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國核武器之父-王淦昌(1 / 2)

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諾獎都是無上的榮譽,是可以拿出來吹一輩子的事情,多少位諾獎獲得者被寫入了我國的教科書,成為了孩子們學習的對象,名垂千古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而在我國卻有這麼一個人,他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研究成果多次被外國人剽竊,先後三次錯過了獲得諾獎機會的人,他就是王淦昌,翻開他的履曆,足以震撼所有人,他是我國的“核武器之父”,為了國家曾隱藏身份17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傳奇的一生是什麼什麼樣的呢?

“我想成為嶽飛那樣的人”

1907年,王淦昌在江蘇出生,起初他家的條件還算不錯,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郎中,也是一個有誌之士,從小就用各種名人軼事教導王淦昌,不巧的是,後來家裏接連出現變故。

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因為生病去世了,父親的突然離開加重了母親肩上擔子的負擔,在他十三歲的時候,母親因為過度勞累得了肺病,不久之後也離開人世了,年僅十三歲的王淦昌成為了孤兒。

本來王淦昌打算放羊為生,如果真是這樣,我國就會損失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不過幸好,他的外婆雖然是農村婦人卻極有遠見,外婆跟他說,“中國不缺放羊娃,缺的是有學問的人!”就這樣,對我國來說極為重要的科學家走上了他該走的路。

對王淦昌來說,十二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影響了他一生的事情,這一年他參加了著名的一次遊行,在街上遊行的時候,老百姓向他們投來了讚許的目光,這個時候年幼的王淦昌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你做的事情是對國家有幫助有貢獻的,就會得到了人們的讚許,受到人們的歡迎”。

後來90歲高齡的他在說起這件事情的時候說,那天之後他明白了為什麼嶽飛受後人敬仰,秦檜被萬人唾罵,他立誌要“成為嶽飛那樣的人”。

日軍的暴行跟葉老師

在外婆的支持之下,他將全部的心思都用到了學習上,幾年之後他在親戚的幫助之下來到了上海讀中學,因為對數學很感興趣,在高中的時候就讀完了大學的微積分。1925年的時候,隨著清華學堂籌辦大學本科,也就是後來人們向往的清華大學,王淦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成為了清華的第一屆學生。

來到清華之後,王淦昌喜歡上了化學,連吃飯睡覺都在琢磨化學的內容,不過後來他沒有選擇化學也沒有選擇數學,而是選擇了物理,在這件事情中,有一個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個人就是他的老師葉企孫。

1926年的時候,“大沽口事件”爆發,日軍軍艦炮轟大沽口,自發組織人員遊行示威,王淦昌也是其中之一,他眼看著同學們倒在了軍警的槍下,他回去之後將這件事情說給了葉老師聽,葉老師聽完之後極為生氣,葉老師說了一段影響了王淦昌一生的話:“誰讓你們去的?你們明白自己的使命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什麼會挨打?為什麼會落後……要向我們的國家被遭受外國人的淩辱,就隻有靠科學!隻有科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族!”

葉老師流著淚說完這段話,葉老師的話為王淦昌樹立了一個新的目標,這個目標與他兒時的夢想結合到一起,他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