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研究和學習,高伯龍決定把家安在實驗室裏,從那時起,他就在實驗室裏過上了吃住的生活。
每天,他麵對著各種儀器進行檢驗,一站就是數十個小時,即使在工作結束後,他還要加班加點地進行研究和實驗。
這樣夜以繼日的工作很快讓他的身體出現了大毛病,他將藥物放在懷裏,感到身體不適時,就拿出來服用一粒。
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裏,高伯龍全身心地投入到設備的研究中,他不僅深入研究了相關理論,還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和調試。
他不斷嚐試各種方法和技術,不斷優化設備的性能和功能,他與同事們密切合作,共同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高伯龍演算的草紙就有幾十本,他用壞的筆已經超過了一百根,對於這些數據的每一處細節,他幾乎都能背在腦子裏。
遇到瓶頸的時候,高伯龍總是會給他的幫手們鼓勵道:“大家要鼓起精神!總會有解決辦法的,美國人能做到的事,咱們中國也能做出來!”
在1977年,他們終於成功製造出了初代原型機,這個成果讓所有的科研人員都感到振奮和興奮。然而,美國卻說這是他們已經放棄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相對落後而且行不通。
高伯龍聽到這個消息時,感到非常不服氣,他認為外國人說行不通就真的不行嗎?根據他的研究,這台原型機完全有可能取得成功!
為了尋找新的突破口,他決心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來提高研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此他每年要多加班1000個小時,這樣的工作強度持續了整整20年!
高伯龍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錢學森密碼”這個長期困擾科學界的難題逐漸被攻克。
當時,高伯龍將相關數據交給錢學森進行驗證,錢老在仔細研究了這些數據後,臉上露出了非常滿意的笑容。
1994年,對於高伯龍團隊來說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時刻,他們終於收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中國的第一台激光陀螺儀成功問世了!
這一成果使得中國成為了繼美、法、俄之後第四個掌握該關鍵技術的國家,這一成就不僅僅是對高伯龍院士和他的團隊的認可,更是對中國科學家的智慧和勇氣的高度讚揚。
剛開始這項工程時,高伯龍還隻是一個47歲的中年人,然而,經過多年的辛勤付出和不懈探索,當機器成功研製出來時,他已經年近七旬了!
在設備設計成功後,按照常理,高伯龍應該功成身退,將後續的測試工作交給自己的助手完成。然而,他卻選擇留在部隊,繼續參與設備的調試工作。
2008年,已經八十歲的高伯龍仍然堅守在實驗室裏,他穿著5元一件的背心,親自帶領自己的學生們進行實驗研究。
當時,我國衛星信號遇到了一個難題,國家無奈之下隻能求助於高伯龍,希望他能擔任顧問並提供解決方案。
盡管高伯龍當時已經身患糖尿病和高血壓,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紮進了實驗室,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的解決中。
經過艱苦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最終高伯龍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然而,問題解決後,高伯龍院士的身體也已經到了極限,不得不住進了醫院進行治療和休養。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龍院士病逝,享年89歲,追悼會那天,他的學生甚至哭暈在靈堂,以表達對尊師的哀思。
高伯龍的一生無疑是對國家和科研的無私奉獻,他為中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他的精神就像那永不停歇的“陀螺”,始終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他的研究成果不僅提升了中國的科技實力,也為國家的國防事業提供了有力支持,他的成功經驗也鼓舞著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於科學研究,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高伯龍院士的事跡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讓我們銘記他的付出,繼續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