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中雌鷹-馬旭(2 / 2)

此後,馬旭一直沒有生孩子。

當空降兵不易懷孕,如果懷了孩子,至少要有一年多不能跳傘。

為了能繼續成為傘兵,馬旭做了絕育手術,這一想法,也得到丈夫的尊重和支持。

顏學庸說:

“為了你,我心甘情願。孩子我們日後可以抱養一個。”

可由於兩人一心事業,一直都沒有領養孩子的時間和機會。

此後20多年裏,馬旭跳傘高達140多次,創造了三項中國之最:

第一個跳傘女兵、跳傘次數最多女兵、實施空降年齡最大女兵。

20世紀90年代,馬旭正式退休。

退休後,她和老伴搬進了武漢退休幹部休養所。

房子不足30平,看上去極為破舊。

但馬旭夫婦完全不在意,在院子裏種上小青菜小土豆,這下連菜錢都省了。

他們穿的是部隊發的迷彩服,十分結實,10多年都穿不爛。

一雙15塊錢的棉鞋,鞋底已經掉了,老顏說再買雙新的,她嫌太貴,搖搖頭拒絕了。

買瓶膠水把鞋底一粘,高高興興又穿一年。

家裏唯一的“奢侈品”,是存放研究資料的櫃子。據說這個櫃子,是馬旭花了500“巨款”請木匠打的。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疑問,馬旭夫婦不是人民功臣嗎,怎麼老了以後,退休待遇就這樣?

退休金,當然是有的。

她和愛人退休前是副師級幹部,以大校軍銜退休,這樣的國之功臣,當然有退休金。

隻不過二老從不舍得花。

而且,馬旭是個閑不下來的人,雖然人已退休,但心從未離開過軍營。

在不足30平米的小房子裏,她與愛人共同研發出來了“充氣護踝”。

這項發明對傘兵而言有著重大意義,可使跳傘著陸時的衝擊力減半,扭傷情況接近零。

1989年,這一重大科研成果榮獲國家專利,也是中國空降兵獲得的第一個專利。

除此之外,馬旭夫婦還合力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等科研著作,在軍內外報刊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和體會並有多項發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麵的空白。

從此之後,馬旭被稱為中國軍中的“居裏夫人”。

有人不解:馬旭夫婦手握多項專利,為何生活還如此節儉?

在馬旭夫婦看來,他們無兒無女,一生花不了多少錢。

錢,就該用在刀刃上。

馬旭自參軍後,沒有回過東北老家。

這是因為她在老家沒有親人了,但她心裏還是總掛念著老家的發展。

2018年9月13日,她和丈夫決定把省吃儉用攢下來的1000萬元存款捐給她的老家——黑龍江省級貧困縣木蘭縣,用於公益事業。

兩位老人來到銀行後,開口的第一句話便是往某賬號轉賬300萬。

兩人還說:

“過些時日,我還要再往這個賬號轉700萬。”

銀行的工作人員大吃一驚,連忙趁機報警,而後在警察的詢問下,才知道鬧了老前輩的大烏龍。

此時的馬旭已經85歲了,又有人問她:

“為什麼把自己一生的積蓄都捐出去?會不會後悔?”

白發蒼蒼的老人,笑容爽朗地回答:

“那有啥後悔的,我存錢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報恩。”

馬旭說到報恩,思緒飄向了遠處。

72年前,偏遠的北大荒,一位母親含淚將一枚銅板縫進女兒的衣服口袋。

14歲的女孩暗暗告訴自己,不能忘記國家教育她的恩,也不能忘記鄉親們給她一口飯、送她當兵的恩。

就這樣,女孩告別家鄉,踏上了漫漫軍旅征途。

72年後,美麗的北大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帶著1000萬元善款汩汩流入小城木蘭,給貧困家庭的孩子們帶來更多希望。

回過神的馬旭,目光悠遠而綿長。

她說:“我捐這1千萬,就像親手將它放到我的母親手上。”

這就是馬旭夫婦的故事。

他們對自己很“摳門”,卻慷慨捐給家鄉一千萬,如此毫無保留的付出,讓人熱淚盈眶。

更難得的是,他們從不覺得自己偉大。

如果不是一次“烏龍”事件,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知曉兩位老人的事跡。

這個世界上,總有人以一顆最真誠的心,最質樸的行為,最純粹的情懷,讓我們眼含熱淚,內心溫暖。

他們的行為是無聲的,卻給人無窮的力量。

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是真正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今天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就是因為有無數個像馬旭這樣的人的存在。

他們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鴻毛還輕,把國家的利益看得比泰山還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