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增長,越難增長
按語:這篇文章,是我的好友,也是知名的戰略和營銷領域的研究者李靖在混沌有係消費營的一次內部分享。在這次分享中,李靖分享了幾個關於企業增長的核心話題,當時我的公眾號也轉發了這篇文章。因為李靖討論的幾個問題與我思考企業經營的角度有一些共通之處,所以我征得李靖同意,把它放在這本書中。
講到增長這個話題,最常見的一個思考視角就是,如何優化效率、抓住流量、完成增長。一個經典AAARR模型可以很好地詮釋這種思考模式。
最近幾年遇到的無數企業都沉浸在這個思路裏:融資,獲取用戶,變現收入,再融資,然後不斷找到各種方式去提高效率,抓取更多的流量。
但時間長了,很多人都體驗到一種無力感、勞累感——感覺像被人拿著鞭子抽打一樣瘋狂奔跑,全力以赴卻很難再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們仍然在不斷開發產品、研究流量,不斷再優化組織、提高能力,但就是很難突破,一直在原地徘徊。
這時,你會感覺好像進入了增長的瓶頸。
進入增長瓶頸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越想增長,距離想要的增長越遠。
比如一個在淘寶做食品的品牌,踩中勢能崛起後,想要維持增長,就不得不繼續擴增品類並且依靠新產品去帶動新流量。隨之而來的就是,每一種產品產銷規模都很低
,形成不了規模效應,從而無法給用戶帶來超值體驗,提高了規模卻逐步失去用戶的信任。而且,這也要求公司頻繁成立無數的項目組,采用各種不同的工作流程,管理複雜度與日俱增,甚至讓創始人開始懷疑自己的管理能力。
但沒辦法,你必須增長,隻有增長才能維持勢能,咬著牙挺吧,可能挺過去就好了。可結果往往相反,公司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種現象,那就是我們被我們想擁有的東西綁架了。
所有人都知道,增長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大趨勢中先人一步進行創新,站在用戶的角度創造超額價值並贏得口碑,以及不斷積累和沉澱自己。但當一個人被增長的預期綁架就會失去這些習慣,他會像投機一樣地去跟隨對手而非做開創性的事情,會天天計算自己的利弊得失而非關注用戶,會抓取身邊的資源、流量而非積累價值,這些都讓他距離增長越來越遠。
再進一步的惡性循環,就是覺得這些問題的原因是自己還不夠狼性、不夠拚搏,所以不斷壓榨自己、逼迫自己,讓自己活在焦慮緊張和對失去的害怕中,讓自己更加難以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更加難以專注,從而進一步失去優勢。
這就是一個在增長中最常遇到的怪圈,說實話我也曾深受其折磨,不斷思考如何去突破。我發現,破除增長焦慮
唯一的方法,就是從追求增長的視角切換成價值創造的視角。
之前我的老師寧向東教授曾給我推薦了一部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裏麵九子奪嫡的情節對我很有啟發。
在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中,太子和八皇子深陷這個怪圈,他們特別想爭取到皇位,並為此拚盡全力。為了爭取皇位,他們夥同越來越多的大臣,不斷攻擊其他參與競爭的皇子,為了避免失敗不敢去接受困難的任務(比如追繳國庫欠款這種吃力不討好、有巨大政治風險的事情一概不做)。
但到頭來,這種爭取皇位的行為,反而讓他們失去了最寶貴的資產——皇帝的信任,從而讓他們距離皇位越來越遠。
相反,四皇子的戰略顧問鄔思道(號稱編劇附體的人)提出了違反常識卻真正行之有效的關鍵戰略:“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就是當你去爭權奪利時,反而距離皇位越來越遠;當你不去爭,隻想著怎麼給大清國創造價值時,反而能贏得皇帝的信任,這才是最大的爭。當四皇子用這個不一樣的視角去看待奪嫡的競爭時,自然做出了很多與眾不同的行為(比如主動接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比如在關鍵時刻不對二皇子落井下石),幫助他最終贏得了皇位。
當然這跟史實有一定出入,卻給了我很大啟發。有時候視角的調整會帶來巨大改變。四皇子最與眾不同的策略在
於:從一個爭搶的視角,變成一個貢獻的視角。
同樣,麵對增長焦慮,麵對長期增長的困局(短期增長非常容易,算賬就行了,但是持續增長真的非常難),我們隻有調整視角,才可能破局。我一直相信,轉化看待問題的方式,而非解決問題本身,往往才是最關鍵的辦法。
這裏麵最難的一個轉變,就是如何從一個追求增長的視角變成價值創造的視角,從一個“我如何得到增長”變成“我如何成為一個值得被獎勵增長的人”。隻有進入這樣的視角,才有可能去做真正有利於長期增長的事情。比如在巨大的趨勢麵前做開創性的事情;關注用戶,並且提供超額價值;立足於長期去做積累。否則,找再多的方法、喊再多次長期主義都沒用,畢竟問題出在那顆“心”上,而非那個大腦上。
那麼怎麼切換這個視角呢?
之前有一次參加曾鳴書院的活動,當時曾鳴教授有一個觀點帶給我巨大的啟發,就是現在的戰略最重要的就是怎麼麵向未來、麵向用戶。而大部分企業和個人,實際的出發點都是麵向過去、麵向自己、麵向資源,其背後都是一種“爭搶的視角”。
真正要去擺脫這種視角,最難的不在於方法論,而是三種“勇氣”,即麵向未來而非麵向過去的勇氣,麵向用戶而非計算利弊的勇氣,積累價值而非抓取資源的勇氣。
麵向未來而
非麵向過去的勇氣
我一直好奇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什麼,讓一些本來很具備開創性的創始人,變得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從而深陷增長瓶頸的。
前段時間,跟一個做到一定規模但陷入增長焦慮的消費品公司創始人聊過,他每天非常忙,忙著搞定更多的渠道,忙著建立更多的聯名合作,忙著尋找一個又一個便宜流量,但當我問“你所在的行業未來三年最重要的機會是什麼”時,他卻愣住了。
是的,幾年前開始創業的時候,創業者對這個問題都有著清晰的認識,但是做到一定的規模後,反而失去了對未來機會的感知、對行業變化的洞察,開始在資本的驅動下瘋狂地追求規模。