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禮支教公司”的總經理徐秀香女士回憶說:有一次老人讓她去買切麵,他說四兩,許秀香給他買了半斤,結果回來之後他非要把那一兩弄出來,說吃多了浪費。
支教公司的員工都知道,白方禮總是幹別人不願意幹的活。
一次,有一個五樓的要搬家,都是些桌椅板凳之類的物件,大家都勸他說,這麼高才給五元錢,這個活兒不能去。
可在他眼裏,五塊錢也是錢,他得把這個錢攢起來,給孩子們送去。
白方禮為什麼這麼執著於幫助貧困的孩子呢?這恐怕跟他自己的經曆也有些關係。
1913年,白方禮出生在河北滄州的農村,祖輩貧寒的家境讓他連飯都吃不飽,更別說讀書了,他一天學也沒上過,一輩子不識字是他終身的遺憾。
13歲那年,他和家裏的幾個孩子不得不出來討飯吃,他年齡小不識字長得又瘦,沒有人願意用他,於是,他過了好幾年流浪的生活。
後來,他找到了一份車夫的工作,靠著賣苦力終於可以吃上飽飯。
解放後,他成了一個有編製的車夫,靠著雙腿,他把四個孩子撫養成人,其中三個考上了大學。
他喜歡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就連20歲就守寡的姐姐家的孩子,也是他供著上了大學,孩子們都知道,在他身邊,誰要是學習不好,他就不高興。
1987年,退休後的白方禮回到河北老家,看到很多孩子因為太窮沒錢讀書,他傷心得一夜沒有合眼,他想到自己因為沒有知識,一輩子隻能蹬三輪養家。
他就把家裏人叫到跟前,對他們宣布了一個決定:我要把前半生的所有積蓄都拿來助學,以後我也要每個月捐1000元!
回到天津後,他就蹬起了他的三輪車,一直到他年近九十蹬不動了為止。
他的動機是那麼純粹,隻是為了讓孩子們好好上學;他的信念是那麼執著,傾盡自己的所有去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
那些被白方禮幫助過的孩子何其幸運,當他們在貧困的泥淖中苦苦掙紮時,有一雙大手將他們拚命往上拉,往上拉……
4 有國才有家
徐啟明是白方禮曾經捐助過的天津耀華中學的一位退休教師,他在追憶白方禮爺爺時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2000年元旦時,徐老師和同學們去慰問白爺爺,白爺爺很開心,穿上了他最新的衣服,刮了胡子,和大家一起過節。
有孩子問他為什麼要捐那麼多錢,白方禮隻說了五個字:“有國才有家”。
當時大家都不太理解他說的,可接下來發生的事讓每個人都明白了白爺爺助學的良苦用心。
大家一起照相選背景時,有孩子提儀在天津萬國橋前麵照,白爺爺卻說:“那個萬國橋是外國人造的,我們不照它,這個世紀鍾是咱們自己造的,我就是想叫你們好好學習,將來造出比他們更好的東西!”
有人問他:您希望曾經資助的那些學生將來給您養老嗎?
他說:我不指望,我也不指望我的兒女給我養老,他享他的福,我享我的福,我做我想做的事,這就是享福。
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光裏,大家去看望他,他對學生們說:“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我又開發了大劇院,又弄了大市場,有好多錢,我把那些錢都送給學生了”。
2005年9月23日,白方禮做著幸福的夢離開了。
他留下了一件掛滿孩子們校徽的衣服,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而那輛老掉牙的三輪車,陪伴他一起騎過的距離可以繞地球赤道18周。
17年了,他的墓前總是會擺滿鮮花,人們忘不了他在寒風中賣力蹬車,身上落滿雪花的背影;忘不了他在炎熱中揪起衣角,擦抹汗水的畫麵;忘不了他把錢送到學生手中時那幸福的麵龐。
他的銅像前,總有人輕輕地擦掉上麵的灰塵,他的笑容依舊那麼和藹,他的眼神依舊那麼清澈。
他站在那裏看著來去的孩子們,心裏一定無比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