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此時,曾經的同事和學生也終於知道了,那個他們認為摳門的老頭,原來一直在用自己綿薄的工資,幫助著一個又一個貧困學子,即便是在退休後也依舊靠拾荒支助他們。
人們也終於明白了,那個對自己的生活極盡“苛刻”,吃穿都非常寒酸的老人,隻是為了盡可能將更多的錢用於捐助。
除此之外,女兒還在韋思浩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張多年前就已經簽字的遺體捐贈表。上麵寫著:捐獻所有可用器官,骨灰撒江河。
此時,姐妹三人再也忍不住淚如雨下。父親是怎樣一個無私的人呀,生前竭盡所能的幫助別人,甚至連死後還依舊想為醫療事業做貢獻。
想到父親這些年,竟默默地做了這麼多事情,平日姐妹們一見到父親,都不忘嘮叨,讓他別再去撿垃圾了,但父親卻從沒有一句解釋,她們的內心就無比難受。
她們後悔自己沒能早日發現父親所做的一切,沒能給予父親支持,但同時她們也為父親感到無比自豪。
韋思浩的事跡慢慢被流傳開了,他生前的所作所為,感動了無數的人們。
後來,為了紀念韋思浩,熱心網友們自行發起了\\\"眾籌老人雕像\\\"愛心行動,前後不過一個多小時便完成了眾籌,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更是主動為他親手設計了一尊雕像。
這是一個半身銅像,銅像上,韋思浩專注看書又仿佛低頭沉思,並且身上還抱著那根陪著他20多年的竹竿。
中國上下五千年,一直奉行腹有詩書氣自華,而真正的讀書人對於書籍的愛惜是刻進骨髓的。在韋思浩的身上,這種讀書人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2018年,韋思浩的雕塑,在他生前常去的杭州圖書館被公開展覽。
這尊銅像豎立在那裏並不打眼,但雕像展出當天,群眾們卻絡繹不絕,有人對雕像敬禮,有人對身邊的孩子說:“希望你將來也能成為像韋老這樣的人。”
不僅如此,曾經受過韋老資助的學子,也紛紛從全國各地前來參加雕像的落成。
他們一個個眼含熱淚、泣不成聲,並虔誠地獻上自己尊敬的一鞠躬,如果韋思浩在天有靈,應該也會欣慰自己多年來默默的付出吧?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都無法理解世上竟有這樣一個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人。但韋思浩的精神就像是點點星光、一直璀璨地照耀人們前行的道路。
韋思浩撿的哪裏是破爛呀,他是在竭盡全力為貧苦學子們籌學費。他背著那根竹竿翻翻撿撿幾十年,不知撿來了多少孩子的校園,扭轉了多少人的命運路線。
韋思浩住著沒有裝修的毛坯房,家裏除了書櫃和木板床再無多餘的家具,幾件老舊不堪的衣服,幾雙殘破變形的布鞋,清貧如此,但他卻把滿滿的愛,都獻給了那些貧困的孩子。
當我們對“拾荒老人”去圖書館看書,而品頭論足時,卻從沒有想過去了解他的內在。
韋思浩生前說:“書是我的精神食糧,每天都一定得看一看。”
風雨之中,老人撿起並視若珍寶的,除了廢品,還有我們不懂的純淨與熱愛,他是我們精神世界的拾荒者。
“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韋思浩雖然已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