爭論,是兩方的爭辯,沒想到卻一下子被這幾個人攪了局。頓時開始混亂起來。

這時候,忽然一個聲音喊道:“臣附議!”

眾人更是一驚,因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李昉,乃是太平興國三年和五年的貢舉主考官。凡是太平興國三年和五年的舉子,都是他的學生。趙光義讓他主持貢舉的意思,便是因為李昉乃是南唐降臣,而且才學卓絕。不用擔心朝臣拉幫結派。

但是,李昉這一站出來,趙光義才猛然醒悟過來,原來李昉還有這麼強的勢力。本來,趙普進政事堂拜相的時候,是李昉也跟著進去的。結果,被盧多遜給搶了先。原因無他,李昉一直標榜著不結黨。

連一向以不結黨著稱的李昉,現在看起來,也隱隱有黨羽形成了。李昉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本身卻是翰林承旨,乃是翰林院第一的大佬。同時也是工部尚書的頭銜加在身上。

和扈蒙不一樣的是,扈蒙不過是剛剛升為工部尚書不久,這工部尚書的位置,還是李昉讓給自己的。而且翰林學士的學位,比起李昉來,還是低了一級。現在李昉卻是頂了個工部尚書的銜,做翰林承旨。但是也算是進入了尚書省,離著政事堂就差了那麼一步。實際也就算是個準相了。

現在看見自己的領導站了出來,很是後悔,為什麼自己這麼快便表了態。沒想到自己的上司,竟然就這麼和自己意見相不同。

李昉一站了出來,中書舍人李穆也站了出來,表示願意擁立皇長子。宋白,郭贄也站了出來,都表示支持皇長子。這兩人都是中書舍人,都是中書省的人,一下子冒出來這麼多的實權派,令人再也不敢小看胡旦的胡言亂語了。

一時之間,朝廷上麵形成了三個派係。唯一沒有發言的,便是宰相沈倫了。

趙光義心裏暗喜,看來自己用不著親自上陣了,假意的問沈倫道:“現在朝臣爭執不下,沈相以為如何?”

沈倫想都沒想,一向以老好人自居的沈倫,開口說道:“臣以為,現在眾臣意見不統一,此事容後再議不遲!”

趙光義問沈倫,一來是試探於他的態度,沒想到果然是泥塑的菩薩,都爭吵成這樣了,居然還是無動於衷。二來,也是想讓他來表個態,畢竟是宰相。

趙光義聽了,心裏也不是滋味,不過還是鬆了口氣,似乎是預想中的答案,但是卻也略微有些失望。

要是現在強行冊立元佐,反對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而要是政事堂的幾位宰相商議再決定的話,恐怕元佐就徹底沒有希望了。

首先,趙普肯定是支持元佑的,而盧多遜支持趙廷美,沈倫兩不相幫。而支持元佐的李昉,卻沒有進入政事堂,雖然很有威望,卻還不是宰相。

所以,要真是廷議的話,元佐便沒了希望了。政事堂是一切政務的最高決策層,他們提出了意見,才會向皇帝報告。同時,對於皇帝的旨意,有封駁之權,不予以執行。因此,政事堂便是大家爭來爭去的目標。所以,宰相才是大宋朝官迷們的最終夢想。

沒想到很熱鬧的一場朝會,居然以這樣的情形結束。趙光義大聲宣布道:“既然如此,此事暫時推後,來日再議!”

而後,卷簾大將正要問還有人上奏沒有,卻聽見一人再次站出班來,說道:“啟奏皇上,臣有事要奏!”

趙光義現在心情大好,但還是麵沉似水的說道:“準!”

卻見此人,正是宋泌,隻聽他說道:“皇上,臣彈劾中書舍人李穆,私下與盧相邀請盧相於汴梁河畔聚會,而且行為放蕩,還到處宣揚自己乃是中書省的官員。令朝廷名聲受損!其次,彈劾李穆抄襲魏王笏記,窺探公事!”

笏記,便是大臣們上朝的時候,手上拿著手板,上朝前,將要上奏的事情記在上麵。而且,朝廷一些重要的決定之類的,也記在上麵。也就是相當於筆記本或者備忘錄的意思。

前麵說李穆行為放蕩,有損朝廷威嚴,本來也是一罪了。現在卻又抄襲魏王的笏記,便是更大的罪名了。

這一招,不可謂不毒。俗話說,禦史禦史,遇到便死。乃是形容禦史台的人不好惹,更擅長於捕風作影。神宗朝時期的烏台詩案,便是禦史們製造出來的**。58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