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國核武器之父-王淦昌(2 / 2)

拒絕巨款,毅然報國

後來,王淦昌順利畢業,因為成績優異表現良好,他獲得了去柏林大學深造的機會,在去往德國之後,他遇到了一生中第二個極為重要的名師——邁特納,邁特納被譽為是“比居裏夫人還有才華的女科學家”,在邁特納老師的幫助之下,王淦昌在科研方麵有重大突破,但也是因為邁特納老師的一個錯誤判斷,導致王淦昌與諾獎三次擦肩而過。

在一次科研會上,王淦昌對於一個實驗產生疑問,他認為如果改進計算方式的話,最終可以找到正確的答案,不過他的想法被老師否決了,邁特納老師以“你是我的學生”為由勸他放棄了自己的想法。

兩年之後,查德維克用王淦昌的方法獲得了當年的諾獎,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邁特納老師親自找他道歉。

1934年,他獲得了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同時提出了回國的想法,德國當然是想留住這個人才的,邁特納老師曾以巨款作為誘惑挽留他,但王淦昌心中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回國,為國效力!

回國之後,王淦昌的想法差點就獲得了諾獎,苦於當時我國的實驗條件不夠,他隻好將自己的想法寫成論文,後來美國人阿倫竊取了他的想法完成實驗,獲得了當年的諾獎。

1956年,王淦昌被派到蘇聯領導一個實驗小組,在實驗的時候他發現了世界上第一例超子的反粒子,震驚了全世界,就在人們認為他會獲得諾獎的時候,北京來了一封“絕密電報”,讓他放棄手頭所有事情回國。

回國之後得知,中央邀請他參加原子彈的研究,他很堅定的說,“我願以身許國”,從這天開始,王淦昌消失了,他不能跟家裏人聯係,跟過去的一切斷絕往來,他有了一個新名字王京,看著蘑菇雲在空中炸開,他不能跟家人報喜,這一隱居就是十七年。

我想,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一定琢磨過,中國是怎麼做到短短幾十年,從一個剛走出戰爭的發展中國家,發展到了今天的境地,很想回答一些有這種疑惑的人,靠的就是王淦昌這樣的不辭辛苦不圖名利一心為國的老科學家啊!

說實話,王淦昌的一生太可惜了,一生中三次跟諾獎擦肩而過,第一次是因為自己老師的失誤,第二次是因為我國實驗條件不夠,第三次則是為了國家大事。

前兩次確實是可惜,第三次就是抉擇的問題了,如果他願意的話,大可以拒絕中央的請求,繼續研究下去,獲得諾獎,但是,那又有什麼用呢?他是那種貪圖名利的人嗎?如果是的話就不會毅然回國了。中央的請求在他看來,就是一種認可,他終於可以去完成自己兒時的夢了。

我國向來都不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但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中,絕對的武力就是對敵人最大的震懾,而核武器就是目前的絕對武力,有了核武,敵人再對我國有何想法的話,就要好好掂量一下了,而這一切,絕對離不開王淦昌的努力。

當然,王淦昌一生的貢獻絕不隻是是核武器,他的功勞也是用幾行字幾段話就可以描述出來的,也許多少年後會有很多孩子在父母麵前信誓旦旦的說,“我要成為王淦昌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