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沒想到,中國廣西一位80歲的老頭苦心研究20年,打破了美國對中國激光陀螺儀的技術壁壘。
他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4個掌握激光陀螺儀技術的國家,為中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位老頭就是解開“錢學森密碼”,被譽為中國“激光陀螺之父”的高伯龍!
高伯龍,原籍廣西岑溪,1928年出生於廣西南寧,生活在戰亂時代,他的求學之路充滿曲折。讀小學時,他便輾轉多地求學,包括南寧、梧州、杭州、武昌、岑溪、宜山等地。
高伯龍從小便知落後就要挨打,國弱就會被人欺,她的心裏一直埋藏著一顆讓祖國變強大的種子。
為了實現這個願望,高伯龍學習十分刻苦,19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主攻物理專業,從此跟物理學結下了終身之緣。
在科技的世界中,有些領域的突破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有些突破則需要多年的積累和持續的努力,激光陀螺就是這樣一個領域。
在1960年,美國就開始了激光陀螺儀的研究,並把這項技術視為國家的最高機密,因此隻有極少數的頂級科學家才能夠接觸到這項研究。
錢學森在美國留學期間,就曾聽說過這項令人矚目的技術,他的敏銳洞察力使他預見到這項技術將會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在1955年,錢學森準備返回中國之前,他巧妙地設法得到了兩張關於激光陀螺儀的不完整圖片。
這兩張圖片上都包含有一些相關的公式和數據,但是都非常的晦澀難懂,上麵的文字全是英文,對於非專業的人士來說,簡直就是天書,這兩張圖片被國內的科學家戲稱為“錢學森密碼”。
盡管他們擁有了這些圖片,但是卻無法理解其中的內容,更別提運用這些複雜的公式和數據了。
錢學森充滿了焦慮和不安,他非常明白,現有的條件實在是太有限了,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時間,都遠遠無法滿足他實現心中理想的需求。
然而,正是這種深深的希望,讓他對我國能夠快速強大起來的願望愈發強烈,而這種強烈的期待又反過來加重了他的焦慮。
1971年,隨著國際上一些國家對相關技術的文章和經驗的不斷發表,錢學森再次堅定了他的決心。
他深深地知道,無論前方的道路有多麼艱難險阻,他必須堅持下去,因為隻有這樣,他才有機會把那個他一直夢寐以求的東西研究出來。
很快,他組織並帶頭成立了“七機部”,專門對這個神秘的儀器進行深入的研究。
當時,學校領導也對他的這個大項目感到深深的擔憂,這樣一個涉及到如此巨大工程的項目,該讓誰來負責呢?
他們需要找到一個有能力、有決心、有責任心的人,才能夠把這個大項目成功地完成。
深思熟慮之後,他們仍然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來完成這個任務,就在大家感到困惑無助的時候,有人推薦了高伯龍。
高伯龍是一位研究理論物理的學者,他的專長與這種設備儀器似乎不太相符。校長對此表示質疑,並提出了自己的疑慮:“高伯龍研究理論物理的,和這種設備儀器不太搭配啊!”
然而,考慮到高伯龍是清華大學物理係的狀元,同時也是學校裏備受矚目的優秀教師,校長決定給他一個機會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於是,校長決定冒險一試,將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交給了高伯龍。高伯龍深知這次任務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校長對他的信任,更是國家的重托。
他在接到任務後,立即行動起來,為了攻克該技術,高伯龍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閱讀相關的理論材料,他每天要花上15個小時的時間沉浸在書海中,眼睛長時間地注視書本,以至於讓他的眼睛感到酸澀不已。
而且,麵對那些來自國外的密密麻麻的文獻資料,其中的數據往往存在一定的出入和差異,這讓他感到非常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